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过伟 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2-01-25  

 

内容提要:汉族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融合而形成的,龙文化同样是中华各民族龙图腾崇拜融合的产物。本文着重论述了南方少数民族关于龙崇拜之俗及其民间文学,阐述了南方诸古今民族的龙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是什么?是:(1)动物,(2)云,(3)浪,(4)星座,(5)图腾,(6)幻想,(7)信仰,(8)雷雨之神,(9)镇邪之神,(10)赐福之神,(11)音乐之神,(12)钟鼓之神,(13)江河井泉湖海一切水域之神,(14)帝王之象征,(15)可恋可婚的对象……总之,龙是文化的实际存在,也是信念、精神、力量的体现。学者们众多见解大都来自汉族文化。

汉族本身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上古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集团经坂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发展为炎黄集团,再融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历经夏、商、周以及楚、越(各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融合发展而成为华夏集团,尔后于汉朝形成汉族。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与北方民族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等族,南方民族蛮、俚、僚、徯等族的大融合,发展为民族文化大融汇的当时世界文明高峰的唐文化。又经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与突厥、回纥、吐番、吐谷浑、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的大融合。所以,汉族文化汲收、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文化,汉族的龙文化自然也汲收、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龙文化的因素。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论证龙是一种“化合式的图腾(Totem)”,“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从前作为帝王的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哪些古代民族或民族英雄是属于龙族的呢?闻一多先生论说,即风姓的伏羲氏;古代有着人首蛇身神,近代奉伏羲女娲为傩公傩母的苗族;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又相传为禹后;还有几个龙图腾的大团族:夏,共工,祝融,黄帝,吴,荆蛮,匈奴。(注:见《闻一多全集》卷一《神话与诗•伏羲考》,开明书店(上海)194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2年。)闻先生根据东汉武梁祠石室伏羲女娲画像、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洞神八帝妙精经》画像和湘西、黔东等地49篇洪水造人神话,论证伏羲女娲为龙图腾民族之神,为苗族之神。闻一多先生1942年关于“龙图腾”的论说的精髓是龙图腾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何新1989年《龙:神话与真相》论说龙是实有的动物,即一种巨型鳄——“蛟鳄(Crocodilus Porosus),西方动物学家命名为“马来鳄”,也有一些动物学家将这种巨鳄的中国类型译作“湾鳄”,何新认为应重新命名为“蛟鳄”(甚至可以干脆称之为“龙鳄”)。是鳄类中体型最长大的一种,体长可达10米以上;四肢较短,有明显的头、颈、躯、尾四部;背部橄榄色或棕褐色,腹部黄白色;尾较长,能活动自如,善于“以尾取物”;牙齿尖锐强固,全身披覆坚甲;会发出轰隆吼声,如远方闷雷;为食肉、卵生、热带和变温动物;适于海洋生活,也能进入淡水江河;寿命长;可以感受气压变化从而预知晴雨,常雨前怒吼。(注: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这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论说,颇有见地的论说。何新说:龙是实有动物“蛟鳄”。闻一多先生说: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伏羲考》)两者并非绝不可相通,古人由“蛟鳄”而生发“龙图腾”是可能的。两种论说都给人们探索龙文化之奥秘以有益的启发。即使龙是“蛟鳄”等实有的动物,但已演化为一种神物,一种信仰中的神物,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闻一多先生的论说,更启发我们来努力探索少数民族的龙文化。“蛟鳄”进入的淡水江河,自长江至珠江,从北而南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交溪、霍童溪、岱江、闽江、晋江、九龙江、西奚、漳江、东溪、韩江、南流江、钦江诸入海的江河都在百越地区——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可启发我们探索少数民族龙文化。

20世纪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对少数民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以及祭龙与龙舟民俗,有许多田野考察成果。今就所见资料,试论如下:

 

壮族是古百越族群中骆越的后裔。百越族群中的于越,“常在水中,故断其发,而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说苑•奉使篇》)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则唱:“三圿三王制,四圿四王。”(古壮文,汉译即“三样是三王安置,四样是四王创造)。(注:《布洛陀经诗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口传散文体神话叙讲:布洛陀和雷王、图额(壮语音译,汉译为“蛟龙”、“龙王”,水中神奇动物)是三兄弟,雷王居上界(即天上),布洛陀居中界(即人世间),图额(龙王)居下界(即海洋中)。布洛陀和女神米洛甲意见不合,出走,到兄弟图额处,久久不归。米洛甲思念他,站在山顶呼唤。布洛陀从大海中探身出来,口含海水喷向米洛甲,射中其肚脐。米洛甲怀海水孕,生下12个孩子,繁衍了人类。(注:广西大化县羌圩乡覃卜兵口述,覃承勤1991年9月采录翻译,刊《女神歌仙英雄——壮族民间故事新选》,农冠品、过伟等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4月。)布洛陀是人祖,他和雷王、龙王是兄弟,并称“三王”,安置了天、地、海三界。又说三王和虎王是四兄弟,并称“四王”,虎王造森林第四界。先秦时,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象龙子”,而百越中的骆越后裔——壮族,则直说龙王为人之始祖布洛陀的兄弟,不仅较吴越文化保存了更浓郁的原始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龙文化中原始文化积淀最为浓郁的。

 

 

同属骆越后裔的侗族,广西三江婚礼中唱的《沸腾酒歌•张良张妹》叙唱:天老母养了五个孩子雷公、老虎、龙王、张良和张妹。孩子长大了,天老母叫他们比本领。雷、龙、虎三个哥哥耀武扬威,张良、张妹文静地以艾绒引火。于是,天老母派雷上天、虎进森林、龙下大海江湖,张良、张妹住在大地。雷发洪水,张良、张妹为洪水遗民,繁衍人类。(注:广西三江县平溪村韦卜花唱,覃垣采录翻译,刊《侗族民歌选》,杨通山、过伟等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侗族祠堂祭祖时唱的创世史诗《侗族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叙唱:创世女神萨天巴扯身上肉痣化蛋,令猿婆孵出松恩、松桑,松恩松桑之后裔宜美、宜仙生龙、蛇、虎、雷、姜妹、姜良。雷发洪水,姜妹、姜良为洪水遗民,繁衍人类。(注:《侗族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广西杨保愿采录翻译,过伟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龙也是人祖的兄弟,但原始文化积淀比不上壮族浓郁。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论述苗族为“龙图腾”民族之一。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吃牯脏隆重祭典中唱的贵州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古歌》叙唱:枫木生蝴蝶妈妈,她和泡沫游方(恋爱)、婚配,婚后12年生12蛋。鹡宇鸟孵15年,孵出人类卫护神尕哈和姜央、虎、雷、龙、蛇等。(注:《苗族古歌》,田兵选编,唐春芳等采录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人祖姜央与龙也是兄弟。广西融水苗族口传神话叙讲:妮仰生雷、虎、龙、亨英、配咧。雷发洪水,亨英、配咧的儿女殷略和埋耶为洪水遗民,繁衍人类。(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梁彬采录翻译《创世大神和神子神孙》,刊《苗族民间故事选》,梁彬、王天若合编,过伟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人祖亨英、配咧和龙也是兄弟。

壮族、侗族、苗族神话中,人祖和龙是关系明晰的兄弟,较诸人和龙的关系较为模糊、朦胧的“龙图腾”,更值得探索。壮语称龙王为“图额”,“额”之语音近于“鳄”。何新论说龙为水中凶猛、神秘的动物“蛟鳄”,似与壮族龙王为“图额”相通,而“图额”具有更多的人性、神性、神秘性。唐韩愈在广东潮州撰《祭鳄文》,传说祭后潮州(古百越中南越地)韩江鳄鱼便迁走了。龙和百越关系密切。也许远古时广西壮族地区红水河曾有“蛟鳄”栖息吧!

较之布洛陀、天老母、萨天巴、蝴蝶妈妈等创世神话,为时较晚的图腾神话——苗、瑶、畲等族盘瓠神话,晋干定《搜神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记载,盘瓠为老妇耳中挑出来的虫,置以瓠篱,覆之以盘,化为犬,因名“盘瓠”。湖南、广西、浙江等省,20世纪采录的口传神话与古歌中,盘瓠已变异为龙犬。梗概如下:高王出兵侵扰,平王悬赏谁能灭高王,三个公主随他选娶。平王身边的龙犬渡海咬得高王的龙回来。平王感到为难,三公主表示不能失信于天下,嫁给龙犬。婚后幸福,平王和王后感到奇怪。三公主说龙犬夜间变人。王后要求他白天也变人。三公主说白天变人要当王。平王说可封他到南京十宝殿当王。于是听从龙犬意见在蒸里笼蒸七天七夜。蒸了六天六夜,三公主不放心,揭开看,已变人,但头、腿有毛,只好用布包起。平王派他到十宝殿当王。(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盘日新等口述,苏胜兴等采录翻译,刊《瑶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苗族、畲族神话与瑶族所传大略相似,也有相异处。)苗族盘瓠神话文化代表性的遗迹在湘西麻阳苗族自治县。这里是东汉至宋(25~1279年)“五溪蛮”地域,有盘瓠大庙18处,现存最古老的大庙为高树乡漫水盘瓠大庙,建于明永乐二年(1408年)。此庙宫殿式砖木建筑,占地100多平方米,临江而立,盘瓠半龙半犬,揉和了龙和犬的复合神话文化。正殿石桌上立“本祭盘瓠大王位”石碑,桌两旁置一对龙头,大门上方浮雕中间为龙形犬,脚踩山石,两侧长廊放两艘龙舟。农历五月初一举行“接龙参神”仪式。民众在庙内设供品,唱《接龙歌》,100名小伙子分乘两艘龙舟在辰水畅游,请盘瓠大王观赏苗乡风光。沿途只要有盘瓠庙,都前往“参神”和“请神”。两岸民众摆茶桌,插五彩旗,设茶点,迎盘瓠大王来临。龙舟行走一程后回原处,请龙舟入庙,请盘瓠大王归位。湘西苗族称优秀青年男子为“代春戎”(苗语,意为“龙后生”),优秀青年女子为“代帕戎”(苗语,意为“龙姑娘”)。黔东南苗族妇女、儿童服饰普遍以龙纹作主题纹样,所绣苗龙全无汉龙那样的张牙舞爪和腾云驾雾,常与动物、植物、人物平和相处,充满田野风味、人间生活气息。(注:据过竹《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苗族是洋溢着龙文化的民族。

少数民族文学史家们,对20世纪采录的、无年代可考的口头文学作品,怎样分期呢?分辨其主要部分所反映的大致历史时期而分期,以所表现的意识来鉴别时代的先后。根据这一原则,傣族和白族的龙女神,当比壮、侗、苗等创世龙神话和苗、瑶、畲等族盘瓠龙犬神话为晚;壮、侗等族的龙故事则更晚。下文择要介绍一二:

云南澜沧江住着九条龙,白龙的女儿上岸游玩,遇傣族青年岩冒养,相爱成亲。龙女帮助傣人开垦土地,泅渡江水,使傣族坝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傣族一个首领忌妒,杀了岩冒养。龙女搬石堵江,水淹景洪坝子,景洪首领和百姓只好上山。两月多,水不退。人们责首领杀龙女的丈夫,要他向龙女赔罪,不赔罪便杀首领。首领被迫向龙女赔罪。龙女不忍百姓饥饿,撤石消洪水,景洪百姓重建家园,立龙女为主管一个勐的勐神,俗称“龙女神”,年年江边祭之。(注:据岩峰、王松《龙女神》,刊《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0年10月。)百姓可以逼首领认错赔罪,反映了原始民主,可见其时期是较早的。

云南金沙江龙王的三个女儿到白族地区游玩,来到凤仪县莲花山,正闹旱灾。大姐叫妹妹先回龙宫,自己化成老妇在莲花山踏出清泉,让坝子栽下秧,永不缺水。山下百姓尊她为地方保护神“本主”,称“金江圣母”。二妹赶大理三月街,海东董家罗龙把一株花插她头上,使她当众出丑。她与三妹同到海东处罚他,来到海东石子山,正遇大旱,便下场透雨,让山腰涌出泉水,山下永不受旱。处罚了董公子回到石子山,二姐见这里风光秀丽,便在山上慈云溪住下。山下百姓为她盖了庙,尊她为本主,称“金鸾圣母”。二姐派五仲爷陪三妹到青龙山庄去住。三妹为村民施雨行水,也被尊为本主,称“金灵圣母”。金沙江龙王来看三个女儿,见洱海风光迷人,便留在青龙山陪伴三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十五日是金沙江三姐妹本主节,10个村子唱白族大本曲,耍狮舞龙,挨村用轿子轮流接送,抬神像游村游田,游完10村,方送神像各回其庙。(注:据李缵绪《金江圣母三姐妹》,同上书。)三位龙女为民众办了好事,受民众尊敬。

 

广西壮族穷后生六丘和富家姑娘达七相爱,达七的母亲卢婆刁难他,要他拿800斤重的山猪、120斤重的斑鸠、3000斤重的红鲤鱼等活物作财礼。六丘到南海龙宫,正遇龙王为女儿招驸马,一个也不中龙女之意,龙女对六丘一见钟情。洞房新婚之夜,六丘坦率告她:后生的心已献给了达七,不能再接受公主的爱心。龙女与六丘结为兄妹,赠金鲤鱼成全哥哥。(注:广西武宣县覃卜达欢、覃米阿干口述,蒙光朝、过伟采录翻译,刊《十七个传奇女性》,过伟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7月。)壮族人民把她的事迹编成壮师戏演唱,编成故事传讲。

侗族穷后生郎付溪边磨柴刀,震动了龙宫,龙女请他到龙宫,愿以宝贝换他的磨刀石(雷公石),嘱咐他别的宝贝都不要,只要绿雨伞。龙宫得伞回来,打开伞,出来龙女三公主。结婚后,生活美满。皇帝游山玩水到这里,见龙女美丽,要惩办郎付拐骗妇女,抓他去坐牢。全寨老少说情。皇帝改口罚他交100条鲤鱼到皇宫。龙女剪纸鱼。郎付到皇宫,将纸鱼放进水盆水桶变了活鱼。皇帝又要300条绿蛇、300条红蛇。龙女给两个草标,叮嘱他经过蛇山时山脚、山顶各插一个。郎付带600条蛇进皇宫,吓得众人喊救命。皇帝又要600只黄虎、600只黑虎。郎付说皇帝逼得百姓无耐活。皇帝便改口要他交1200个无耐话。龙女回龙宫,要来怪物。郎付找乡亲要得铁沙、火药,龙女把铁沙、火药装进怪物肚里,把怪物装在绿宝伞中。郎付到皇宫,开伞放出怪物,皇帝见怪物好玩,问他喂什么食料,郎付按龙女所教,答:“喂红炭火。”皇帝叫他送妻子来喂怪物。郎付“哎哎”应过,回家了。1200个怪物大叫:“无耐活,无耐活,快喂红炭火!”红炭火进肚,怪物爆炸,皇宫连人带房炸个精光。(注:贵州黎平县陆育德口述,杨柳歌采录翻译,刊《侗族民间故事选》,杨通山、过伟等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9月。侗族人民编成故事津津乐道。)

在上引传说故事里,出现了许多龙女。她们的性格多样,或敢爱,或敢恨,或敢干,或敢斗,组成了多姿多彩的龙女艺术画廊里颇具特色的一角。深爱丈夫的澜沧江龙女神,敢于堵江淹景洪坝子,逼首领赔礼赔罪,为殉难的丈夫讨来尊严与公道。金沙江三位龙女见旱解旱,清泉救民,受民尊敬。南海龙女舍爱情,结友情,赠金鲤成全情人之爱情与婚姻,她的高尚的道德,乃“中华儿女爱情生活中重情重德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侗乡龙公主爱上穷砍柴郎,帮助丈夫三斗皇帝,终于惩罚了皇帝,赢得美满的家庭生活。总之,龙女们洋溢着人性、人情,少数民族的龙文化绚丽灿烂。

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为龙舟。

说起龙舟,人们便会想起端午节划龙舟和吃棕子;20世纪末,人们还会想起湖南汩罗市汩罗江国际龙舟赛、香港国际龙舟赛,乃至澳大利亚国际龙舟赛。有一点古典文学知识和民俗知识的人,便会想起划龙舟为了打捞屈原沉江的尸体,抛粽子于江水为了不让蛟龙抢走人们送给屈原的食品。但是很少人知晓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内涵着少数民族文化积淀。

闻一多先生抗日战争期间从北京到了云南,接触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唤醒和加强了对民族问题的探索。《伏羲考》论证了伏羲女娲洪水遗民、繁衍人类神话源于苗族,龙图腾乃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人民的诗人——屈原》等文章中,闻先生进而论述了端午是“龙的节日”,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寻常舟船刻为龙形,本是吴越一带的习俗”,“和他们的文身一样,划龙舟的目的,大概也是避蛟龙之害”;“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所以它是与文身的习惯同时存在的”,“穿着模拟文身的彩衣的水手们划着龙舟——一幅典型图腾社会的‘浮世绘’”,“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五月五日,古代还有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我们疑心彩丝系臂便是文身的变相”;总之,“端午节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百越中的“句吴”、“于越”)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个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闻一多先生又说:“我们不否认端午节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足以证明屈原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诗人。”(注:刊:《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神话与诗》。)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把一个节日奉献给一位诗人呢?只有屈原获此殊荣。

端午节源于吴越民族的图腾祭。吴越民族属于先秦百越族群,是古代的少数民族,百越族群绝大多数(句吴、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扬越、夔越、山越等等)融合进汉族中了;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支系的后裔,现今还有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茶山瑶、傣、黎等少数民族。再说屈原,也是一个古代少数民族的诗人——苗族先民的伟大诗人,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现代少数民族划龙舟,上文第二节已介绍了湘西麻阳苗族自治县农历五月初一的“接龙参神”,以下继续介绍一些广西的情况:

广西融安县长安镇汉、壮等族人民在同一条江水赛龙船,往往同一条船划龙船。端午节在融江赛龙舟,优胜者奖励烧猪和奖金,并主办明年的龙舟赛。桂林市汉、回等族人民端午节在漓江赛龙舟,1949年前十年一届,逢戊之年为龙舟盛会。汉族正月初一各街青年在本村本街庙前打鼓、敲锣、唱《龙舟歌》,举行“开鼓”仪式。二月初二“龙抬头”,敬龙王“下殿”,推举龙船“首事”。龙舟下水后,练习三个月,端午节在漓江划龙船,唱《开船歌》、《游船歌》、《转艄歌》、《得胜歌》等,奋力竞渡。赛完龙船,走“龙舟亲戚”,村与村,街与街,唱着《龙舟歌》划着龙船载着礼品互相拜访。回族在赛前一年农历除夕,民众到街(村)边敲锣鼓放鞭炮唱《大河歌》,表明明年要划龙船,也表示向周围街(村)请客。划龙船之年的正月十五日,周围街(村)派代表祝贺,主客对拜、对歌。划龙船前,选吉日请老龙下殿,游街,唱《大河歌》,老龙下河后边划边唱《小河歌》。赛龙船时,唱《上水歌》,行到别的码头,人家敬烟、茶、酒、互唱《恭贺歌》、《多谢歌》、《告辞歌》,龙船活动的最后唱《收兵歌》。(注:据《中华民俗大典•广西卷》稿,过伟、过竹合著。)

最后,再来看看湘西苗族的“接龙”风俗,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崇龙、敬龙、祭龙的一系列民俗事象,还可以了解龙文化在一个民族中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企求于龙的文化心态。

湘西苗族遇到特大丰收,大兴土木,或需要充喜——添子添孙、添福添寿时,便举行“接龙”仪式,时间选在农历二月或十月。请两位精通苗族历史与民俗的巫师任“接龙师”,主持仪式。先通报舅舅,再通报家族亲朋。打扫家屋内外干干净净。“接龙”仪式主要有设龙座、祭雷神、敬祖先、敬龙神、引龙、安龙位等程序。

设龙座于堂屋正中,打开大门,铺晒簟,围稻草圈,圈里便是龙座。堂屋里摆小方桌,屋外摆大方桌。龙师从屋外向屋内抛一匹布,从大方桌拖到小方桌,再扎个稻草龙头或竹篾纸龙头,插在大方桌前,长长的布条象征一条大龙。晒簟四角和中央放五个木盘,盘里放龙形“大龙粑”,靠近中央木盘摆五个“龙碗”,其周围和晒簟两侧垒若干小糍粑柱的“金柱”,晒簟前部摆各式服饰的“龙装龙饰”,最前部正中摆雨伞包袱,周围插彩色小纸旗。门外木桩分别绑一小白猪一小黑猪,大方桌脚绑一大白公鸡。

天亮前祭雷神。雷与龙不和,祭雷神封其嘴,截其路,使之归顺不作恶。接龙师作法,截住雷神,说服他来享祭,用柴块打死小黑猪。户主立即刮毛开膛取猪内脏供雷神,再切块煮肉,接龙师先尝,众人吃光。

天亮后,敬祖先。火塘西南靠墙处摆三碗肉、三碗酒、三碗饭、三双筷。接龙师敲打乐器朗诵苗族史诗,从开天辟地朗诵到长途迁徙,一直到苗家定居之地、户主的宗族支系及近代祖公祖婆。敬祖先敬到12代祖公和13代祖婆。

吃过早饭后,远近亲朋到齐,敬龙神。两个接龙师在小方桌前击鼓摇铃朗诵敬龙神词,敬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五位龙王率龙公龙母龙子龙孙三千之众,伴三百麒麟和狮子,跋山涉水而来到苗山享祭。接龙师抓白米撒向五方。

接龙师领着民众到寨外水井边引龙。龙公一人,由户主中年轻当家后生装扮。龙母三人或五人、七人,第一位必由与龙公相称的年轻配偶装扮,其余由户主家、家庭近亲妇女装扮,取龙座内的男女服饰,盛装打扮,如不够,可另加新服饰。龙公在引龙队的最前,背着小布包,左抱瓦罐,各持青布伞。龙母们紧接龙公,右持青布伞,第一龙母也背小布包。接着是乐队,有鼓、锣、钹、海螺、芦笙、竹唢呐、铜唢呐、铜长号。随后男女民众,最后少年儿童,各持五彩纸旗。一接龙师取大方桌前的龙头,交给一少年让他站在龙公跟前,接龙师自己左手伸三叉指端碗,右手持一筷,站到队伍最前面,以筷击碗,指挥引龙队出发。龙公龙母走出堂屋后,打开青布伞。引龙队走到水井边,引龙师对水井念祷词,龙公和第一龙母合力用瓦罐向井里汲一罐清泉水“龙水”。铳九响,鼓乐齐鸣,爆竹喧天,接龙师率领引龙队返主家。留家的接龙师和守家主人,把队伍接回家中,围着龙座从右到左绕三圈,跳接龙舞,整个“接龙”仪式至此达到高潮。跳完接龙舞,龙关插堂屋后壁,户主撒龙粑,在场的人每人一圆粑;然后再撒桐果大的糍粑,任人哄抢。最后献猪,接龙师向小白猪念祝词,主家杀之,取内脏敬家龙,砍四腿送舅舅等亲戚背走,其余煮给接龙师和客人们送酒。大家饮酒同乐,祝福主家。当天下午把堂屋内外摆设的实物收拾干净。户主再次设宴招待大家,晚上举行歌会。

夜深,歌会停,安龙位。堂屋正中挖坑,深约一尺,坑内置一个青花瓷碗,将龙公龙母取回的“龙水”倒入碗中,掺适量烧酒,投入少许朱砂、银子,盖以空瓷碗,上盖石板。户主取来白公鸡交接龙师,接龙师念祝词,表示龙位已安好,家龙已住下,祝福户主大吉大利,将白公鸡交回主家饲养,传种接代。乐队围石板绕场三周,礼成。户主还要鸣乐三早三晚,并绕堂屋三圈。石板列入全家神物。(注:摘自苗青(湖南花垣县苗族)《接龙》,刊《中国苗族风情》潘光华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所记当是湘西苗俗,尤其是花垣苗俗。)

苗族龙崇拜也许是56个民族中最为典型的。上述湘西“接龙”仪式较充分体现了苗族龙文化。以下介绍桂北苗俗中的“龙潭卜居”和“接龙安龙”。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民建寨多采用龙潭卜居方式挑选风水宝地。需要迁寨时,经过多方比较相中一处村址,便在春季派猎手结伴踏勘,在该处选一些泥塘或水泽,播下谷种,秋季来验收,若所播谷种长苗喜人,谷穗串长粒大,鼠不偷,鸟不啄,这里便是建寨的“龙潭”。凡家族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便是祖坟选中龙脉,于是“酬龙”;久旱无雨,便是龙神飞走,于是“招龙”返宫;村寨遭殃,便是龙神逃走,于是“接龙”返村;六畜不旺,便是龙神转移,于是“安龙”护寨。“接龙”、“安龙”仪式如下:全寨户户筹钱买一群鸡鸭鹅和一头猪,作法事祭龙神用。众人穿节日盛装聚集于巫师选定的“龙堆”处。巫师念《接龙词》,3~5位姑娘撑布伞在前引导,随后芦笙队和民众队伍,向“龙潭”进发。到“龙潭”后,派代表用捞绞捕鱼,捞得后将鱼放进盛有水的葫芦里,返回龙堆处,挖一深坑安一坛,盛水入坛,放鱼入坛,盖坛盖,再盖泥,称“龙堆”。其安龙作用,类似“龙石”,但“龙石”为石堆,建新寨时作安龙法事所建;“龙堆”为土堆,建寨后龙神转移时作安龙法事所建。建堆后,巫师念《接龙安龙词》。全寨以筹款所购祀龙的鸡鸭鹅猪集体饮宴。(注:《中华民俗•广西卷》稿。)

总之,初步梳理少数民族龙文化后,认识到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一些原来认为是汉文化的民俗事象,内涵着古代许多民族的文化,不少属于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一些原来认为是某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民俗事象,内涵着古代华夏民族和别的许多古代民族、别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此,我们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摘自《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