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幽默顺势而成

BEAREYES.COM 2010年05月07日  

 

“乌龙”一词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出现,今天的“乌龙节”也是由那时流传下来的,普遍说法是,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秋,负责将诏书装在盒子里,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缓缓放下去的祥哥善讲笑话。一天祥哥忙着与同僚一起大说笑话,不小心降旨时绳子断了,装诏书的盒子摔坏了,乌黑了诏书。

御史参劾其将“嘻哈搞怪,以致真龙御诏成乌”,要求将此人治罪。但皇上甚是喜爱其笑话,免其死罪,命其出家开先寺思过,因其污了真龙御诏,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号“乌龙”。

一日,乌龙夜宿开先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佛祖命他日后天天为寺外劳作的农人讲笑话以解饥饿和徭役所带来的痛苦,乌龙从此以后天天出庙门为四方农人讲笑话排遣抑郁逐渐被大家熟知,其受佛祖托梦一事也不胫而走,恰逢时临五月播种季节,乌龙又与“56”谐音从此五月六日被称为“乌龙节”。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没有一个适合的载体。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漫画大师敖幼祥先生创作的《乌龙院》问世后“乌龙”一词逐渐被人们熟知,尤其是80后、90后的这两代人更是在“乌龙”题材电影、小说、漫画中成长,对乌龙幽默情有独钟。特别是已经步入社会的80后们,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难免发生错误,为了给自己在错误寻找一种放松的理由,乌龙又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熟知人数最多的幽默形式,所以乌龙就成为了现代人第一选择。

直到近些年国内出现了“乌龙节”这个由动漫作品《乌龙院》所催生的亚文化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高薇华表示,节日应该是文化传统而来,网络习惯设立节日,目前尚未到时机。但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范庆华却认为:这种由动漫引起的“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乌龙节”引出的“乌龙文化”成为特定群体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乌龙”是“乌龙文化”的核心要素,这种文化所倡导“乐观、向上、笑对逆境、不言放弃”的精神值得发扬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