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节的来历
青龙节,古称”中和节”,源自唐代。张淏的《云谷杂记》中记唐德宗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吴自牧的《梦粱录》亦载,二月朔,谓之中和节,民间尚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的子种,互相馈送,为”献生子”。中和节被更为青龙节、龙头节,民间相传始于北宋时期的山西太原。赵光义占领晋阳城后,被晋阳龙城之说吓得胆战心惊,遂于二月下令把晋阳西北的系舟山铲平,意谓拔去”龙角”,四月又水灌晋阳城,千年古都变为废墟。太原百姓愤恨统治者的愚昧与残暴,次年将中和节改为龙头节、青龙节以示纪念。赵光义闻讯,大发雷霆。为避免统治者变本加厉涂炭生灵,大将杨业、呼延赞等联名上书,称中和节前,天上青龙宫七宿初显、青龙抬头,太原百姓视为吉祥,特更节以贺。面对这些个太原籍大将,赵光义虽有疑心,因害怕再向太原治罪徒生兵变,于是顺意下诏:”天降吉祥,全国效仿”。从此中和节就更改为青龙节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太原民谚,也开始在全国流传。北宋以后,青龙节逐渐固定为二月二。
●青龙节食俗
在民间,龙是祥瑞之物,人们祈望龙抬头和风化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又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阳气上升百虫蠢动,人们更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因此,青龙节便有了引龙、灭虫、理发、忌针等习俗内容,此日一系列的祭祀和饮食文化活动也与”龙”有关,称为青龙节里吃龙食。
青龙节这天,山西大部分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吃龙须和挑龙尾。制作龙须面是山西一绝,由山西全晋会馆传承的龙须拉面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民俗》载,除龙须面外,晋北地区民间还讲究吃枣山馍。枣山馍,是用面条盘曲成圆形,每个圆形中间嵌上红枣,摞起来呈”品”字形,除夕夜供奉于灶王爷前,俗称枣山,寓意米面如山。枣山一直要供到二月二青龙抬头这天,一家有几口人,就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山尖部分归家长享用。也有的切成棋子块,放在锅里干炒,称”炒干锅”。晋北地区这天还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的吠天犬嘴边,怕它惊动青龙抬头。
晋南这一天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咬龙骨”。麻花、馓子原为纪念介子推之寒食节的”寒具”,油香酥脆,适宜冷食,唐代以后成为历代宫廷美食,更成为晋南民间春节的待客佳品,走亲访友相互馈赠,还要留一些等到青龙节这天吃。晋南一些地方,这天人们要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畅怀尽饮,称作”游春”、”踏青”,古又称”花朝节”。稷山马村有创建于唐代的青龙寺,过去十里八乡的人们此日要来青龙寺烧香许愿,有的则祭龙祈雨。
吕梁地区这天喜食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还要吃糕,称为太阳糕。《明宫史》称”初二日,各家用黏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同时还要用糕来糊狼嘴,并吃梨败火、打脏气。晋东南地区这天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或烙饼,慰问妇女。
太原晋中一带也吃葱油烙饼,过去太原名店桃园春的葱油烙饼,闻名遐迩,人们多在此日争相购买品尝,解放后还被评为太原市十大名吃。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食水饺者,谓之”吃龙耳”,也有以饼卷上合菜吃,叫春饼,意谓合龙头。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青龙节这天,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但祭”龙”避虫害的主旨没有变;青龙节里吃龙食,期盼”龙抬头,镇毒虫,降喜雨,好收成”的愿望没有变。(李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