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沣河记忆》书籍研讨会上在西安召开。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庞进在发言中,谈及镐京遗址首次发现的鳄鱼骨板,为陕西名小吃岐山臊子面的传说提供了注解,该面可称“蛟龙面”。
庞进说,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王朝是以丰京和镐京为首都的,并称“丰镐”,其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2017年1月12日,媒体报道了镐京遗址首次发现12块鳄鱼骨板的消息。对这些鳄鱼骨板,考古人员有两个推测:一,可能是一种名叫鼍鼓的礼乐器遗存。商周时期人们把以鳄鱼皮做面的鼓称为鼍鼓。二,或许是当时人们食用鳄鱼肉后留下的残骸。由此可推测,西周时期,关中一带或许已有鳄鱼出没。这后一个推测,为岐山臊子面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注解。民间传说:周武王伐纣大军开拔之前,曾于渭水中捕得一条蛟龙。为了让大家都沾点龙气,武王决定让部族成员共食这条龙。一条龙,显然不够成千上万的人吃,于是就将龙肉放入大锅煮汤,以汤浇面,吃了面,把汤再倒回锅内。这样不断地反复,使大家都喝到了龙汤,沾上了龙气。武王用这种办法,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伐纣大军所向披靡,一举成功,可以说与吃此面、食此龙有关。龙是多元容合起来的神物,自然界里是没有的。自然界里有的,是龙的容合对象,如鳄、蛇、鱼、鲵等。镐京遗址发现鳄鱼骨板,说明西周时期陕西关中的水域里很可能生长着龙的容合对象——鳄鱼。那么,周武王捕得的所谓的“蛟龙”的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鳄鱼。这样,蛟龙与岐山面的传说,就不是老百姓随便编出来的,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据此,岐山臊子面可称“蛟龙面”。
庞进还说,龙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之神,中国的大小河流都有龙王,沣河也不例外。民间传说,沣河龙王是一条白龙。这条白龙,当年曾随大禹治水,立下功劳,之后,大禹便将其封到沣河为王,负责沣河流域的雨水之事。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沣河龙王的生日,这天龙王要巡察河道,民间则要举行龙王庙会,以设坛、上供、唱戏、舞蹈等多种形式奉祀龙王。当然,龙不光充当水神、农业神的角色。作为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庞进将龙的精神底蕴总结概括为“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简称为“容、福、谐、奋”。龙的形象是容合,即兼容、包容、综合、化合而成的;龙以兴云布雨、造福众生为职任;龙是古人尊重、敬畏、追求与自然力相和谐的结晶;龙的姿态是奋发向上、努力前行的。“容合”是世界观、方法论;“福生”是价值观、幸福论;“谐天”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是人生观、强健论。他认为,龙的精神底蕴与“一带一路”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与“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都是契合的。龙凤文化精华对沣河流域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提升、聚魂的作用。鉴于此,庞进建议沣河景区的规划、决策、建设者们在景区加入龙凤文化的内容,如修建龙王庙、增添龙凤雕塑、建设龙凤文化博物馆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