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坞沟村重新修缮龙母坟,村民自发前去祭拜
大众网枣庄9月30日讯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对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发祥地众说纷纭。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发祥地在滕州小坞沟(前坞沟村)一说,在东北三省广为流传,鲁南地区更是家喻户晓,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承认。
近来滕州市一些知名人士纷纷捐款捐物,重修了龙母坟,计划建造秃尾巴老李庙宇。滕州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近期将对公众播放。李诗芳先生撰写的大型柳琴戏《龙母情》已完成剧本初稿,这对于挖掘滕州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龙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国际龙文化研究促进会拍摄六十回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巨龙》时,在全国省级称谓中含有龙的省级单位,只有黑龙江以“龙”冠名,而黑龙江的名称的由来就是以来自山东的秃尾巴老李而得名。东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的人们口头相传:要问龙王哪里来,山东南部小坞沟。在东北的网站上看到《黑龙江与山东滕州的不解之缘》的文章,文中写道:传说中的黑龙江龙神,他虽为龙,却是山东滕县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因而得名“秃尾巴老李”。因此说,享誉东北三省以至全国各地、被称为山东人闯关东保护神、治水英雄的秃尾巴老李就是我们滕州市东郭镇的小坞沟村。
东郭镇小坞沟村村前这条大河在古代称为漷水,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左传》、《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漷水发源于沂蒙山区的凤凰山,全长81公里,穿过古代的小邾国、滕国、薛国,最后流入京杭大运河。古漷水河面宽阔、流域面积大、河水湍急,是继山东南部除泗河之外的第二条大河。公元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秋天,有农夫在小坞沟村前梁上堤坝扶犁耕地时,扒沟引河水浇地,正赶上山洪爆发。洪水将堤坝冲开,从而漷水改道,和古梁水相汇入荆河。这就是历史上的“漷水入梁”,也叫“漷水窜荆”。
漷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积淀深厚。紧靠大河的苏楼村是苏鲁豫皖柳琴戏的发祥地,传说中汉朝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曾在东郭镇前村设坛建府讲道。漷水之阳的公家堂门村,传说是鲁班的出生地,全村一千多口人多数姓公,他们都世代相传自己是百工圣祖鲁班的后裔,后来该姓将复姓“公输”改为单姓“公”。在《孟子传》一书中记载,公元362年,亦既周显王七年,古代思想家、亚圣孟子曾春登峄山、秋察漷水,带领三十多名学生,深入受到洪水灾难的漷水之阴的二十多个村庄,了解当地村民受灾情况,指导村民抗灾自救。因此说,小坞沟这个地方产生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它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同时,《清史稿·卷四十·志十五》记载:道光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滕县见青龙,长约数十丈,鳞甲俱现。这段记载正与东郭镇小坞沟老龙沟卧巨龙的传说相符。当时天气干旱,青龙搁浅老龙湾,龙身长几十米,龙头龙尾露出水面,周围村民纷纷提水往身上泼,后来下了一场大雨,青龙借雨雾重回天空。史志记载和当地传说如出一辙,这更进一步佐证了小坞沟村就是秃尾巴老李传说的起源地。
闯关东的山东人为了生存下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了立足生存,同乡之间的互帮互助,重视乡情就非常必要。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300多年时间里,有2000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历尽艰辛,创业谋生,成为开发东北的生力军。大家留在了关东,却幻想有一位呼风唤雨的乡亲,能够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自由自在地来往于东北与山东之间,加强两地的联系。人们用虚拟的神话传说,增添山东老乡团结合作的决心,并成为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说,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发祥地在滕州市小坞沟村,有它的文化基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马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