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月二日,是世界湿地日,又是中国农历传统节日“龙抬头”之日,作为自然生态的湿地和作为民俗现象的“龙”,在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但同样遭到现代人的遗弃和破坏。SOS!可是,“关注江河,其症结不在江河,而在人文、人心”。
每年二月二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可能搞自然科学、特别是湿地生态的学者会告诉你,这一天是“国际湿地日”。但中国老百姓还会给你另外一个答案:“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农历二月二日,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渊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农民们要用谷物的灰烬在地上画龙、或互送猪头、或把酒相聚,呼唤那善于兴风布雨、普降甘霖的神龙快快苏醒,从而祈求春雨萌动、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二月二日,只是一个巧合,那湿地与龙有没有联系呢?,前者是自然界的一种水陆交汇的生态类型,后者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动物图腾,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自然与文化之间往往隐含有深刻的、必然的渊源关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中国古代文化涉及到“龙”的记载不绝于书,而龙离不开水,说明古代先人主要是择水而居,把栖息地设置在湿地附近,以求渔猎、饮食、舟楫之便。
翻开地图集,你会发现,世界很多大都市均设在大江大河之畔:巴黎之于塞纳河、伦敦之于太晤士河、开罗之于尼罗河、金沙萨之于刚果河、巴格达之于底格里斯河、汉堡之于易北河、南京之于长江……人类与江河湖海的关系,不仅限于物质的实用性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明的发展、感情的依恋、甚至信仰的寄托上,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母亲河……在一些宗教氛围浓重的国家,大河往往是信徒们的朝圣之所,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湖泊和雪山一样,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圣洁之地
能把一条大河、以一种动物、尽管是虚拟的龙,将一国之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维系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民族精神、甚至天人关系的国度,只有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
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华夏“龙”文化,至少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龙”虽然是虚拟之物,但绝非凭空捏造。起初,龙蛇难分,龙仅是一种夸张的蛇。到汉代,作为祥瑞灵异之神的龙,已具四足。至少这时,可确认龙是源于一种栖息在水泽的爬行动物,有人认为蛟即是龙。楚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早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诗句,从古文字看,“龙”字形如恐龙,但更似蛟鳄,这是一种曾分布于中国华南湿地、体长约十米的古老鳄类,可惜随着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过度猎取,最后一只已于1912年在香港灭绝,中国境内从此再无蛟鳄。
说蛟是龙的原型,并生活在湿地,只是较为写实的推论,从人类学的角度即文化演变看,龙是自然现象与社会象征、现实世界与抽象臆造的集合体。在远古,各个部落各有自己的动物图腾,黄帝统辖了虎、熊、鸟、鱼……等部落后,成为总酋长,便会盟各个部落,结合各种图腾动物的特征,拼组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腹似蛰”的神通广大的共同的图腾:龙。《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龙,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图腾。
几千年来,“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文化,而且折射出了古人敬畏天地、亲和动物的自然观。它是一种民族大融合、文化多样性、乃至生物多样性思想的朴素体现与整合。
尽管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终究离不开水——湿地,至少,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传说龙宫在海底)是这样。古代中原,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潭池渊泽,均有龙王之庙,所供龙王职司该地的旱涝丰歉,因此,人们对龙王崇拜之至,就连慈禧太后到颐和园,也要在龙王庙里祷告一番,祈求风调雨顺。在中国,龙王庙几乎成了与自然湿地形影相伴的一道人文景观,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湿地与龙现象的一致性和互利性呢?
湿地是地球上仅次与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龙的形态作为各种动物之大成,有鳞有角有须有爪,是多种动物——游鱼、走兽、爬虫、飞禽的综合体,这便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唯一的四圈交汇之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龙则下可潜渊、上可驾云、遨游四极、俯临八荒,便表现了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生态上的多样性;湿地作为众多动植物的庇护所、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汤,是地球物种的重要基因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且变化无方、物不能治,恰恰体现了这种遗传上的多样性。
如今,怎样看待作为湿地保护的文化渊源的“龙”现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曾经是凝结炎黄儿女情愫和认知纽带的中华巨龙,是否也可作为亲和人类与自然、人与湿地、人与动物关系的精神纽带呢?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湿地有关的诗文早已是浩如烟海,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孟子见梁惠王,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俯拾皆是。湿地,不仅是经济的、科学的、游憩的资源,更是哲学的、宗教的、诗歌的源泉,荒野好比一所大学,富于教益;湿地好似一部巨著,耐人寻味。湿地对自然生态的稳定意义和对人类心态的慰籍作用一样,却被现代人忽视已久。
目前,自然与文化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正以“文明”的技术力量,冲击那才曾经哺育文明的湿地。湖泊干涸,草木枯萎,物种绝迹……“一江污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臭”。应知,自然不仅是万物滋生的襁褓,亦是人类重获新生的摇篮,尽管我们在不可避免地与自然对抗,但若远离自然,我们亦将失却生存的根基;没有湿地的润泽,我们的灵魂亦将居无定所,人的心智就会象失水的湖泊一样枯槁,人的感情就会象沙化的土地一样漠然。生态危机将导致心态危机,心态危机又将把生态推向更严重的危机之中。面对作为生命源头、古老乡愁的湿地,回望那在水一方的龙王庙、渔歌唱晚的摇篮曲、雁字当空的老词牌……能否唤起您对往事流逝、自然隐退、信仰迷失的惊悸和保护环境、拯救自我、魂归正宅的彻悟。
保护湿地吧,龙的传人,否则,您将成为岌岌可危的丧家之“龙”。 在北京麋鹿苑的湿地教育牌上,有笔者撰写的一首湿地小诗,且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附:“湿地的礼赞” 湿地是一掬活水 湿地是大地之肾 湿地是饮水之源 湿地可缓解旱涝 湿地提供鱼虾柴薪 湿地是鸟兽爬虫之家 湿地是观光圣地
湿地……不是废地! 所以,你若破坏湿地 就是戕害自己 请珍视这活命之水 请爱惜这生存之地 保护湿地 等于保护你的园邸。
湿地,人类的朋友
主题词:湿地,人类的朋友 版号:14:35
新闻单位: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台 委员会:其它 作者:娜依 时间: 2003年 01 月 23 日
在比较干旱的北京地区,我们有条件建设湿地吗?我们如何把湿地建设与环境改善结合起来呢?
湿地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生态系统,它调解自然环境的作用很大。在今年,北京市政协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郭庚提出了兴建湿地国家公园,再现南有秋风景观的提案,就北京的湿地保护和恢复提出了许多建议。在会上,记者晋旭采访了郭庚委员。
记者:郭委员,你这次提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建设湿地国家公园的这么一个提案呢?
郭庚:其实北京地区的湿地,要从很长一段时间来说,就是从几十年以来,北京的湿地已经极大地退缩、干涸,或者是造到了破坏和污染。但是这个半个世纪以来,整个地球,全中国的湿地都同样面临这种劫难,中国的湿地几乎是减少了50%,而且各省都是这样。所以不是我们北京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或者说在追求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基础的一种忽视。但是,今天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知道湿地的作用了,知道湿地不是废地了,过去我们认为湿的就是废地。近年,北京已经建起来了野鸭湖湿地保护区,还有旱石桥湿地保护区,这都是在北边和东边,而我提的这个是在北京的南部。其实,刘淇报告里强调了,说了一句话叫湿地恢复和保护,我听了非常振奋。我提的这个提案也是湿地的恢复。这个地方建湿地国家公园,所在的地方是北京南海子,就是麋鹿园的所在地以及它周边整个这一片,叫南海子。其实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列院,当时是几百平方公里,而且是一片的水乡泽国,它位于北京之南,而且是汪洋成海,所以叫南海子,而这个湿地的恢复既有自然生态的意义,因为湿地的作用你肯定知道,它是地球的肾。
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降解水污染的作用,我前几年到德国参观一个生态小区,它的生活污水就排到了一片芦苇地里了。因为生活污水含有氮磷,这样使芦苇的长势非常好,同时这个水基本上变成了中水,变成了可以直接排到河流中的水了,对河流中的水没有负面作用了。看来湿地是一个过滤器,因为肾是排污的,它就是一个重要的排污过程。所以我们说湿地的功能非常多,而且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成都仅次于森林。因为湿地的功能,湿地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也认识到了,所以今天我们提出,恢复湿地。我提出在南海这个地方,在这个当地恢复湿地,它作为北京南部的一个绿岛,一个绿肾,一个绿洲,我觉得对北京南部的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有作用的,而且对麋鹿的家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和扩大。因为现在麋鹿的家园也日益萎缩和干涸。
记者:面对现在这种湿地逐渐萎缩、逐渐干涸的现状,咱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它、恢复它呢?
郭庚: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方面凉水河已经付清了,另外,我们南海子的南侧,南水北调工程也已经开始了。所以就在昔日的南海子——皇家列院的湿地的旁边,两个水系都已经开始恢复了。所以它对这一带湿地的重现是非常有利的。而我们提出的重现就是这个提案的第二句话,叫再现南有秋风景观,实际上是对人文奥运的一个贡献。
大家都知道燕京八井,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有燕京十井之说。在燕京八井之后还有两个井,一个叫“南有秋风”,一个叫“东郊时水”,南有秋风指的就是南海子湿地。所以我们说恢复这个湿地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记者:除了这两个水系的恢复以外,咱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来保护湿地呢?
郭庚:其实我们往往把自然生态环境只视为资源,湿地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它还是我们人类的一种休憩的场所。比如说湿地对整个大气,对环境,对水土的保失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鸟兽爬虫之家,所以可以说它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家园,是一个文化艺术、诗情画意的一个灵感之园,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呵护我们身旁的这些湿地,因为它是我们家园的一部分。
记者:据我了解,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到咱们的南方,考察水田的这种现状?
郭庚:对,水田也是人工湿地。
记者:通过他们研究,中国的水田对日本的气候影响是非常大,他们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所以他们曾经到那儿去考察。因为国与国之间是人类自主化的分的东西,其实生态是一个完整的区域,生态没有国界。
记者::所以说,在国外很多专家已经都认识到了湿地的重要作用了,咱们是不是应该再提高对湿地的认识?
郭庚:对,没错。湿地这个词到目前来说可能还不太普及,仅限于一些自然保护,或者是生态学家,包括很多媒体已经非常关注湿地了,下一步我也希望,不仅是行政领导、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而且应该公众都能够认识湿地,其实我用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大家就能知道,湿地在我们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关关雎鸠、载河之洲”,“载河之洲就是湿地,而关关雎鸠就是湿地的鸟类,从诗经上来说它可以说是我们文化的灵感的一个渊源。
记者:湿地无论说是自然中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中国人精神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作用。郭庚: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实际上就是从湿地献身,所以我在前年参加一个国际湿地会议讲了一个一篇论文,名字就叫《湿地生态与中国龙文化》,这就是自然和文化的一种结合。
记者:这方面还有很多话题很多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认识湿地。
郭庚:没错。因为湿地(生态环境)对我们心灵的那种反作用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我们说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而心态危机反而又会加重生态危机。
记者: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话。
郭庚:比如说你对环境很漠视,可能你会肆意地污染它,肆意地掠夺它、破坏它,那么就造成了你身边不是污水就是垃圾,看来对你的视觉是一个很不愉快的一种影响,这就是你污染了环境,环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你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相互的作用。我在有时给大学生讲课的时候,爱说这么一句诗,古人说:我看青山多舞美,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是一个正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我看青山碧水多美呀,我估计它看我,觉得我也美,而我要把这句话反过来说,我看江河多污浊,料江河看我应如是。比如我把江河给污染了,江河看着我说就是这个人干的事。所以这就是你跟大自然是一个正面的互动,还是一个负面的互动,这都是相通的。因为人毕竟是源于自然,来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