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强作品《二龙戏珠》。
张登强作品《翔龙》。
中国画《画龙点睛》。
走过上世纪的《小龙人》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我是一条小青龙,我有多少小秘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知道这首歌伴着多少个小孩度过了他们的假期。电视剧《小龙人》里那只小龙人(长大后或许我们会斥责明明就是穿了个胶皮外衣的小孩儿)怀着找妈妈的心上路,他渺小又虔诚。
差不多也是同一个时间,课堂上有多少男孩把头埋下,看着一本本漫画书入神,直到老师的大手一把从书桌里把漫画抽出来,于是老师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一本《七龙珠》。据说《七龙珠》的故事背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七颗龙珠,只要将它们集齐,就可以唤出神龙,向神龙许愿。《七龙珠》的作者日本漫画家岛山明是在1984年开始这个创作的,那时他刚结束了《阿拉蕾》的创作,想到要把中国古代的龙珠传说和《西游记》结合在一起。
虽然岛山明从《西游记》中汲取的不是关于龙的部分,但是在《西游记》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作品中龙的现身。在《西游记》中有着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龙”与小说
《西游记》当然不是最早提到龙的文艺作品,《三皇本纪》中带有神话性质地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将炎帝的身份神化为龙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在古书中非常多,再比如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418条又据以引出《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余尺……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这段话中既有龙王,又有龙珠,而也就是自此开始,龙王称谓载入古籍,才有了后来《西游记》的龙王说。孙悟空在东海大闹,龙王被迫献出定海神针。而后在《封神演义》中,又有了哪吒闹海,打死小龙王敖炳,抽出龙筋做腰带,大败老龙王敖光,剥其龙鳞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有两篇讲龙的文章,都是说村民遇见一如蛇的动物,后来才知道那是龙。
也有提及龙但并非讲和龙有关故事的作品,像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通过曹操之口提到的龙。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周易》中的几卦都以“龙”命名,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等。而后来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萧峰所用的降龙十八掌的命名,大概也是从这里来的。
更有其他的“龙”
不只是小说中会提到龙,中国古代诗词里也有大量与龙有关的句子。像大家所熟悉的,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还有苏轼《塔前古桧》“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还有借着说龙为百姓鸣冤的白居易的《黑潭龙》“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如今和龙有关的文艺作品更加丰富,像篇头提到的《小龙人》,是让一代孩子们对龙的概念有了想象和启发。还有袁洁莹演的《人龙传说》,是关于小龙女嬉戏人间与人相恋。《电影龙之战》讲述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型事故,事后现场留有来历不明的鳞状物体。采访该事件的电视记者伊森想起儿时听说的东洋传说中关于龙珠的故事。接着伊森遇到了有着如意珠的神奇女子莎拉,他们很快感觉到这个巨蟒抢夺龙珠的传说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去年还有一部《寻龙夺宝》,也是借鉴了龙珠神话的现代故事。
在图书里,龙不再只是以前的配角地位,许多专门研究龙文化的书籍应运而生。像庞进所著的《中国龙文化》、王笠荃所著《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徐华铛所著《中国龙的造型》、宋浩霖《话龙画龙》都对龙做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马小星的《龙:一种未明的动物》,这本书相当有趣地讨论龙的起源。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