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币

2012年01月13日 金融时报 赵晓明  

 

2012年是中国农历壬辰(龙)年。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作为物神的崇拜还是帝王的尊严,或是平民百姓生活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主题。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华货币文化里的龙纹样,深蕴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中国最早出现龙形象的钱币是西汉的龙币。据《汉书·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铸造过白金货币三种,其中一种为龙币,重八两,直三千,圆形。正面图案为龙纹,名为“白选”。另两种为方形马币和椭圆形的龟币。《明史·食货志》记载,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也曾仿汉白金三品铸造过当十、当百、当千三种大钱,钱面均为龙纹。宋徽宗崇宁年间铸造的“崇宁重宝”钱,有一种大钱背面为双龙图案。西晋时代铸造的一种“永安五贯”钱,背面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古钱币中龙形象的还有十二生肖图形钱、中国古代厌胜钱中的镂空花钱。钱体镂空龙纹形象,有双龙、龙凤等图案,以前多为喜庆玩赏的厌胜钱。清朝康熙年间铸造的“康熙重宝”背龙凤、宝泉开炉钱和乾隆年间铸造的“乾隆通宝”背龙凤开炉钱,是有龙形象的纪念币。

中国有龙形象的最大古钱币当为太平天国天朝龙凤钱。龙凤钱有小型、中型、大型三种,钱质为黄铜,遍体鎏金,闪闪发光;中部为方穿,正面“太平天国”四字,对读,边缘是二龙抢珠图案。背面为“圣宝”,直读,旁为双凤图案,边缘为八宝纹饰。钱文字体浑厚方严,龙凤图案生动,制作十分精美,是稀世珍品。太平天国洪秀全最初贬龙为妖,但定都天京后,在《天父下凡诏书》中则谓“宝贝是龙,实非妖”,所以太平天国天朝所刻画的龙都是宝贝金龙,龙凤币也不例外。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枚仅存半块残片的特大太平天国龙凤钱。直径为33.5厘米,厚0.8厘米,半块残片重达2170克。据此测算,完整的钱币重约合4500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钱币。

清光绪十年(1884年)问世的吉林“厂平”银币,是我国首次出现龙纹图案的机制银币。“厂平银币”全套五枚,其比值分别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正面为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钱文两侧各有一条蛟龙图案。上部有一网形“寿”字,与两条龙配合,构成双龙戏珠图,周围为串珠圈。这套银币铸成后,曾经奏报中央政府,但未获准发行,所以存世极罕。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即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第28年之时,天津北洋机器局曾以国产机器造了一种“呈祥”银币,正面正中为丹凤朝阳,四周文字为“大清光绪十五年呈祥天津官造”;背面为单龙戏珠,中间为“一圆”。“呈祥”银币由于制作不够精致,未被清中央政府采用。

龙的图案大量出现在中国自铸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上,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粤设机器制币局试制新式银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第二年改铸为“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并经户部奏议中央政府批准进行修改后,正式铸造发行。其后北洋、江南、湖北、安徽、吉林等继之铸造,通行全国。这种机制银币,正面以珠圈为界,圈内为满、汉文“光绪元宝”,背面中间为蟠龙图案,俗称“龙洋”,以与墨西哥鹰洋相区别。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和户部又铸造了“大清银币·壹两”;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次年由户部天津造币厂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背面为蟠龙,中央为“壹圆”,分别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大尾龙等版式。同时制有五角、二角五分、一角等三种辅币,制作均特别美观。

龙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金币上,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天津造币厂试铸的“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和“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这两种金币虽已试铸成功,但未普遍发行,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珍品。

龙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机制铜币上,最早是在1900年广东造币厂铸造的“光绪元宝”。之后全国各省纷纷效仿,先后有17个省设厂铸造,俗称“铜元”或“铜板”。1905年清政府完成货币制度改革后,各铸币厂则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图案铸造一种“大清铜币”。清朝铜币上的龙有侧视龙、前视龙、飞龙,等等,各具风采;其中安徽省在1902年铸造的“光绪元宝”方孔铜圆。背面穿孔外的龙纹图案,俗称立龙,取其坐站立之势而命名。这种立龙方孔铜圆存世极罕,是我国钱币文化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2000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迎接新世纪”100元塑料纪念钞一套(一张)。此钞正面绘有一在云中飞腾的巨龙,背面是宏伟的中华世纪坛。2000年恰逢龙年,又是龙年,历史上要三千年才能轮回一次,因此纪念钞上的这条龙是千禧龙,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