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探源石家庄龙文化

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2-01-20 石家庄日报  

 

龙向来为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区域特色鲜明的石家庄本地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和传承。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本报梳理了本地中山龙文化、赵州龙牌会、赞皇铁龙灯和其他民间艺术关于“龙”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龙年献礼。
中山龙文化传承久远

在中华龙文化的历史中,石家庄范围内的中山龙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

战国时期,石家庄市范围属于中山国腹地。作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先后被楚、晋、魏等诸侯吞灭而复兴。它在辉煌之时,还曾与齐国合兵灭过燕国。

社会学者梁勇说,中山国的文化广泛吸收了南方的楚文化和北方各诸侯国的文化精华,在青铜艺术、金石碑刻、丝纺织艺术、陶瓷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尤其是与龙文化相关的青铜铸造、错金银纹饰艺术、玉雕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应龙饰刻铭铜方壶,是战国时期刻铭工艺最精湛的青铜器物之一。其肩部的四条带翼的应龙,造型挺拔优美,动感极强。

梁勇说:“以往的考古研究认为,生有飞翼的应龙形象,起源于秦汉之际。而中山国应龙饰刻铭铜方壶的出土,充分证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山国就创造了带有飞翼的应龙艺术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华龙文化。”

中山龙,不仅继承了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原龙的造型艺术,而且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龙形象汲取了营养,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区域特征。秦汉至宋元时期许多代表中国龙形象的标志性雕塑,都从中山龙精美造型中汲取了文化营养。比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些龙凤形象的金银器、青铜器,就带有战国中山龙凤文化的底蕴。

秦汉时真定人赵佗,于秦朝后期率军进入岭南地区,成为最早在香港、澳门以及广大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秦朝著名将领之一。秦亡后,他统一岭南三郡,治理岭南百余年,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地区。因此,两广等岭南地区两汉时期的龙,带有明显的中山龙文化特色和楚文化的痕迹。如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昧(赵佗之孙)墓中出土的龙形玉佩、“文帝行玺”金印的龙钮和铜龙支灯,都具有明显的中山龙形象的神韵。

同时,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经开始出现与龙有关的地名。比如著名的“封龙山”以及“封龙邑”,早在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时,就已成为中山国重要地名了。

梁勇说,在日本越南朝鲜这些国家古代龙的形象中,不乏带有中山龙特征的图形,这反映了中山龙文化在更广泛区域内的深远影响。

崇龙祭祖龙牌会

在赵县东部的范庄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办隆重的“龙牌盛会”。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仪式之完整,规模之宏大,在中国“二月二”节俗中和祭龙活动中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赵县范庄“龙牌会”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县“二月二”龙牌会起源于远古时代。范庄一带普遍流传着“勾龙化白蛾”的故事。传说龙牌上的龙神是勾龙,是范庄人的祖先。他是共工的儿子,颛顼时为土地正,尊为社神。每年正月一过,范庄一带便有白蛾飞来,人们认为是勾龙显圣,便设龙牌供奉。龙牌是勾龙的化身,而范庄人自称是勾龙的后代,农历二月初二是勾龙的生日。后来人们为表示对勾龙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每年在“二月二”都要搭棚,供龙牌,祭祀勾龙,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牌会”。

龙牌会活动日期从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初六。仪式分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龙牌会的龙牌是雕刻着龙头和两条龙形象的木牌,重约300公斤,高约3米。涂金漆,饰龙纹,中间蓝底金字,上面写着“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龙牌的背面是观音菩萨画像。龙牌供奉分为平时供奉和节日供奉两种。平时,龙牌由“会头”轮流供奉在家中,“会头”的职责是每天早晚为它各烧一次香,接待来烧香的村民和附近群众,并保管好他们捐献的香火钱、还愿钱。“会头”共有19位,为世袭,每年轮流当值,19年抽一次签,排列当值顺序。过龙牌会时,龙牌要请到醮棚供奉。二月初二是祭祀活动的高潮,这一天,范庄镇的各家各户都有人到龙牌前祭祀,周围村上万计的老百姓都到龙牌前上香,几十个村的200多个民间花会进行沿街表演,为“二月二”龙牌会助兴。节目有战鼓、挎鼓、扇鼓、高跷、旱船、舞狮、跑驴、太平车和武术杂耍等。人们在“崇龙祭祖”时,还可以进行物资交流、市场交易,参与文化娱乐、考察民俗风情。

独此一家的铁龙灯

农历龙年临近,赞皇县西街村的铁龙灯队早就开始繁忙起来:更新道具,改进技艺,紧张排练……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赞皇铁龙灯是目前全国铁龙灯中仅剩的一家。自去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银奖后,赞皇铁龙灯的名声更加响亮。

相传在明朝末年,赞皇西街村民王玉堂应征参军,从军期间,发现军队在打了胜仗之后,为了庆祝胜利,将领就让士兵们分成两队,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的样子,左盘右绕,前冲后随,配以战鼓、铜锣伴奏,尽情舞蹈。为了使龙舞更加壮观,每个表演的士兵都手拿头盔作为龙节。回到家乡后,王玉堂把铁龙灯的全部技艺传给了其子王敬清和族人王玉斌。为了把铁龙灯发扬光大,传承人也逐渐由“族传”改为“乡传”。1978年,作为铁龙灯第六代传人的王瑞福接手铁龙灯。

西街铁龙灯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必有的娱乐活动。铁龙灯每组由红绿男女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由24个钢圈组成,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俗称二十八宿。另配有龙珠、龙门、云片、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西街铁龙灯目前有各种项目:“鱼跃龙门”、“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双龙盘玉柱”、“前后腾追逐”、“圆形连环套”、“立体交叉图”、“双龙斗云海”、“龙入大海潮”等二十多个花样。伴奏乐器众多主要是大鼓、堂鼓、唢呐、笙、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

龙文化根植民间艺术

在石家庄的地域范围内,“龙”作为一种民族图腾,深深融入本地民间文化艺术之中,如无极剪纸、栾城大蜡会和耿村故事(龙的传说)中都有“龙”元素存在。

龙母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井陉县长岗村五龙圣母传说深入人心。去年农历四月初四,长岗村举办了盛大的“公祭龙母大典”。长岗五龙圣母传说、独特盛大的接龙母仪式、五龙圣母祭典、龙母民俗文化、龙母趣事、龙母传统庙会等在全国罕有。2009年,长岗龙母文化被批准为“省非遗”。

无极剪纸是民间传统文化之一,第一批成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日、婚礼,人们都用剪纸制作灯花、挂彩纸、剪年福(符)、贴窗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龙年春节前夕,记者在各类年货大集上就看到各种以“龙”为造型的无极剪纸。事实上,造型各异的各种龙元素是剪纸的传统题材。如逢农历二月二的《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就是无极剪纸的代表作品。

耿村民间故事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耿村故事包罗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其中同样不乏各种关于“龙”的故事。如一则故事即讲到:“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认为女人不能掌管天下,为了难为武则天,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凡间……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想尽办法,终于救得龙王。”

此外,在栾城等地盛行的“大蜡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中,舞龙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龙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已经深深融入每个龙的传人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