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鸣狮吼 新春说龙俗(图)

2012年01月21日 华商报  

 

Img332814248

板凳龙

Img332814249

面花龙

Img332814250

花鸟字龙

Img332814251

剪纸龙

Img332814252

千阳布艺龙拉元宝

Img332814253

山阳编织金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王智摄

写龙字

龙书法开端于商代甲骨文

龙年到了,写个龙字迎新年,书写龙腾盛世的气象,相信会为节日增添许多祥和的气氛。谈到龙字的写法,龙文化研究专家庞进说最早的龙字,发现于山东昌乐县的骨刻,属于龙山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商代甲骨文上的70多个龙字,可视作龙书法的开端。之后的金、篆、隶、楷、行、草各体,都有各式各样的龙字出现。这些龙字,或庄重厚朴,或潇洒飘逸,或高古奇崛,无不反映着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龙文化

“龙形思维”促进中华民族发展

龙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大家的观念中,龙寓意吉祥。省民协主席傅功振说,龙是神秘的集合体,是结合各种美的图腾崇拜。汇集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期盼与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幸福、和平、吉祥的追求。傅功振认为,中国文化精髓是和合文化。只有龙能深刻体现这种文化精髓。

傅功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年是十二生肖年份中最为吉祥的一年。借助龙年,将龙文化、和合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推向世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龙文化,庞进说,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是有着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漫长时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万年以上,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华裔生息、繁衍的地方。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龙文化,可以促和谐、开太平。

庞进补充说,龙能够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心理有关。民间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发生些与龙有关的事情,如敬龙神、剃龙头、穿龙衣、佩龙饰、雕龙像、贴龙画、写龙字、舞龙灯、赛龙舟等等,都会给自己、给家庭带来所盼望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好处。于是,农历兔年的秋冬和龙年的新春,举办婚礼的人就特别多,为的是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子”。

龙也有一些特别寓意,庞进说,先民在创造龙时,运用、体现了一种可称为“龙形思维”的大智慧,即面对不同部族的崇拜物,不是消灭、抛弃,不是有我没你,而是力图兼容,使其成为部族联盟的更大的崇拜物的一部分。这样的思维指向和平、合力、壮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博大且不曾中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具备和运用了这样的“龙形思维”。龙形思维可以给当今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比如,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如果都能够以龙形思维来处理问题,世界上就会少了战争、多了和平。

龙故事

普施好雨,惠泽百姓

民间关于龙的民俗故事可谓数不胜数。庞进说,浙江省浦江县,流行一种舞龙活动叫“长灯”,又称“”。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井枯河干,庄稼绝收,饥渴而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盼望老天爷能下场大雨,可不管怎样祈求,总是无雨。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到这种惨状,为了救助生灵万物,就不顾一切地跃出水面,聚云掣电,在当地播下一场大雨。万物复苏了,人们得救了,可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玉皇大帝下令,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发现后,就把龙体拾起,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过来。于是,产生了舞“”的习俗。

还有二月二龙抬头节,据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也有传说:一千多年前,玉皇大帝对武则天这位女士穿龙袍坐龙椅看不惯,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白玉龙,即《西游记》中驮唐僧西天取经的那匹白龙马,大概是一路上遍尝了人间疾苦吧,不愿意看到天下百姓因颗粒无收而饿死,就违抗天命行了一场雨,结果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并竖碑,上面刻诗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受惠的百姓非常想搭救玉龙。可是金豆是什么豆呢?一个老婆婆背一袋包谷去街上卖,不小心撒了,看到一地的包谷粒金黄金黄,人们心头忽然亮堂了:这不就是金豆吗?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奔走相告,约定二月初二这天,各家各户都炒“金豆”,并将炒开花了的“金豆”,供在当院。镇压玉龙的那座山原是太白金星的拂尘变的,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见遍地金豆开花,就将拂尘收起。于是,玉龙重返蓝天,吸卷天河,普施好雨。玉皇大帝得知后,尽管生气,终究无可奈何。从此,二月二炒包谷花的习俗便流行开来。有的还一边炒一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活动

舞龙舞狮,好戏连台

春节期间,也有不少与龙有关的文化活动。

西安城隍庙是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据西安城隍庙住持刘世天介绍,正月初十到十五,城隍庙将举行庙会。在此期间,每天上午十点到中午十二点在城隍庙牌楼下有大型的舞龙舞狮活动。下午的活动就更加丰富,约有20多个节目,包括古乐演奏、川剧变脸、传统杂技、民乐演出等。

龙文化研究专家庞进将在2012年1月27日(大年初五)下午2:30举行《龙年畅谈龙文化》讲座,地点在陕西省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

据悉,各地市群众艺术馆也将举行各种与龙有关的文化活动。

本报记者张静

龙的艺术

民间手艺龙

“龙有生命、龙有个性、龙有性格”,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非遗专家王智致力于民间龙文化调查,在十多年田野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龙在民间并非虚无缥缈,老百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的龙,龙的精神渗透在老百姓生命中和血液里。他拿出自己调查的民间艺人制作的龙,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位民间艺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的龙。

板凳龙:传统的龙总是大气刚猛,有帝王之尊,但是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上庄村村民玩的社火绝对是平民情怀,因为它是用来给老百姓坐的,这种来自四百年前的传说,据说坐上龙板凳就能得道升天,草滩镇世世代代玩耍。体积小,玩法变化多端。

面花龙:合阳面花艺人王贵芳擅长用面花做龙,合阳面花多用于各种礼俗活动,过年过节、祭天祭地祭鬼神的时候,可是礼中之尊。

花鸟字龙:武功县民间艺人、花鸟字大师吕发祥最擅长用龙凤纹写花鸟字,他的龙造型多变,难以模仿,您看这条龙的造型是不是够酷!

剪纸龙:西安市莲湖区剪纸艺人张雪萍人很慈祥,她剪的龙也很慈祥,这条可爱的小龙只有十厘米大小,主要用于传统窗花。

千阳布艺龙拉元宝:民间艺人尚月侠根植千阳布艺的肥沃传统,她用传统的袼褙做了这条龙的身子,龙拉元宝的造型则是根据传说而来,寓意龙能给大家送来财富,千阳布艺历史悠久,现在已经从古代妇女做鞋演变成做装饰品。

草编龙:这条草编龙出自商洛市山阳县民间艺人王家峰之手,作为当地的草编高手,他把这条草编龙的原料改成了金色丝带,因为传统山阳棕编容易干裂,不易保存,而丝带的光泽让这条小龙金光闪闪。本报记者狄蕊红

实习生王兆钰

作者:狄蕊红

王兆钰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