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是民间习俗中“龙抬头”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一座“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在北京开馆,坛主黄康泰在仪式上的一番豪言壮语,让不少人为之震惊。
黄:以龙坛博物馆的所有的物证,可以说中国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了,而是人类文明起源国。今天,二月二,从此以后,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祭祖的最大的日子。请大家祭拜我们的龙祖凤宗。
在龙坛博物馆里,放置着黄康泰历时30多年收藏的两万余件玉石器,其惊人的数量以及独特的造型,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一股古朴而神奇的力量。
自称民间考古探险收藏家的黄康泰,1955年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平常人家。他没有学历,十七岁习武从戎,当了几年汽车兵,退伍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创业,逐渐积攒了一些家底,后来因为爱好而收藏玉器。这样一个毫无学术背景的粗人,竟口出狂言,宣称自己找到了人类文明起源的证据。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痴人说梦。没错,当我6年前开始接触他的时候,这样的声音也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出现,坦白说,即便是现在,他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他的表述也不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那种规范语言。但是他的直觉,尤其是建立在几万件实物类比分析之上的某些结论,也常常令我这个学院派的学者深感震惊,如电光火花,不乏天才的猜测。今天,我们并不奢求通过这样一期节目来改变学术界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看法,只是想请朋友们一起,抱着跟我一样的心态来进行一次文明探源之旅,至于结论,您自己来判断。
2007年9月,黄康泰邀请我们摄制组,参加一次名为“中华文明寻根之旅”的行程,计划从北京出发,穿越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黄康泰告诉我们,这片区域就是他30多年来不断行走和寻访,收藏大量远古玉石器的来源地。事实上,这片区域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红山文化分布区。
红山,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方向。早在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就把它称为乌兰哈达,意思是红色的山峰,由此而得名“红山”。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学传入,红山附近陆续出土了一系列陶片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从而被命名为“红山文化”。1971年,一尊距今5500年的C型玉雕龙在红山文化区被发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尊玉龙,后来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而它的发现地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也是本次“寻根之旅”的第一站。
黄:这是大家所说的天下第一龙。
主持人:中华第一龙碑铭,中华第一龙,玉龙,1971年春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本苏木赛沁塔拉嘎查小北山。苏木就是蒙语,是乡的意思。嘎查就是村的意思,就是,那就是出土在这一个赛沁塔拉这个村,那么过去都写“三星塔拉”肯定都错了,应该叫赛沁塔拉。
黄:对,赛沁塔拉。
主持人:龙体用墨绿色玉石雕琢而成,长26厘米。呈C型。伸屈刚劲,长鬣飞扬,显腾云驾雾之雄姿。中华第一龙。
黄:中华第一龙。这就是有名的,1971年张凤祥老乡在栽树的时候,发现的这条龙。
主持人:这老乡应该还住在后边?
黄:就在这后边,咱去采访一下他。
主持人:采访一下,问问他当时候的事。
经过一番打听,我们终于在张凤祥的一片包谷地里找到了这位“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者。
主持人:老乡你好啊。
张凤祥:哎,过来啦!
主持人:你是不是就是张凤祥?
张凤祥:对。
主持人:哎呀,我们是电视台的,我们想来问问您,您不是现在是大名人了,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者。
张凤祥:你们哪儿的?北京的?
主持人:我们北京来的。
黄:今天呢,想请你给讲讲当时的情况。
主持人:对。
黄:麻烦你一下。
张凤祥:我把这车装上。
主持人:对,你把车装上,不着急,你把车装上。
张凤祥:你们先等一会。
主持人:哎。
张凤祥:先等一会。
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张凤祥谈起“中华第一龙”的出土经过,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的讲述中,沉睡了5500年的玉龙能够重见天日,还有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18岁的张凤祥和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傍晚时分,感到有些劳累的张凤祥坐下来休息,他随手用铁锹翻着土,突然,他发现泥土下掩埋着一块石板。张凤祥翻开石板,一个用石块堆砌的坑出现在他眼前。
张凤祥:就这么大的石头块。
主持人:这么个石头块?
黄:就石头一堆堆,堆着的?
张凤祥:哎,这样的,就跟砌个小井似的,底下是空的。
主持人:哦,就是个小井一样。
张凤祥:挖了几下,我一下子挖出挺大一个,这么大一个圆圈来,就这么个圆圈子。
主持人:圆圈!
张凤祥:挖出来后我就扔出去了,他们(其他人)也都过来了,我说我捡块铁,那时候拿它当铁。
主持人:哦,当铁了。
张凤祥:他说你这不值钱,那工夫就二分钱一斤铁。
主持人:嗯,两分钱一斤的铁。
张凤祥:两分钱一斤,他说这个能卖几斤了,也就三斤二斤的,去了土。
主持人:一毛钱都不到。
张凤祥:哎,不到,你快扔了它吧。(他)拿过来扔了。扔了我就,这不是,打那过去,扔到那后边了。我说不行,我说那一毛钱也是钱。
主持人:对对对,一毛钱也是个钱啊,是吧。
张凤祥:一分钱给小孩换两块糖。给我媳妇买糖吃,换回来,回去返回来我就又拿回去了,拿回来这就是我母亲那工夫就镎底子,就搓个小镎底绳,挺长的。
黄:当个,当个坠子?
张凤祥:没有当坠子,拴上了,我老兄弟那时候不是三岁就四岁,他拖着玩,这么长期拖着,拖了可能十天二十来天半拉个月。
黄:皮壳全没了。
张凤祥:哎,皮质没了。露着玉了才看出来。
主持人:哦,就把上边那些个白不拉茬,那些壳壳的东西都磨掉了。
张忠祥:哎,都磨掉了,它给阳光一晒,再给小孩这么一拖,就拖出来了。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过程,在今天看来真是险象环生。它不仅被丢来扔去,还被小孩儿在地上拖着玩,万一破碎或者断裂,那都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幸好老天保佑,玉龙安然无恙。
然而,在逃过一劫之后,上天对它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时人们认识的不足,这尊造型奇异的玉龙在名扬天下之前,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
张凤祥:我母亲跟我父亲说,她说这是好东西,这也是挡不住古董。她也考虑说古董。这玩意拿文物馆鉴定鉴定,看能值两个钱不,她说,那工夫挺困难的。
主持人:就找文管所?
张凤祥:到那人说没用,你还换钱?说你这换粮你这也换不着,你这没人要这个。
黄:那时候谁也不认识,是不?谁也不懂是什么玩意。
张凤祥:看了人也不要,后来又拿回来了,拿回来就是搁了好几年。后来是谁,那个孙守道就来了。
主持人:孙守道怎么知道您这有这个东西呢?
张凤祥:旗里
主持人:哦,旗里有人跟他说了,说有一个赛沁塔拉有一个老乡,老拿这个东西来送,对不对?
张凤祥:嗯,嗯,嗯。
主持人:旗里头人就领他来了。
张凤祥:嗯,领他来的。
孙守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山文化专家。当年,正是这位伯乐的一双慧眼,相中了别人闻所未闻的玉龙,才造就了日后的“中华第一龙”。当然,与孙守道一起让玉龙重见天日的,还有这位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朴老乡。
黄:老兄啊,现在你岁数肯定比我大对不?
张凤祥:我今年54岁。
黄:54?
张凤祥:嗯。
黄:比我大一岁,你属马的吧?
张凤祥:对对,属马的。
黄:我属羊的。正好咱俩这个班儿对班儿(差不多),这个时间。你班儿对班儿捡一个龙,我是班儿对班儿那时候是在巴林左旗碰到一个龙,哎,所以说我研究现在。今天见你啊,咱是缘分,这是我跟你讲也是我崇拜的。你这个榜样叫我学习来了,我是全部奉献,我是大收藏家,我姓黄,我叫黄康泰。当时你知道我在1990年我就花一百多万买一条龙啊。
张凤祥:哎呀,那么些钱呢。
黄:那是。
主持人:你们俩个握握手吧。对,你们两个历史性握手。
1985年,孙守道先生和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一起,将这尊C形玉龙确认为距今55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的产物,他们将这一消息连同1983年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成果向全世界公布,立刻造成了石破天惊的轰动效应。因为它不仅仅直接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人们似乎还看到了代代炎黄子孙总是在无限虔诚膜拜,但永远出现在神话中间的龙的原初形象,终于作为考古实物走进了现实。当年的这个消息令无数人为之振奋,其中也包括了刚刚从部队退伍的黄康泰。可以说,正是这一发现,改变了他日后的人生。
1975年,20岁的黄康泰当了兵,开上了军车。在一次施工中,他在一处山坡上捡到两块憨态可掬的玉石,觉得好玩便收藏了起来。1986年,黄康泰复员回到沈阳,此间订了一本《人民画报》。一天,他没事翻看画报,看着看着,觉得照片上的一件东西很面熟。他突然想起自己收藏的那两件小玉器,两者一比较,方知自己随意捡着玩的小东西竟然是珍贵的红山文化文物,名叫玉猪龙。从此之后,黄康泰就开始痴迷于收藏红山玉石器。
告别了张凤祥,摄制组开始向辽宁省朝阳市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发。1983年,在孙守道先生的带领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5000年前的大型远古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说明这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考古人员还在积石冢中出土了玉猪龙、玉鸟、圆筒形玉箍等精美玉器,从而为确定这类玉石器是红山文化的产物提供了直接证据。1986年,黄康泰在《人民画报》上所见到的玉猪龙,正是出自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之所以得名,一是因为山下有一条牤牛河流过,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山势平缓而绵长,宛如一条水牛的脊背。在这条脊背上,女神庙、积石冢群和祭坛等遗址,按南北轴线,依山势而分布,显出古人独具匠心的安排。
主持人:康泰你看啊,我老觉得当年这个牛河梁这个祭坛选址啊,对面的那个山,是一个很重要的当时候的一个参照点,从那一个山的山顶上头引一根线下来,正好穿过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祭坛的这个中轴线,中轴线过去就是到那个积石冢的正好是它的中轴线,积石冢的中轴线再往上,正好是牛河梁的那个梁顶,大概女神庙就在那个位置。
黄:没错。
黄:祖先在这个时候吧,已经在选地时候,五六七千年的时候,是相当有文明规范的和有认识的,对天、地、东西南北向啊,一直到这个中轴线都给你取了,连故宫都这样,所以说它都跟祖先的传承有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一直延续下来。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整个牛河梁遗址的地形分布,我们登上了广山的山顶。
主持人:现在站在广山上头俯看这个牛河梁这个地区很清楚了,这一道有好几个祭坛的。这一套横着岭的下面有一条沟,这条沟底下有一条小河,那么在这个河的两边,现在还有一些村落,那么在红山文化时期,这应该也是人类的原始聚落的所在地。然后他们背后靠着的这道梁,就是他们的祭坛,举行精神活动的地方。祭坛的再往上走一点,后面就是所谓的大型的积石冢,就是埋葬着部落的首领,积石冢的再往后面,北边更上一点就是女神坛,也就女神庙。就是他们共同的始祖所在的地方,这样一种安排,把天、地、人、祖先和现在的子孙的关系,就分布的清清楚楚了。
解说9: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群,位于整道山梁的底部。考古学家认为,这里是牛河梁部落的贵族墓葬区。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根据身份的不同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材之中,其中大型石棺一般位于冢群的中央,并且随葬玉器较多,显示出墓主人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主持人:你看这里,这个是大一点的,这个大概是一个成年男子的。这个小一点,窄一点,这好像像一个女性的,小一点。那边那个就像个婴儿了。这个就绝对是个婴儿了。这几个石棺在整个这个氏族部落中间,虽然已经有资格进入这样一个贵族墓地了,但是他在这样一个氏族中间,他们的地位还是低的,所以他们处在整个的积石冢的边缘地区,而且他们所处的地位也是最低的。然后你顺着这个过去,你看,逐渐地往那边高上去,那边才是中心的地方,然后在中心的地方才出现了比较方的坛和冢。那可能就是?
黄:中心大墓。
主持人:那就是中心大墓,所以这个是边缘的。
黄:中心大墓,它现在能体现出来多少个文明概念在里边呢?比如说三层祭坛,三圈。
主持人:三圈,哦,三圈。
黄:三个台阶,这个呢中心呢围一个方形,堆成什么了呢?又演变出一个金字塔的概念。这个呢在我历来考证当中里边,我说这就是金字塔的起源,应该说,我说金字塔要比埃及的金字塔最少最少得早两千多年。
主持人:嗯嗯。
黄:现在还有一条呢就是积石冢呀,它这个玉器呀,反而陪葬的都是以,以玉陪葬。他发现玉,他葬里边没有陶器。
主持人:没有陶器。
黄:哎。
主持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一个情况,就是纯玉葬。
黄:纯玉葬。
主持人:纯玉葬。
黄:这么讲,你就一个积石冢,你不如玉石器那个制作出来那个时间。
主持人:这是他的花的劳动时间呐。
黄:它那个(积石冢)劳动时间可以是一个月就可以给它堆积起来,那一件玉器,你三年五年不能雕琢出来,那你怎么去来比较那个玉石器和积石冢的问题呀。
1983年,考古人员在对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尊接近真人大小的陶制彩塑女神头像,这一发现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了5000年前老祖先的形象。然而在黄康泰眼里,牛河梁女神像还远远不是我们的始祖。他说自己曾在牛河梁以北1000多公里的阿尔金山地区,收集到与之类似,而且年代更为久远的玉制女神面,不仅如此,黄康泰收集到的还不止一件,而是一组九件。
主持人:牛河梁这个女祖坛也是女神庙里头,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里头出土了一个女祖先的一个陶制的一个面具。
黄:没错。
主持人:那么那个跟你佩戴的这个玉的这个女祖的像非常相像?
黄:是,很像,这个小吧?那个大?
主持人:对。
黄:但是我收藏可以今天我告诉你是九个。这是第老九。
主持人:哦,哦这是老九?
黄:哎,第九个。
主持人:哦。
黄:但是我在我的断定年代来看,这个氏族部落的女神面,要比牛河梁所发现的这个女神面年代要早。现在这个女神面,可以说是这个氏族部落,而迁徙到这里(牛河梁)来的一支部落。那么通过玉石器再结合牛河梁地区的这些,积石冢所发现的一些物证,就可以把我们远古的文明是一步一步可以说清楚的。就证明呢,它肯定有先来的还有先起源的祖先,而演变成其它部落,现在来看呢,这个地区两千多年的生活条件,应该没问题。在这个地方生存。
主持人:两千年前算好几十代上百代了?
黄:最起码这个地区三五万人得有吧。
主持人:对对。
黄:三五万人有了,那么这个地方还谈什么,还谈什么像那西方国家谈什么,什么古国青铜,是不是?
主持人:对。
黄:我说你还谈什么,已经达到了祭坛了,文明祭祀了,所以说西方的有很多观点是不了解中国,所以说考古学的很多方式方法,必须得改进了。
黄康泰说,他在牛河梁地区也曾收集到不少的民间玉器,通过多年对玉器年代的判断,他认为牛河梁地区早在7500年前就已经有祖先在此生活,而不是考古学所判断的距今5000年左右。事实上,除了牛河梁遗址以外,他对很多国家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遗迹的年代断定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他还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因为这是一个古玉收藏家的基本功,一旦判断失误,就意味着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的损失。
黄:现在呢,因为这么多年考古啊,我知道一个道理。如果说,光以考古实地发现点儿东西,来解决文明起源这个大课题的话,
主持人:是很困难的。
黄:那是困难重重,不可能。
主持人:它的信息太有限了。问题是现在的所有的考古研究的人他都不是他们挖出来的,或者是专业的考古工作队亲手刨出来的东西,他都不能拿来进行研究。
黄:他不研究那他属于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范围内的一大遗憾,那么现在毕竟寻根问祖,我也感觉也是人人有责,是吧?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份子,在以前国家没有保护的能力下我保护,保护完了我得研究,研究完了得给大家开始多提很多课题,怎么去来解决呀?那么作为一个民间学者也好,作为一个贡献者也好,我尽到责任了,剩下的是社会责任,跟我没有关系了。我负责都是贡献给国家。
主持人:关键就是说如何抛弃这一种陈见、偏见,然后平心静气的,先来这个我们看一看这些东西。
黄:是啊。
主持人:接受一下这些信息,也向民间的这个学者也学一学一些民间的方法。
黄:是啊
主持人:互相参照
黄:没错啊。
黄康泰曾经写过一番自述,描写自己早年收集玉石器的经历:“为遍藏民间真迹,五家企业命绝。三番倾家荡产,数回生死之交。”他说,自己的收藏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在文物市场上花一分钱买东西,他收集的远古玉石器,都必须亲历亲为,从牧民和农民的手中直接收购,而且要弄清确切的地点和环境。因此,他对整个红山文化区域非常之熟悉。这次的行程之中,有一处地点是他坚持要到的,那就是位于敖汉旗的城子山山城遗址。果然,我们在这里有了令人兴奋的发现。
在蒙语里,“敖汉”就是老大的意思,而以此命名的内蒙古敖汉旗,也是一片古老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土地。它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北方文化的中心”,因为从距今8000多年前的遥远年代开始,这里就一直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直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衔接。
城子山山城,位于敖汉旗北部。它的山顶地势平坦,四周砌筑着石围墙,并设有城门9座,故名“城子山”。现在,对这里的考古发掘还没有正式开始,初步的勘探中值得注意的是,城南围墙的中部,发现有一座巨型猪首形象的石雕。当我们来到这里时,这座石雕就成为了我们寻找的目标。
主持人:猪首石,可能说不定是在那。
黄:那边?
主持人:啊,对啊,看看那边。
黄:有点像啊。
主持人:那不像。哎,那块!
黄:哎,这这这。
主持人:这块,这不是有九米长,三米高吗。
黄:对,有点像那块,有点像,这得到跟前去看看,这得看看有没有人工的痕迹。
亲眼见到这座被认为是形似猪首的石雕之后,黄康泰立即产生了一个不同的想法。
黄:你看,我老瞅着这边像个鹰。你看这个前面这个。
主持人:对对对,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是个鹰头,往前就落在这个山坡上,就这样的往前面。还能看出那个鹰的那个还能看出眼睛,那个勾鼻子,那个嘴有一点点,是吧。
黄:上边呢,爬着,像龙似的。
主持人:像龙。
黄:这个龙就是什么呢?象龙啊,或者猪龙啊,都可以论证。
主持人:那从这个角度看,就特别像鹰上头爬个东西。
黄:对,到跟前再看看,这个有意思。
主持人:明显的好像是有人修整过。
黄:对,没错。
主持人:你看,对没错,绝对修过。
黄:人工痕迹,注意点。真就凿过。
主持人:凿过,绝对凿过。
黄:是吧?这都有人凿过。
主持认:对呀。你看这个从这个岔口这儿,这个显然不是原先的它有个什么断的节理呀,它不是。这个地方就是根据一个大的形的需要,然后在这凿了一下,凿了一下,稍微修理修理,依石造型。
黄:没错。
来到石雕的上部,我们又有了更多的发现。
主持人:这块石头顶上,有人工凿的这种窝的痕迹。
黄:没错。
主持人:很明显是吧,坑坑洼洼的,而且被使用过,这个上头好像堆什么东西使用过似的。
黄:没错。
主持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应该是一个正南方向,冲着那个,正南方向对面正好有两个像奶头似的那个山,这应该还是有一种呼应关系,可能在这个地方举行什么祭祀活动,和对面那个山有一种什么关系。
主持人:总而言之不管怎么着,就是这个石头在整个城子山,它很特殊。
黄:特殊。
主持人:是吧,它处的位置特殊,它的造形特殊,然后呢它对应方位也特殊。
黄:没错。
主持人:所以它还是,还是有说法,有说头的。
黄:大概从这个石头来看,来鉴别啊,真就在好像春秋战国时代。
主持人:不会太早,上头堆的那些石头。
黄:堆的那些石头,要是这个石头来看,年代就久远了。
主持人:就这个窝。
黄:至少也得有五千年以前。现在断定这个,我认为还是龙凤。
主持人:还是龙凤,整个造型是龙和凤,就是鹰是凤,上头爬的这个猪首龙。
黄:哎,爬个猪首龙,就是这个概念,不信咱下边再看一遍。
按照黄康泰的判断,城子山正南方向的这尊古人加工过的雕像,并非考古学家所判断的猪首形象,而是一个由神鹰和上面的猪首龙组合而成的,用来祭祀的雕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来到了城子山山城的正北方向。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也有类似的人工雕琢痕迹。
主持人:有人工凿的痕迹,有人工凿的痕迹。你看这个边缘,这是头,这个地方,这也是凿出来的,这个额头这是凿出来的。
黄:这应该是个龟龙。
主持人:这是凿过的,你看这是过去的自然皮壳吧,这个自然的皮壳应该有很多很多年了,千万年的都有了,可能都有,是吧?
黄:对。
主持人:这个是凿过的,你看凿过的以后,这里头就是比较黑的这个东西,但是已经磨得很光了,这风吹日晒的。
黄:现在啊,从这个皮壳一眼看到了,没有几千年是形不成这个皮壳的。一般人不会看,人家寻思新旧一比,好像新砸的似的,现在关键断定它年代了,人们什么时候凿的,跟那个我们看的那个,南边那个,咱俩定,我的感觉咱俩定的那个就是一个鹰和一个猪龙结合的。有点符合后来人所说的南朱雀、北玄武。
主持人:那个实际上就是朱雀。
主持人:就应该叫朱雀。一个猪首龙加上一个鹰其实就是最早的朱雀。这个就是玄武,那个在正南边,这个在正北。龙和龟的结合。把那个指南针我测一下方位。
黄:应该我跟你讲,没说错的话肯定是正北,你量吧,保证你看看。要是正北的话,那我们的祖先那可就伟大了。
主持人:当时四灵的概念,那个时候就有了。看看,搁在阳光下,搁在平一点的地方看看。正北。
黄:对吧,正北,没错吧,是正北吧。
主持人:正北正北,对吧。
黄:这是我们祖先伟大什么程度了?现在已经开始了,现在这个形态我们看肯定是一个玄武龙了。
主持人:也就是当时候,其实这个城子山的这个部落,他在选择几个方位以后,他就在找这种石头,他就觉得这块石头稍微雕琢一下,就能够出现一个龟驼龙的形态,他就稍微的在几个地方给你凿了一下,但是当时要用石头把这个东西慢慢地砍砸出来,这也不容易。
黄:不容易,最起码,他心目当中有一个文明的传承,这个传承的概念,到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最起码知道四方了,知道祭天了。这个脉络就说可以现在能证实的,最少现在我看皮壳,也得有五千五百年以上,
主持人:看起来的话,在城子山这个地方,应该我们已经在南边发现了,北边发现了,东西可能也还能发现说不定。因为它这个方位感很强。
黄:没错,我的感觉,这么讲吧,东边应该还有,西边还应该有。为什么讲呢?只要在北边能发现了玄武龙,东边肯定就得有苍龙。西边肯定得有虎的像。不信咱就两头再找一找。再找试试看看,锻炼锻炼,咱们把这个城子山,咱们给它一个真正大的发现,给它彻底地完成了。怎么样
主持人:行,那咱们先去东边看一看。
黄:肯定有。怎么样?
主持人:行,走吧。
黄:这就是龙。
主持人:猛一看像个大蟒蛇的蟒蛇头。
黄:怎么瞅,这就是冲东方的一条苍龙。你看这个龙脊,这是龙头吧。
主持人:对,这个石头像它的龙脊。这就是大蟒蛇的眼睛、嘴。
黄:这还有人工凿的痕迹,你这个断层的这个,这个三角的,人工敲打过。人为的东西,这皮壳一看和四方(南北)的年代都一样。
主持人:现在南边、北边、东边我们都找了,到西边去找找看看。
黄:就剩西边了,西边要有就是虎。走了。
主持人:这个位置大概是在正西方。
黄:是不是
主持人:正西正西,这看上去,好像是虎头是朝北,然后侧向西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虎脸。
黄:歪头,卧身这种感觉。
黄:你看是不是凿的痕迹。
主持人:敲过的,对。
黄:这是凿过的痕迹吧?对对。对不对?我说肯定有吧,看!是不是?对,是凿过的。敲过的修整的。
主持人:对,这个面是敲出来的。
黄:绝对是敲出来的。这不会错了吧。谁没事不会来上这儿敲吧。定死了吧?
主持人:定死了,对。这个也就是我们过去老说四灵神的崇拜,大概要到战国西汉时候才会出现。现在看起来,全给否了,在五千五百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有了。
有了,这是重大发现啊!
今天回忆起来,当天在城子山的发现依然让我十分兴奋。我相信,节目播出之后,相关的考古部门也可以有所借鉴,当城子山山城遗址正式发掘之时,一定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在下周节目里,我们还将跟随民间收藏家黄康泰,继续他的寻根之旅,并且,我们也将近距离接触他所收藏的玉器,看看这位“玉痴”究竟是掌握了哪些证据,号称可以破解龙凤崇拜的起源之谜,破解中国文字的起源之谜,甚至破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之谜。
城子山的这个位置,很有意思,这几块大的石头跟别的石头都不一样,我直觉啊,中间这块大石头是古人的一个星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