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龍灣沙村新春舉辦“龍文化節”

2013年02月21日 溫州網  

 

今年2月12日-14日(正月初三至初五),溫州市龍灣區海濱街道沙村(包括沙北、沙中、建新、沙南四個行政村)舉辦了“龍文化節”。龍文化節中,祭祀出巡的是沙村本地神鄭使侯王,俗稱“鄭老爺”,南宋沙村裡人,好俠使氣,后駕海舟遇盜斗死,葬於沙村沙崗。百姓為祭祀鄭老爺建有多座忠烈廟,從而形成了鄭老爺信俗。

南宋封神:歷代不斷建廟敕封

鄭老爺,姓鄭名生(1165-?),一名原生,字公全,明嘉靖《永嘉縣志》卷四《祠祀志》與清光緒《永嘉縣志》卷四《建置·壇廟·叢祠附》有載。據光緒《永嘉縣志》記載鄭老爺:“好俠使氣,能出神示幻,常語人曰:‘吾當由兵解,血食人世。’后附海舟遇盜斗死,其家忽睹神騎從歸,倏復不見。嗣后屢顯靈異。寶祐五年永嘉守立廟於其鄉。”

鄭生之所以成為地方神,其一是“夙負靈異”、“能出神示幻”,這符合溫州地區“好巫尚鬼”的傳統,也表明永嘉場百姓對異能人士的倚重﹔其二是“好俠使氣”,有神力異能,並最終“遇盜斗死”,顯然鄭生是武勇之士,而永嘉場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武勇的地方﹔其三是與海洋的關系。鄭生在未成神靈之前,即有“拯覆舟”之行。“家瀕海,時作醉瞋狀,家人問之,則曰:‘拯覆舟也’”,“后附海賈舟,中流遇盜斗死”,一生與海洋脫不了干系,具有濱海神靈的特征。成神之后,“其御災捍患,保境救民之功”應有不少是屬於保佑漁民、商賈出入平安的神跡。

宋寶祐五年(1257),詔封為“太尉”,並“建像崇廟於其鄉”,這是獲得官方承認之始。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祠廟》載:“忠烈將軍廟,在華蓋鄉沙村,神鄭氏。”現在沙中村上殿西路96號有座忠烈觀,當地人稱“鄭老爺殿”或稱“上殿”,即祭祀鄭老爺。

至元明時,鄭老爺更有所敕封,遂入祀典之列。元大德年間,海寇蜂起,歲無寧日,傳說鄭老爺忽作狂風,賊俱淹沒。郡守王恩貞奏聞,敕封“忠烈將軍”。至明代,鄭老爺的“御災捍患,保境救民”的神格職能,還增加了抗倭顯神跡。明嘉靖年間,東南倭寇為患,百姓祈禱武勇的鄭老爺顯靈護佑。時倭寇入境,民咸遭其害。傳說他顯靈,俄而沙涌為城,賊舟盡覆。為此,祭祀他的忠烈廟有對聯曰:“盡忠報國,震懾倭夷,經武揚名垂萬古﹔懷德愛民,驅除盜賊,豐功偉績顯千秋。”“碧血抗倭,忠誠耿耿凌霄志﹔丹心護國,德澤巍巍撼人寰。”可知鄭老爺的抗倭神跡代代相傳。

民間傳說:送王叔果兄弟趕考

龍灣民間還流傳著鄭老爺船送龍灣名人王叔果、王叔杲兄弟趕考的傳說故事。

話說明嘉靖二十五年,朝廷科舉開考,王叔果、叔杲得信后急忙准備去省城參加考試,但當時的交通不便,路途險惡,離考期又近,恐怕這樣行走難以趕上,無奈隻得加速步伐晝夜兼程。廟中鄭老爺突然心血來潮,掐指一算,知道該事重大,決定施法幫助兄弟二人趕考。

一日,天色漸晚,叔果叔杲兄弟二人還在匆匆趕路,將到渡口心想要搭船過渡,待明晨再走,不知渡口有船否?一到渡口,在晚霞中隱約看見一艘大船泊停在港中,船老大坐在船頭上。兄弟二人高興極了,叔果連忙喊話:“我們是二都英橋裡人,想去省城考試。”“啊,我的船也正想開往省城,待會等潮水上漲后馬上拔錨起航,來吧,正好同路。”叔果兄弟二人求之不得,高興上船。天漸漸地暗下去了,霧氣慢慢地籠罩了海面,片刻,潮水漲了,起錨開航,船老大囑咐說:“二位請坐好,因外面風大,不要向外望。”隻聽見船底板擦著水波啪啪作響,呼嘯的西北風擦耳而過。不一會兒,聽船老大囑咐說:“小伙子,到了,上岸吧,這裡離省城隻有十幾裡路,你們慢慢地走過去,准能趕上考期。”兄弟二人聽其一說,慌忙收拾行裝上岸,上岸后,叔果發現在忙亂中少了一隻鞋,急回頭想返船取回。不料,該船早已離開,隱沒在薄霧中了。

原來,二都英橋裡人對鄭老爺相當崇拜,每逢朔望之日都備辦香燭、禮品去祭拜,王叔果一家更不例外,他們虔誠的心感動了鄭老爺,他用自己的神船護送叔果、叔杲兄弟二人,才趕上考期,都中了舉人。返鄉后,他們即到鄭老爺廟中謝恩,發現慌忙中失落的一隻鞋還放在大殿前鄭老爺的神船中。

正月巡游:舉行迎大龍放花燈

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錚、王叔杲叔侄奏請詔封“忠烈將軍鄭使侯王”,立像出巡。據永昌堡民俗文化研究會王金麟介紹,堡內百姓信奉抗倭的鄭老爺,名列正月迎請的系列神靈之中,神像寄駐堡內百姓家中,定期輪換駐戶,每年正月初十巡游。正月初九白天,頭牌執事在纛鑼開路下,巡視翌日抬佛路線一周,稱“掃街”。新駐戶主人在地方父老陪同下,持香燭前往老駐戶神像前點上香燭。晚上再去神前舉行祈禱“接香”儀式。初十神像出巡,先由一頂八人抬的大轎,前往老駐戶接鄭老爺到南門巡檢司。

辰時巡游開始,在禮炮鼓樂聲中,以身穿五色彩衣的頭牌執事、纛鑼長號組成的儀仗隊為前導,繼之香爐隊、吹打班。最后是坐在轎內的鄭老爺神像,由八位盛裝老人手執黃旗,口呼“威武”,簇擁著從南門到北門來回巡游三次,觀眾夾道歡呼。午時在?頭“鬆梅竹”各房小宗前接受“路祭”參拜。午后,鄭老爺南巡出城至李浦橋上,調頭返回堡內,接入新駐所。

今龍灣區永中街道石浦村(又名陡門)陡門北側有建成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忠烈廟,俗稱“陡門殿”,現稱忠烈道觀,祀奉鄭老爺。石浦村張仁明老人說,因鄭老爺生於南宋乾道乙酉年(1165)正月十五日,“乙酉”為“雞年”,故每逢乙酉年的正月十五,石浦村都要迎大龍、放花燈三天,以示祝賀。十二生肖輪回,故每隔十二年舉行一次,相傳已400余年。

大龍出巡要在“陡門殿”中先舉行隆重儀式,后整隊出動。先是由?令、頭牌燈、儀仗、香爐、靈牌組成的“頭站”,繼以魚燈為主的各式花燈,大龍斷后。2005年,石浦村民間集資152萬元,實際花費118萬余元,男女老少齊動員,巡游參與人數達1500余人。張仁明說,石浦的花燈種類繁多,有大型彩龍燈、彩鳳燈、彩龍船燈、金雞燈、抬閣燈、十二生肖燈、走馬燈、八仙過海燈、仙女下凡燈。各類魚燈64盞、人物燈80盞,所有燈彩均改蠟燭為電燈。

今年春節期間,時隔68年的沙村“龍燈巡游”又登場了。巡游隊伍長達3公裡,一路載歌載舞,兩旁人山人海,鼓樂歡聲動地。夜間電光閃爍、火樹銀花,照亮半爿天空。整個活動分為“歌頌祖國”、“龍騰盛世”、“燈放和諧”、“風雅沙村”等四個篇章,由彩旗隊、鑼鼓隊、彩燈組、民樂團等41支隊伍組成。還加入新元素,如由藥瓶、鋁制、塑料瓶等廢棄材料做成的新型材料花燈組等。又特別制作了鄭使侯王救民危難、洒酒滅火、大戰倭寇、神威化險、佑民趕考組圖。值得一提的是,大龍為四川自貢請來的20多名工匠耗時2個多月打造而成,全長88.88米,寬2.5米,高4米,據稱是迄今為止全國最長、最大的一條龍燈,巡游時,在80多個年輕人的推動下行進。(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