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之美——读陈望衡先生《中国美学史》有感

庞进  发表日期:2006年5月31日  

 

读书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相当多的各式各样的论著,往往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厚墩墩沉甸甸如砖如石。字数多、体积大倒不要紧,如果满是些新异的真知灼见也是好的,问题是没有,或很少有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却叠床架屋、敷云衍雾地垒积、扯连成庞大的一堆。这样的书读起来很费劲,花去不少时光,好不容易读完了,合上书后一回思,不能说一点收获都没有,但这些收获,却多是些混混沌沌、缠缠绕绕、皮皮相相的东西。
上述感觉,在最近一次阅读中有了突破。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使我有了穿越混沌、甩开缠绕、揭去皮相的通透之感。我想到了小时候在镇街上看方脸壮汉杀西瓜,使的是那种弯弯的宽刃大刀,豁然一刀下去,便红瓤黑籽地摆在案上了。我还想到了下乡时遇到的一位医生,面对因落枕而叫疼不已的我,他熟练地拈起一根长长的银针,瞅准我脑后某个穴位,噌地一针下去,似一股冷气射入脖子深处,却立马不疼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美学思想?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像从泥沙中捡拾一颗颗珍珠那样,要从卷帙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把古人的美学思想分检、梳理出来,并串联、整合成一个体系,不仅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搞不好会因与哲学史、思想史、艺术史等相夹缠、相交混而面目不清。陈先生的著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把中国美学体系概括总结为四大系统,即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和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论系统。读罢全书你会感觉到,陈先生的概括不仅是高屋建瓴的,而且是独到的、通透的。
“道”、“仁”、“阴阳”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对中国美学而言,自然是不可回避的。关于“道”,陈先生指出,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美不在表面,而在内涵,这内涵最根本的就是“道”。“道”是宇宙之本,而中国美学讲的“象”,实是“道”的外化、“道”的象征。那么,“道”的开显,即为具有审美意味的“境界”了。关于“仁”,陈先生认为,孔子对“仁”的三种转化,对于审美有重大意义:一是情感性转化,使仁具有类似审美情感的性质,从而有可能转化成审美;二是推己及人的转化,使本来只具社会群体意义的仁具有了个体意义,社会本位移到个体本位,这正是审美所需要的;三是向礼仪形式的转化,使得抽象的仁具象化了、感性化了,而审美正是以感性为本质的。“没有形象为载体就没有审美。”关于“阴阳”,陈先生认为,《周易》的“阴阳交感”说为中国美学的审美关系论奠定了基本品格。“中国古典美学非常看重生命的美,儒家看重人的生命进取的一面、刚健的一面,道家看重人的生命保藏的一面……凡此都与阴阳哲学有不解之缘。中国艺术有自己的辩证法,注重形神、虚实、动静、明暗、刚柔的处理,讲究相反相成,这也来自《周易》的阴阳哲学。”如此这般的论述,架起了一座座逻辑通畅、词语晓达的桥梁,使我们熟悉的一系列经典范畴顺利地走上了审美的殿堂。
中国的文化史很大成分上是由文化名人的言行创造的。文化名人队列浩荡,像漫天的星斗,使泱泱中华的文化天空璀璨夺目。这些人或者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文学家、音乐家、书画家,或者兼各家于一身,但他们似乎都可以进入美学家的行列。这一认识可以从陈先生的书中得到证明。陈先生让古今众多的文化名人进入《中国美学史》,对他们的美学思想,无不纵披横览、条分缕析,其剖解之精辟,评点之中的,常让人有击掌之叹。如说庄子,尽管其“本意不是谈美学,但他的哲学却最多美学,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体道理论从本质上看,是合乎审美的”。如说屈原,“他的想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他将神话与人事、巫风与民俗、历史与现实、人类与自然全部接通,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奇异瑰丽、恢弘壮丽、灵动变幻的艺术境界,一个充满生命意味、人世沧桑、历史感喟的美学宇宙”。而其“发愤以抒情”则“成为中国美学一个重要原则而为后世的文人所继承与发展”。如说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其“骨子深处是通向道家的。说穿了,它是披着袈裟的道家”。“禅宗最受在野知识分子青睐的还不是禅义的哲学化,而在于禅义的美学化”。禅宗主张取一种自然的适合人的本性的方式生活,“从宗教的角度说,这是成佛之路;从美学角度上讲,它是审美”。
如果说文学作品以含蓄隽永者为上品的话,理论专著就以观点精辟、论述通透者为上品了。未能写通透是因为没有想通透,而想通透又何其不易!它需要功力不凡,需要学养深厚,需要视野阔远,需要悟性颖达,陈先生具备了这一切,才有了这部展现着通透之美的厚重、创新之作。我与陈先生曾在两次学术会议上相遇,倾听过陈先生的讲演,会间也做过较深入的交流,当时就觉得陈先生的言谈举止有大家风范。大家必有大家之作,《中国美学史》即是也!

2006年5月31日写于西安慧雨庐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