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进答三秦都市报记者问 重申龙的中国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

作者:龙凤  发表日期:2007年2月5日  来源:中华龙凤文化网  

 

再说“龙的中国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

——答三秦都市报记者问

庞 进

记者:您对龙凤文化的研究早在这场争论之前就已经开始,您是从何时,因为什么原因开始研究这些课题的?

庞进:1987年年底,也就是19年前,在一位同事的婚礼宴会上,我有幸与主编“中国风俗丛书”的韩养民先生坐于一席。韩先生说:“龙年就要到了,龙的习俗还没人写,庞进你能不能写一写,作为丛书中的一本?”就这么一句话,使我一脚踏进了龙凤文化——这样一个神奇万方、魅力无穷的领域。1988年是农历戊辰龙年,我写出了《龙的习俗》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于当年出版,两年后,此书有了台湾版。19年来,共出了《八千年中国龙文化》《龙起东方》《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等9种研究龙凤文化的书,发表相关论文、文章150多篇,出席、主持全国各地各种研讨会、论坛30多次;并创办、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网站。

记者:龙在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历史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关系是各方争论的一个焦点,您本人怎么看这个问题?

庞进:龙在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历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龙和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民族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民族心理的外化。考古发现证明,龙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早在没有专制帝王的时候就有了龙;在帝王用龙的时候,民间有民间的龙;民间的龙有善有恶,以善为主;对帝王用龙也要历史地、全面地看;如今帝王已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并没有因为龙曾象征帝王皇权、龙族中有少数恶龙为祸而打倒龙。因为,人们明白:第一,对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和中华先祖、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象征物不能求全责备,世上哪个人敢说自己没有缺点、不犯错误?为什么非要求龙十全十美呢?第二,除了上述两条负面的内容需要清理、批判外,龙还有更多的正面的内容,如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底蕴,和谐文化的内涵和象征,丰富多彩的以求福求吉求顺遂为主要目的的民间龙俗等等。第三,一个民族是需要标志的,就像一个人需要身份证那样,这是对外交往的必要,中华民族选择龙(当然还有凤)作为文化标志是智慧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哪位人士能够创造出一个能够让全世界华人都接受认可的新标志,当然可以,问题是至今还没有。第三,中国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些普世公认的文明理念,如民主、公正、法制等,中国龙是可以接受、吸纳、容合的。龙是一种全色彩、全时态的象征物,它不但能“承古”,而且能“开新”,完全能够随着中华民族的前进而前进。总之,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同时起源的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它是一个多元容合的形象,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将自己的情感、智慧和理想寄托、灌注在龙的身上;它有缺点,也有和现代文明不吻合的负面的内容需要清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热爱它,尊重它,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在世界各民族中,就文化标志而言,中国龙的认同人数之多、象征性之强、凝聚力之大,可谓无与伦比。在十几亿中国人心目中,以及许多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中华民族,龙,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作为研究龙凤文化的专家,您又如何看待这场争论?

庞进: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博大庞杂,优秀的精华多多,落后的糟粕亦有。因此,对待龙文化,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批评应当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诋毁式的。有个别人一出场,就采用极端的辱骂式语言,如骂龙是“畜牲”、“是一节弯曲的盲肠”、“谬种”、“藏在历史角落的污垢”,有所谓的“假、丑、恶、毒、孽、淫”“六大罪”;从而认为龙“象征着不真,不美,不善,不正,不宁,不忠,翻云覆雨,乍存乍亡,不确定,不透明”,并将龙与“纳粹主义之徽章”相类比。在龙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标志后,以如此语言侮辱、诋毁龙,的确是举世罕见、前无古人的。而这样的辱骂,显然是有伤海内外数以亿计的“龙的传人”的感情。

近年来,对中国龙加以诋毁者不是没有,如以中国龙作为侮辱对象的日本立邦漆广告。这则广告登在2006年9月号的《国际广告》杂志上,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大致内容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把盘龙都滑了下来。这则广告一面世,便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民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证明立邦漆的性能,完全可采用别的方式,比如将该漆泼在日本的太阳旗上,为什么偏要让中国龙滑落在日本的油漆下?显然,这是怀有仇华心理的某些日本人有意所为。还有一幅将中国龙作为仇视喻体的登在西方某报上的政治漫画。画面上,有粉红色的标着“CHINA”的半拉子中国地图;一条扬发瞪眼、形象丑陋的巨龙卧在长城之内,又长又粗的手臂却伸出来,五爪分开,紧紧地抠着地图上标着“XINJANG”的地方。其寓意十分明显。这样的漫画,反映的是企图将新疆分裂出去的“东突”恐怖分子对中国政府、中华民族的忿恨,除了西方某些盼着中国四分五裂的仇华、反华势力,谁还能为?

如果论战是学理层面的,那当然好了。但不是,骂龙者几乎都不讲什么学理,从知识层面上讲,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即以偏盖全;比如,自己对龙文化缺乏了解,就武断地说孔子“非龙”,其实孔子不但是敬龙的,而且是中国龙学的奠基人。从思想方法上讲,属于“毁树式批判”,即一棵大树的某一枝干落了鸟粪或被虫蛀了,就主张把整棵树及树根都砍倒、挖烂、烧毁——显然走的是偏激、极端的路子。

记者:简单的从“数量”上来看,您坚持和代表的观点似乎处于论战双方的“劣势”一方,您怎样理解这一现象?

庞进: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是,据我所知,不少人都写来了正面说理的文章,但都没有发出来。还有,“弃龙”风波掀起后,新浪网曾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应该继续把龙作为中国的标志形象”的,占到了94.97%。而在这次论战中的一位“骂龙”、“弃龙”者,将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发到了他的“博客”上。虽然网民的评论近日已被删除,但网页上曾有的记录表明,仅两天之内,已有33000多人点看,800多人发表了评论,我浏览过这些贴子,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博主的观点。所以判断不难得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弃龙”,“弃龙”者是不得人心的。

还有,从“弃龙”风波掀起到现在,明确声明坚持“弃龙”观点的,全世界范围内,不到5个人。风波乍起时,我曾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言“龙的中国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这当然不仅是我的认识,而是海内外十几亿华人的共识。且看——

2007年1月31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统一标志,标志由汉字“文”、龙、长城等元素构成。其对龙的阐释是:“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亲切感,易于传播;动态的龙,表达了全民行动,投入到提高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来”。此前,中国体操队已选择绣有中国龙的“龙魂”系列服装作为唯一指定的专用礼服。再前,2006年11月13日,在中国文联八代会和中国作协七代会的联欢晚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彩龙点睛。再前,1999年5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称:“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2000年4月3日,他再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至于天安门的“升龙”华表、天安门城楼正中以六幅“金龙和玺”衬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事实已为世人所知。

 

(2007年2月3日)

 

庞进:著名龙文化研究专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