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先生庞进

赵 熙  2010年2月1日

 

庞进为西安日报社一资深编辑,亦是一位学者型的散文作家。近年更以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独到研究,以“龙”学享誉海内外,为我所尊敬者也。
庞进为关中古时曾作过先秦之都城的栎阳人。在他的一册《平民世代》的自传体长篇纪实散文中,我看到了他的先祖、祖父诸位贤达的照片,似乎有穿长袍、马褂,或留清淡小须的,恐怕亦有一些不同常人的深幽文脉。至于多么悠远或荣衰之径,我尚不知。因为,庞进君虽同我文墨交往三十年,也算兄弟情分,但他不事张扬,公众场合少有慷慨激情之外露,即使某次出外活动,同住一室,话题常为“龙”学所见和影响。他早就开了“龙”的网站和博客,信息畅通,见闻颇丰,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门外汉,既感新鲜又颇受教益。至于家庭背景、文坛是非,从未见他提及。除了报社编稿,满脑子都是“龙”的图腾。我很少见他有过放浪笑语,乃一位处人处事严谨而认真的“平民”学者。
庞进早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后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了研究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编副刊稿。有一个时期,各个大报的文艺版面因无多少广告收入,常被挤压大半,刊出的文章也少有文气,只是应景而已。但《西安晚报》的“终南”副刊、《西安日报》的“西岳”副刊,仍是坚持刊发文学作品的绿地。我寄给庞进君的散文或其他作品,都是不舍篇幅地刊出。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初,因其他原因,我的处境艰难,也正在进行着一部反映陕西国民革命的多卷本小说《北方战争》的艰苦创作。其中写到靖国军杨虎城部扼守三原革命中心的南大门栎阳镇的一段生活和战争,我打电话给庞进,庞进设法同家乡栎阳的村干部联系,老村干极其热情地告知我旧时栎阳的状况。庞进则调动并详告我他童年的记忆,使得古栎阳的风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得以真实再现,令我十分感谢。
庞进关于中华龙的研究由来已早。因其选题独特和研探的执着令我钦敬。大凡陕西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尽管在表现生活,特别是表现农村生活方面,各具特色,颇有影响,但就其对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思想文化学养方面,却有很大的缺失。对于丰厚多彩的民俗母土艺术更是研探者甚少,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影响秦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庞进却独辟蹊径,以“龙”研进入民俗文化和中国古老文明的纵深层面,从历史、地理、自然生态、考古文物、神话传说、民间风俗、文学艺术、宗教图腾,以至民族文化心理诸方面,展开探索追寻,在史典考究和实地考察中做着默默的开拓性的工作。以至于在近十多年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构建起“中华龙学”的学术体系,接连出版了《龙的习俗》、《八千年中国龙文化》、《中国龙文化探秘》、《说龙谈凤话麒麟》、《中国龙文化》等十多部“龙”学系列专著,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尽管说他的研究是在编采工作的空隙中挤时间进行的,还没有一个非民间的、完整的研究机构,使其系统深入的学术化考察和工程性的著述受到一定影响,但庞进并不因此而有丝毫懈怠。他是一位尊重现实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也酷爱文学,特别是散文创作,而“龙”学同他的业务和创作都具有艺术上的灵性共通,而心性的淡泊和治学的严谨、扎实,使这位博学的作家,更显平易和深沉。这样的人,恐怕在日下浮华喧嚣的文坛,当属不多见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一位。
现在的庞进,因其在“龙”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常常被邀请外出讲学,或为多处名胜之地做有关“龙”的艺术指导,“龙”情已入他的骨髓和血肉中。去年秋天,我俩在陕南张良庙登龙如山,突然大雨如注。游人们皆怨雨而散,唯有我同庞君站于山顶滂沱之雨簾中,酷爱那龙山龙雨之圣灵洗礼,身心为之大爽。庞君研究“龙”学,余又属相为“龙”,而其时又在张良辟谷之龙如山,这“龙”缘之契合,龙雨之甘霖,岂不是奇妙之神境天意!我俩淋得浑身精湿,却因有了张良庙之神奇感悟而心魂激荡。回到寓所,久久难以平静。当晚,我便写下了一篇浸沁了龙如山雾雨龙情的散文《寻觅张良》。是为平生惬意之作。
前些时,一早起来,不知是什么撞入了我那诗兴的神经,想起庞进,笔下便自然画出几句——
中华龙
中华文明五千年,祥龙图腾天地间。
万民喜龙龙降雨,天子梦龙龙位传。
庞氏龙学探今古,龙旗高扬在长安。
龙的传人皆龙脉,龙族爱龙龙盛繁。
二0一0年元月二十一日,龙首村
著名作家赵熙简介

赵 熙 出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大生物系。历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办公室副主任、《陕西青年》副主编、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东方》杂志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长城魂》、《白葡萄传说》、《十八的月亮》。长篇小说五部:《爱与梦》、《女儿河》(中国青年出版社)、《绿血》(二版《血原》)《陕西人民出版社)、《狼坝》(中国工人出版社)、《大戏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女儿河》(长篇小说)获陕西“双五”文学奖。1992年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央人民电台连播。该书反映改革年代一组山区青年的奋搏、突围的现实生活,作品的真实性和诗意美深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