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拼字龙灯舞:龙头龙尾龙身各自分开

2012年01月13日 浙江日报  

 

刘慧

U397P4T8D3603060F107DT20120113132836

玉环鳌龙灯

  藏龙盘龙,民间瑞兆。在龙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跟随非遗专家王淼沿着龙的足迹,去探访已成功入选国遗、省遗的30条“非遗龙”……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舞龙灯成了人们寄托祝福和贺年庆典的一项传统活动,同时也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愿望——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坎门花龙……这些别具特色、富有创造性的浙江龙,生龙活虎地翻飞在世界的舞台上。

接龙好生活

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在空旷处转动打圆圈,随龙珠顾盼,伴随锣、鼓、钹声,热闹非凡。

“分布于温州龙湾区宁村的拼字龙,属我省品种繁杂的龙舞中的稀有品种。”王淼解释,其外观特点为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龙身各节则以绸缎制作的龙衣相连;表演中,除了能完成龙舞的一般动作套路外,还能以龙身为主拼出“天下太平”、“上元大吉”、“五谷丰登”等字样。据当地数位百岁老人的回忆,他们祖父辈在世时即有拼字龙。因龙湾旧属永嘉,结合考证《永嘉县志》,拼字龙应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了。

村民们说,“制作一条完整的龙灯,一名熟练的艺人至少要花上4至5天时间。龙身为篾骨,用布连接,头饰龙形、尾饰龙尾、身在布上画龙鳞,龙珠球形红色,上有铃铛、送宝柜、旗幡、高灯等。龙灯内装烛灯,龙头前有龙珠舞动,龙为抢龙珠上下翻滚,在滚动中拼成吉利的字眼。”

拼字龙灯舞的艺术特色得益于它的独特结构。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各自成一节。龙身一般为9档,由30米长的遍布鳞甲彩布连成。1人舞龙头,1人舞龙尾,9人舞龙身,巧妙设计并利用龙头、龙尾与龙身各部分,中间九节相连,这种头尾分离的结构,突破了各地龙舞中“一条龙”拖头带尾的拘泥与累赘,在“力度”、“速度”、“幅度”上为拼字龙灯舞的表演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势。郑祥福老师说:“龙头、龙尾各自分离,不和龙身连在一起,是为了拼字需要。”

正在排练的村民们说,“龙身节与节之间的距离很有讲究,节与节之间一般为3.5米,中间二节较长为4.5米,间距长短这样安排,是为了舞蹈时穿插拼字时不受牵扯。在表演中,我们除能完成龙舞的一般动作套路外,还以龙身中间二节间的距离较其它几节间距大的特点,拼出24个吉祥字形。拼字龙灯舞正是在翻腾滚舞中灵活地拼凑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字来,生动地体现了“神龙呈祥”的瑞兆,带给人们祝福和祈祷,表达了人们对太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异彩纷呈的表演形式让拼字龙灯舞,不仅在外形上讲究威风凛凛的形象,更在舞蹈的表情、节奏、构图上活灵活现地追求奋发刚健、威灵显赫的神韵。尤其是独创运用龙灯的舞蹈构图去展现“天下太平”等字体的造型,以别开生面的舞蹈突出了龙文化“驱灾赐福”的永恒主题,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太平吉利的美好愿望。拼字龙灯舞这种“舞龙显字”的独特构思,成为全国众多龙舞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玉锦和郑祥福从10岁开始舞龙,与拼字龙灯舞有着解不开的情缘。现在村里的拼字龙灯舞已有红、黄、蓝、绿、黑5种颜色。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总有拼字龙灯舞表演者的身影。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采访报道播出的《拼字龙灯一家亲》,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与拼字龙灯舞有关的故事。

U397P4T8D3603061F107DT20120113172853 (1)

奉化布龙

  龙舞新天地

在强烈的舞蹈节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下,化龙灯以小花灯的形式上场了,串花灯表演之后,九盏荷花灯与一只花篮灯、一盏鲤鱼灯首尾相连,一跃而起“化”为一条彩龙。

瞬间花灯瞬间龙,艺术传承200年。一提起化龙灯,安吉昆铜乡上舍村的村民总是满脸的自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龙灯就是咱们昆铜的文化魂。”乡文化宣传中心的舒畅兴奋地说。

化龙灯根据安吉史志记载又称花龙灯,它以花变龙的制作艺术别具一格,因此后来谐音叫化龙灯。根据上舍村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和有关文字记载,昆铜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传,其是由当地民间一朱姓老人根据当时庙会、灯会的表演形式,制作一系列花灯而组成化龙灯的雏形。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演化,加上龙本身蕴含的吉祥、尊贵之意,逐渐演变为村中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时必演的一个传统节目。村中科考捷报传来,莫不以舞龙相庆,寓“金榜题名”、“跃上龙门”之意;过年舞龙庆贺来年风调雨顺、祥光普照、五谷丰登。

到清朝道光年间,上舍民间艺人杨九林对花龙灯的道具在工艺上进行了改革,在舞蹈的“变”字上也下了功夫,使每一种花灯都具有两种形象,并改名为化龙灯,一时声名远扬。上舍村的老人们回忆,原先的化龙灯只是一般的民间舞龙,特色不是很明显,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大,而发展到现在可谓“活力四射、魅力十足”。

近10多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趣不断提升,上舍化龙灯的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在众多民间艺人的打磨下,化龙灯突破了一般的广场舞蹈模式,不仅能在大型广场施展技艺,也能在乡村小晒场上倾情表演;既能作为独立节目出场,也能与其它节目组合亮相。闻名遐迩的化龙灯从原先村民自娱自乐的民俗表演“进化”为既不失大雅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

U397P4T8D3603062F107DT20120113132921

龙游草龙

  龙灯兆丰年

在僻处海隅的渔乡,我们又见到了别样的花灯。海岛民众说,也只有这花灯才能舞出他们身心的全部,他们的生活中没了淋漓酣畅的舞龙,能行吗?

“坎门花龙该归类于布龙,因其装饰图纹的明快和绚丽,因而名之。”王淼说,它也不只限于坎门,整个玉环岛,都有它的流行分布。其中,尤以钓艚一地最负盛名,最具蕴涵和气势。一地就有三条龙呵,且延续数百年不断。

渔老大陈盛武比试道,舞龙是渔民大苦中的大乐。当风踏浪披星戴月,在海里劳累得筋疲力竭,站到实实的土地上,大蹦大跳来一段舞龙,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完全涤荡尽了。

在新年,在雪夜,挤在长长的龙阵里,那该有多么惬意!

其实,在浙江民间,那长长的板龙,包括磐安岭口亭阁花灯、东阳许宅花灯、三门杨家板龙、临海大田板龙、三门花桥龙灯、衢州全旺板龙……就是各地百姓俗称的“花灯”。龙灯,多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活动。表演时,各地有大同小异的各式龙头引领,装饰极为讲究。一般龙头鳞皮贴金,彩云其间,龙角及颈部多披彩绸,两侧悬挂大小不一的彩球,以黑、白、灰的龙须区别灯头之老幼。龙身由几十节、几百节乃至上千节“子灯”串连而成,每节子灯灯板两端钻有圆孔,连接时对准圆孔插上灯柱即可迤逦成龙。

“村坊越大,子灯越多,板龙队也就越长。”村民比划着娓娓道来:板龙出迎往往以堂锣、火铳开道,继而是由堂名灯、高照、龙虎旗、长旗、蜈蚣旗、执事以及手持香烛之人组成仪仗队前导,或前或后有什锦锣鼓班吹打。板龙的精彩走阵常有:“麦饼团”、“元宝圈”、“五梅花”、“盘屋柱”等;绝技常有“剪头股”、“抽山门”、“田鸡挂”、“青蛇溜”等。

王淼说,各地板龙主要区别在于活动前后的民风习俗与龙头、灯板的装饰和构成。临海大田板龙龙身远望是鳞,近观是画,俗称“龙鳞花”; 东阳许宅花灯板之上有生产类、生活类、百工类、文体类、风俗类、艺术类六大类栩栩如生或推磨、或耕田、或戏曲一折的活动人物造型;三门杨家板龙集绘、雕、剪、扎于一体;三门花桥龙灯龙分五色,分别以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衢州全旺板龙龙头之上饰有15种吉祥物,龙凤同头;磐安岭口亭阁花灯制作工艺十分精细,每桥灯板之上均有三层小亭阁,绚丽多姿,精致而又精彩。

你看,时而奔腾化彩练,时而盘旋绽金光;动时威武如真神,静时盘踞如泰山……这就是曾飞跃在上海世博会上的平湖九彩龙。那以稻草搓成粗长绳索为龙身和龙头龙尾的,龙身上密密麻麻插满2000余支特制“龙香”的是一条条翻飞的草龙。开化草龙长达50至60米,粗长的龙身外套8条草辫。与开化毗邻的淳安汾口草龙,其特色是在巡游时,一人在龙头前举着一个老南瓜作为龙珠,一群儿童各拿一个用圆茄子做的金黄灯笼走在龙身两侧。每经一户人家,该户人家便须焚香祭拜,然后将香插在草龙身上。还有临安的横街草龙,因其产生地是五代十国吴越国王爱妃戴娘娘的故乡,故在临安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据戴氏后人90多岁的众多老人回忆说,横街草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历稻草龙、绢龙、竹编龙的发展历程,它们是我省民俗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