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水龙
在西安世园的诸多漂亮景观中,一座银白色的水龙雕塑引人注目。它于长安塔斜对面的锦绣湖边腾空而起,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这是一条钢结构的总重280吨、扭力承载达700吨的巨龙,不锈钢镜面是其闪光的物理原因,而其形状,却又似砰然溅起的一簇硕大的水花。将水花和龙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在龙的雕塑史上是罕见的,它不仅刷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龙的形象,为泱泱龙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启迪、丰富着人们的想象力,而且将水与龙的关系凸显出来,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自信心的回归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龙与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水是龙的自然源,龙是水的神物化。作为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神物,龙的诸多容合对象,可以说都是“水物”或“水相”:鱼、鳄、鲵常年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鹿、牛、马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龙来自于“水物”和“水相”,是“水物”和“水相”的代表和领袖。
于是,龙成为中国古人心目中的“水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神就是农业神。中国是农业大国,是需水、用水、敬水大国,于是,对龙的崇拜便由来已久且相当普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多不胜数,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有关龙的民俗,也大多与水有关。
龙与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将水比作龙。“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这是歌曲《大中国》中的歌词。不仅长江黄河,中国境内,任何一条江河,都有龙之比,灞河、浐河也不例外。
龙首原是浐灞地区著名的黄土台原,它“起南山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乐古城六七十里,隋唐宫殿皆依此原而建”(《三秦记》)。相传,秦时,有一条龙从秦岭来到渭河饮水,其经过的地方形成一条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龙所变,并由此得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专门作了一篇《黑龙饮渭赋》,言其“忽兮下降,贲然跃出。首蜿蜒以涌烟,鳞错落而点漆。动而无悔,爰作瑞于秦川……降长川,俯高岸。气默默以黯黯,光灿灿而烂烂。……一呼一吸,而声起风雷;或跃或腾,而势超云汉。……拖尾回翔,擘波腾骧。饮清澜之浩浩,动素浪之汤汤。顿颔而碎珠迸落,奋髯而细雨飞扬……”
依我看,龙首原之得名,是古人因其曲折绵长的形态似龙而附会以传说。同理,我们也可将灞河比龙,即将那条民间相传的龙说成灞河也未尝不可:一是灞河源于秦岭,接纳浐河后入于渭水——与“从秦岭来到渭河饮水”相符;二是灞河曲折蜿蜒具龙之形态——如果从高空俯瞰,或看地形图就很明显;而白居易先生那些华美的辞句,用来描绘和形容灞河也完全合适。灞河为龙,那么,西安世园里来自灞河,注入灞河,面积达188公顷的水,就堪称婉转流动、活泼生动的一脉“龙水”。这样,在碧波荡漾的天然“龙水”之上,出现一条熠熠生辉的艺术“水龙”,就成为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巧的是,“水龙”正好位于天人长安塔的西北,而西北属“乾”位。“乾卦”是《周易》中的第一卦,也是一个以龙的六种时态为喻的“龙卦”。于是,我们看到了“龙跃于渊”,看到了“飞龙在天”……
“水龙”的创作者、雕塑家任军先生告诉我,三年前,在北京他的工作室,世园会的领导与他有过一次难忘的长谈,谈生态文明观,谈以水为核心创作雕塑,谈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谈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这次交谈,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因为双方的许多认识都是一致的。交谈的过程中,他就想到了龙,心胸中就涌动起创作的激情。作为一位对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敏锐、独到体悟的艺术家,任军先生关注水,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生态的代表,于是创作出“上善若水”系列水形巨幅雕塑,其中的“水七号”和“水十号”被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选中,耸立于运动场馆的门口;他崇尚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是终极哲学,于是努力运用国际化的时尚的艺术手段,表达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恒久价值;他认为艺术家的心脏要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是时代意志的产物;认为当今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于是精心打造“水龙”,使其以令世人震撼的态势,腾跃于西安世园。
我为任军先生的追求和主张而鼓掌。作为对包括水在内的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的身上深刻地蕴涵和体现着“谐天”,即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精神。任军先生崇尚的道家思想的根本点、“天人合一”哲学的根本点,以及当今世人主张和强调的生态文明观的根本点,都可以归结为“谐天”。西安世园会以浐灞生态区为举办地,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以“绿色引领时尚”为理念,列出“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惜水节水、循环利用”、“植树种花、美化生活”等“绿十条”向世人推荐:这一切,都与龙的“谐天”精神相吻合。于是,我们可以说,水龙腾空,是西安世园彰显和践行“谐天”精神,即生态文明观的一个标志、一个亮点。
在与任军先生交谈时,我还提出了“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思想。在我看来,在中国先哲的思想体系中,道家偏重于“自然化人”,儒家偏重于“人化自然”。“自然化人”具有原初的根本的性质,人类是自然所“化”的结晶,最终也必然被自然“化”去;但人类所具备的智慧的创造性的本质,又决定其在自然面前,并非完全消极被动,也有积极主动的一面,这便是“人化自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处理“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方面,教训不少,但也积累了深刻的经验,这便是“适度为善”,即因时因地因事地找到“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最佳结合点。今天,我们讲民族文化的复兴,讲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复兴什么?回归到哪里?在我看来,就是以道家、儒家及佛家提供的文化资源为本,借鉴和采纳世界各种文明成果,冶古炼今、精中粹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三个基本面上,努力达到“适度为善”。“适度为善”意味着“适度为美”。从这个角度讲,世园“水龙”的成功,就在于它的“适度”。
这样,就不得不谈谈龙的“容合”精神了。“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龙的“容合”,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容合”。“容合”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和绵延不绝,很大成度上得归功于“容合”;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事业,无不是“容合”的结果。比如西安世园,就“容合”了世界各地的参展城市、组织和企业;“容合”了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地的九个世界级景观园艺大师和十个世界著名园艺学院师生奉献的作品;“容合”了包括热带雨林植物、极冷植物和特有珍稀植物在内的四万多种植物花卉;“容合”了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容合”了中华文化传统、现代文明时尚、城市园艺景观、环保生态科技等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文化元素……
不仅如此,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以其根系之深、内涵之丰、时间之久、传衍之广、容合性之大、凝聚力之强,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海内外绝大多数华人,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作为全时态象征,龙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它一直伴随着也必将继续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没有哪一种神物或自然物,能像龙这样,寄托、凝结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没有哪一种神物或自然物,能像龙这样,激励、鼓舞着亿万中国人齐心协力、勇往直前。中华民族是需要象征标志的,这个象征标志非龙莫属。那么,作为一届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一个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城市举办的跨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元化、综合性、世界级的博览盛会,怎么可能会没有龙呢?从这个角度讲,水龙的价值,已非简单的“艺术”二字可以尽括,它引发着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堪称超形拔群的“灵魂”之作。
花谷彩凤
有龙就有凤,所谓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世园里的凤,是长安花谷的造型。长安花谷是西安世园会五大园艺景点之一,它“用不同色彩的花卉描绘出‘天上’景观,展示从古至今人们对‘天’的认识和想象,在178天的会期内,将进行多次样式和花卉的更换”(《西安·花季》)。而整个花谷,若从空中俯瞰,竟恰似一只展开双翅的彩凤。位于园区东北部的世园会主入口广运门,构成了彩凤的头部,若仔细看,你还能找到凤的尖喙和长眼;凤的双翅大得气势磅礴,上面分布着纵纵横横的绿树,和不规则的一块块花田,堪称七彩斑斓;位于世园会主轴线上的建筑布局呈“王”字形的创意馆,正好构成了凤的尾翼,和创意馆相连的伸向水中的几个码头,像凤的足爪,蓝绿色的湖水,将其映衬得十分明显。
彩凤出现于世园,看似偶然,却也必然。因为凤和西安,有着深远的渊源。《列仙传》载,有一个俊小伙叫萧史,箫吹得棒极了,能作凤鸣之声。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好吹箫,穆公就将她许配给萧史,并修筑一座凤台让他们居住。数年后的某一日,天上的凤凰被二人的箫声引来,萧史和弄玉便驾着凤凰飞去了。这便是流传久远的“吹箫引凤”的“神话”。这则神话的一个人文效应,便是将帝王的居住之城称为“凤城”。帝王的居住之城是当然的京都之城,因而“凤城”也就成了京都的一个别称。古长安作京都历十三个王朝、长达一千一百多年,于是顺理成章,也就别称“凤城”了。杜甫诗句“步蟾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章八元诗句“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中的“凤城”,指的都是长安。
据此,我们可以把“凤城”的得名途径称为“神话凤”。“神话凤”之外,还有“建筑凤”。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代的京城长安曾“作建章宫……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造如此高的凤阙干什么用呢?《索隐》引《关中记》云:“一名别风阙,以言别四方之风。”噢,原来是用来测风向的。那为什么叫凤阙呢?《索隐》再引《三辅故事》云:“……上有铜凤凰,故曰凤阙也。”这就说明白了。难怪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里有“凤骞翥于甍标,咸溯风而欲翔”之语。因凤阙修在皇宫门前,因而后人就以凤阙指代皇宫。皇宫称凤阙,皇宫所在的城市称凤城,也就说得过去了。
在西安市的地图上,你能找到“凤城”的字样,北二环和绕城高速之间,有“凤城一路”到“凤城十二路”。2011年2月,中共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都从城中原址搬到了凤城八路新址。从此,凤与西安一同出现的频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如此自然、巧妙、大气地出现于世园,也令人欣赏和感叹。
我曾用“和美”二字来概括凤文化的精髓。凤是“和”的产物,也是“和”的表征。凤的出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种种生物理解、尊重、敬畏、爱恋、审美的结果,这便与道家强调的“天道自然之和”,即“天和”相一致;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将自己的种种道德理想付于其身,比如舍己献身,比如崇尚高洁,比如百鸟朝凤,等等,这当然与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之和”,即“人和”有一致之处;凤源于鸟禽又高于鸟禽,既能在红尘中立足,又能飞至红尘之外,其能量和本领,来自人们解脱困惑、放飞心灵的愿望,这便与佛家,尤其是禅宗所追求的是“心性觉悟之和”,即“心和”相吻合。
不仅如此,凤还是美的集合、美的体现、美的反映、美的化身。从发生美的角度看,凤的容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的因素被发现、被选择、被采纳、被综合、被升华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审美的过程。从艺术美的角度看,凤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典型性,而且与真、与善相统一。从形式美的角度看,凤符合对称、平衡、整齐、对比、比例、虚实、主次、变幻、参差、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其线条是流畅的,其色彩是鲜丽的,其声音是乐耳的,其形状是悦目的,其姿态是雅致的——或活泼、轻灵、奔放,或雄健、浑朴、昂扬。从内涵美的角度看,凤至少具备祥瑞美、新异美和崇高美。
上述这些说法,我们在西安世园都能找到对应。比如,为了保证园艺展的水准,西安世园会聘请了九位世界级的景观园艺大师,这些大师来自不同的国家,设计理念和造型风格也大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的“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极富想象力的创意视角”,成为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的“长安塔”,英国普拉斯马公司首席设计师伊娃设计的“广运门”、“创意馆”、“自然馆”,著名美籍华裔女雕塑家盛珊珊设计的“梦幻森林”景观,著名西安籍雕塑家任军的“水龙”等等,全都和谐互补、同生共靓地处于一园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和美”的精神理念,已渗透、充盈在这些大师们的脑细胞之中,和凤的创造一样,出现在世园中的作品,集纳着和美的元素,表达着和美的诉求、展示着和美的理想,符合着和美的规律。籍于此,我们可以说,西安世园是充分体现凤文化精髓之园,即“和美”之园。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专版主编,海慧出版社副总编,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著作有《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灵树婆娑》(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等20余种。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