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义散文集《生命偶尔一刻的温柔》(厚土文丛之一,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是作家近年在工作之余写成的随笔集。在这本随笔集里,既有对生命与成长深邃而沉静的颖悟,也有与文友们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怀,也有畅游网海的沉思;即使是萍踪履痕中的风花雪月,也无不浸透着前行的艰辛坎坷,披露着一个思想者人生旅程的心灵历练。这是一本郑重而朴素、格调清雅、文笔酣畅的书,相信其中对于生命与情感明哲而深邃的感悟,一定会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作者简介
肖华义,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报刊新闻工作,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见诸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现任职于某报社。
生命的歌与哭(序)
赖翅萍
在文学的诸种体裁中,最直接显现作者个人心迹与性灵的体裁当属散文。摆放在案桌上的散文集《生命偶尔一刻的温柔》无疑就是这样一部袒露作者生命律动的书。也许是生命的有限性与内在悖论,促使作者窥见了生命的孤独与绝望本相。因此,弥散《生命偶尔一刻的温柔》的是挥之不去的喟叹、忧伤、寂寥与绝望,“寂寂的”生命感觉既是作者的惯常用语,也构成了整个文集最具审美价值的情感底色。阅读文集,你不仅可以读到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伫立窗前凝望漆黑的夜空所发出的那些轻微的生命叹息与呻吟,也能读到作者在遭遇坎坷和挫折之时所泼墨的那些无法自抑的长歌当哭。诚如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言,绝望源自一种生命的失衡状态,源自“那自身与自身发生关联的综合关系中的错误关系”,当爱的关系发生错误时,生命就会因失衡而掷入孤独,滑向绝望。由此,我斗胆地揣测,爱,也许就是这个文集的关键词,爱的隐痛不仅衍生出整个文集的长歌短调,还玉成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讲述。
然而,即便孤独就是生存的根基,绝望就是生命的本源,生命哲学也从来不甘心被这孤独与绝望所吞噬。一直以来,思想家们都在谋求超越孤独,拯救绝望的良方。基斯洛夫斯基主张“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索伦·克尔凯郭尔创设美学、伦理、宗教等三种生存境界,意在遏制并超越居于我们生存根基处的“虚无”。作者对此种超越与抗争的生命哲学无疑是认同的。透过文集,你不难发现这种生命哲学的诗化形式,不难触摸到一种诗化了的生命叙事伦理。说文集是一首生命的歌诗,当然不仅仅指文集的诗化语言,更重要的是指作者对生命的诗心。作者执意要用温热的手臂搂抱那些生命的隐痛,用挚爱与温情来荡涤生命世界里的阴霾,用隐忍与大度来抱慰生命的躁动与惊惶。在作者独白式的呢喃中,坚硬如石的生命因此变得温暖柔软,艰辛的今天与惘然的明天因此变得可以承受,生命终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了绝望的纠缠,向澄明的境界攀升。需要指出的是,在作者所建构的生命叙事伦理中,生命的“沉思”是题中之义,文集中有不少以“默思”、“倾听”、“感知”、“感悟”等来命名的生命短章即是明证。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浮泛浅薄的当下,执意“沉思”生命,并以此作为探索生命信仰的逻辑起点,这不但使作者的创作显出审美的另类性,同时也使作者的创作散发出思想者的气度,见出哲学的意蕴。同时,作者于具体的生命境遇中开掘出来的生命意志与价值意愿,也是可圈可点的。如“承受是生命中最为实际和妥贴的生活方式”(《承受便是一切》);“生命是有限的,……你该学会谦卑和仰望,学会尊重和宽容,学会反省和忏悔”(《岁末感怀》);生命的满足原来“不过是让自己的欲望简单一些”(《散乱的思绪》)。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在文集中,伤叹生命不幸的浅吟低唱与整饬生命经纬的紧张思索常常相互交织,由此形成了文集一个硕大的生命大意象:独自凭栏。正如有友对其人其文的评价一样,独自凭栏,并非孤单绝望,而是脱离喧嚣独立于世的一种生活姿态。我以为同时也是作者藉以疗救隐痛与创伤,抗拒孤独与绝望的一种手段,它所包藏的生命况味无疑是繁复的,所包蕴的生命意趣无疑是丰盈的,它所塑造的生命品格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异曲同工。当生命无可避免地与孤独、疼痛和绝望相遇时,啜饮由生命苦难酿就的琼浆玉液,于晦暗寒冷的生命场域重塑一种挚爱与隐忍的生命信仰,重构一种反思与超越的生命哲学,这就是《生命偶尔一刻的温柔》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叙事与抒情伦理。这种伦理不但有助于当下的我们明朗自我所面临的生命困境,也会给行走在当下生存雾霭中的我们带来启迪与意义。
2008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