“中华第一龙”:中国龙文化始祖

内蒙古晨报 2009年9月3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最早出现在哪里?几千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1971年,随着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赤峰的出土,研究龙的起源开始有了重要的物证。

如今的赤峰市,有玉龙广场,有玉龙路,有玉龙度假村等等。这些无不与“中华第一龙”有着直接的关系,玉龙精神已经深深影响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玉龙无人识

赤峰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口,竖着一座10米高,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者张凤祥,就生活在这个嘎查。

1971年9月的一天下午,18岁的张凤祥和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在休息时,随手用铁锹翻着土,突然发现翻开的石头下面有一块儿石板,在石板下的井字形石坑里找到一块月牙形的东西,上面生满了厚厚的黑乎乎的土锈。当时以为是破铁,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收工回家的路上,张凤祥把这个东西拿给7位农民看,有一个叫杨德成的农民想用铁锹敲掉上面的土锈,却怎么也敲不掉。杨德成说:“这么块儿破铁有啥用?”说完便扔了。张凤祥也没有去拣,继续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时候,张凤祥突然想:“那块儿铁咋说也有1斤重,能卖4分钱,可以买好几块儿糖呢!”想到这里,他回去把那块儿东西拣了回来。

回到家后,张凤祥将它扔在了屋子的角落里。几天后,张凤祥4岁的弟弟张凤梁发现了这块儿东西,觉得好玩儿,便用一根绳子拴在上面的小圆孔上,拖着到处玩儿。粘在上面的土锈逐渐被磨掉,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块儿东西可能是玉。随后,张金贵先把这东西送到生产队,人家不要,后又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该旗文化馆的负责人凭着多年的经验认定这东西应该有些价值,便将它留了下来。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见张金贵不容易,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给了他。

1985年,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对这块玉器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儿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了定论:这是一件沉睡了50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雕龙,是举世无双的国宝。

碧玉雕龙通高26厘米,周身光洁,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给人以升腾神秘之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它的出土将中华古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年。

现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馆的红山碧玉龙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走。

2008年8月30日,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中华第一龙回到了家乡赤峰市,这是它阔别家乡赤峰20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

当之无愧“第一龙”

当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又有三地发现了“龙”。河南省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山西省吉县狮子滩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这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

究竟谁是“中华第一龙”?在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田广林则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龙在辽河流域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则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红山碧玉龙是中国崇龙的最标准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从崇拜各种动物到统一到玉龙,体现了中华龙文化起源的一个基本过程。

红山文化孕育了龙文化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是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最大的贡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治中告诉记者,红山文化的动物崇拜尤以龙的地位最为突出,这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灵性动物,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和底蕴。

红山文化玉龙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构成最清晰、功能较明确的玉龙,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后认为,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而红山文化玉龙出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面世玉龙已有26件。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告诉记者,“中华第一龙”是原始人的图腾和祭祀龙神的礼器,经过专家学者10多年的研究,确认这才是中国龙的始祖。继三星他拉玉龙之后,又在西辽河流域发现了10余件猪首蛇身、桃形环状玉器,学术界称其为玉猪龙。这些发现证明,红山文化蕴育了龙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黎明时期人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具有中华文明的独具特色,这也是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有力证据。

本报记者 张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