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散文传统的国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从明清小品到近代白话散文无一不显示着中国文化的灿烂博大。然而,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散文始终是属于小众化的阳春白雪,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阶层特有的“雅正”之声乃至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散文远不如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普及,那样能高能低、雅俗共赏。进入新世纪散文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散文创作的 “平民化”。如今任何一个人,无论是谁,他只要粗通文字,只要他愿意他就能我手写我口。——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中的话语霸权,使文学走下了圣坛,从只有少数精英可以从事的贵族化变成了文学的大众化。网络的出现也使得散文创作不再是少数作家的专利,而成为人人可以为之的大众文体,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精神生产。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介状态下的散文创作,网络环境下的散文写作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平民时代下的散文写作”。
“厚土文丛”正是平民时代散文写作的一个典型。这套丛书就整体而言有如下特点:首先是阵容强大。11位作家11部作品,集中展示、厚重大气。其次,11位作者多为新闻从业者,具有行业特色。再就是,入选的11部作品在总体人文底色的前提下又各具特色:《平民世代》通过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悲欢遭际,反映和折射了我们这个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它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民俗史、文化史,更是一部精神史、心灵史。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意识、实录精神以及平民视角。《听琴诉说》诉说的是善、诉说的是情,诉说的是爱。《放生》一文让人感受到一种“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佛家的同情与悲悯。病原本是令人生厌的,但作者在《无常病》一文中却透过病悟到了人生的乐观、平常与大度。至于那两万多字的悼父亲之作——《心中有盏灯》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乡情、童趣、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强的画面感以及难以掩饰的至真至诚构成了赵心琴散文的核心。刘亚丽是一位诗人,她的散文同她的诗歌一样精彩,——细腻、生动、传神。郭稚梅是一位难得的清醒者,她的文字无时无刻不流动着一种乐观、洒脱与智慧。张星利创办的《西安之子网》堪称是古城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他对古城文化人思想精神的揭示达到了一种尽可能的真实。肖华义是一位孤独的散步者,他的散文是“智者之思”。黄伟兴善于从生活的最细微处捕捉瞬间的感受。王培华有书卷气,文章不乏深度。张剑笔下有一种脉脉的温情。薛晓燕的文字细腻、灵动且有弹性。靳光耀机敏聪慧……
由“厚土文丛”我们不难看出平民时代下散文写作的一些新动向。或许是因为没有职业作家的功利性目的,平民化散文与传统散文相比更接近散文的真实。平民化散文一改旧散文的约束,多了些自由、轻松和灵动。平民化散文一方面扩大了散文的创作群体,另一方面也无限拓展了散文的表现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平民化散文为散文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与新的可能。由此可见,平民化散文是文学多元化、宽松化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世纪散文写作的一种新方向——散文应成为一种普及程度很高的文体、一种大众化的文学样式。
平民时代下的散文写作
——在“厚土文丛”研讨会上的发言
史飞翔 2009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