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二十多位京陕作家聚会陕南旬阳太极城。任职于旬阳县文化局的姜华先生一见我,就说有重要的事要对我讲,原来是请我为他的即将付梓的作品集“写个序”。我想说我不擅长为人写序,已经婉拒过好几个人了,但见他是那样的郑重和诚恳,就没有说出口。随后,姜华将他的文稿发到了我的邮箱里。
要给人写序,起码的功课是把要序的作品通读一遍,这样的工作我是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才抽出时间完成的。
姜华的这些作品,按其主要描述对象,可做写人、写事、写景之分。
写人的相对多些,又可分为写他人、写家人、写自己。
写他人者比较成功,一些人物让人读后不能忘怀。如走出山窝,走向城市,发财致富又回报家乡的二龙;冲破世俗,矢志追求爱情自由的翠翠;为救人而被屋梁塌成残疾的大林;一心要为群众办点实事的挂职干部张清,等等。当然,最感人的还要数写乡邮员张欣的《永远的怀念》。——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进入中小学生的课本,只是题目还可以改得更好些。
写家人者不算多,主要写了多难而坚强的父亲,和贤惠却是“左撇子”的媳妇。前者写得沉重,使人联想到罗中立画笔下的《父亲》,和许许多多具有山一样脊梁、水一样柔肠的中国父亲。后者写得恢谐,使人可以想象,作者在家庭中一定是一位责任感强又有情趣的好丈夫。
写自己者有若干篇,反映了作者的经历、嗜好和一些性格特点。如少时爱看电影,从事事写作后喜欢逛书摊、读报纸,后来又痴迷上观看足球比赛,等等。尤其是《皮鞋的故事》,让人看到了作者的吃苦、果敢,和对新潮的向往和敏感。这几条实际上也是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另外,作者在行文中发出的一些感慨也很有意思,如谈自己舞文弄墨,“艰难十几载,使一些幼稚的文字变成60余家中央、省、地报刊的铅字,也浪得了一些文学会员、主席之类的虚名。多年来由于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创作上,结果搞得灵不灵,呆不呆……”其实,灵和呆都是相对而言,无论是作文还是做人,太呆了当然不好,但灵过头了,也未必是好事。最好的状况是该灵的时候灵,该呆的时候呆。
在写事的篇章中,作者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歌颂如《马达声声》,通过对一台打麦机谁先使用的描述,赞扬了竹山村村长立柱的“高风亮节”。批判如《愚昧的故事》,写了秦岭山中某村委会主任成为某邪教教徒,使亲生女儿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某对夫妇为传“香火”而“借种”而导致人命案、某农村小知识分子成为招摇撞骗的“半仙”等三件事,剖析了产生的根源,表达了对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亿万农民的“质量担忧”、对农村、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切呼唤。
在文集中,写景的文字占了不少篇幅。这景,有旬阳县境内的景,如太极城、南羊山、汉江;有旬阳县之外的景,如云南、北京、宁陕等省市县的景观。在这些篇幅中,作者文字朴素、优美且灵动,绘声绘色,亦情亦理,在状物摹态中,传达出对家乡山水赤子般的热爱——即使写外地景观,也时不时地要与旬阳的山水联系起来。当然,也少不了民俗风情的交融。
旬阳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二十年内,我曾三次到旬阳,总的感觉是:旬阳的景令人向往,旬阳的歌引人入胜,旬阳的酒让人怯阵,旬阳的人,尤其是作家们,差不多都兼有秦楚两地人的特点:既真诚厚朴又聪明灵秀——姜华就是这样的作家。
祝福姜华,也祝福旬阳的作家们!
2007年7月15日于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