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新年第一次走亲访友正式开始。这也是龙年的第一天。
作为一个虚构的生肖属相,数千年来,关于龙的传说,始终是老辈人说不完的话题。而在四川泸县,不仅有龙雕、龙灯,还有140余座龙桥,这里也被称为“龙之乡”。其实,细细数来,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地名都与龙有关,这些地方都流传着各种美丽的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
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在查海遗址中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
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自黄帝开始,龙就开始与帝王结缘。
如今,人们对龙已无敬畏,它已成了吉祥和文化的象征。
2012年生肖邮票龙票为正面形象,图案发布就颇受争议,认为龙的形象太凶。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今年龙票形象凶猛,设计者在大趋势的有意无意引导之下,让龙传递着时代的信息。”
龙年从这一天开始了。
龙桥文化 卧于川中
龙桥,大家并不陌生。可提起龙桥最多的地方,可能多数人想不起来。
四川省泸县是国内龙桥最多的地方,共有140余座龙桥,其中龙脑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桥梁三绝,是中国最大的古代龙雕石桥。
与别处不同的是,泸县龙桥的龙无一例外都雕刻在桥墩上,建造年代从明初一直延续到清末,尤以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最为兴盛,大多建于古驿道上,基本上呈三里一座分布。桥身最长的石鸭滩龙桥长约百米,最短的仅1米左右;雕龙最多的有6条,最少的仅有1条,刻有2条的最为普遍,有83座之多。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认为,龙桥虽在中国分布广泛,泸县龙桥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不仅独步巴蜀,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堪称古桥建筑之一大奇观,也是中国唯一的明清龙桥文化群。
为什么泸县有这么多龙桥?据当地相关部门介绍,这和泸县独特的龙文化有关。泸县经常干旱,为了祈雨要舞龙,随即便衍生出了龙文化。由此诞生了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别具特色,与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用竹篾扎制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整个龙身用竹篾扎成圈,相互串连,套上龙衣后灵活多变。龙尾也区别于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鲢鱼状,极富情趣。
龙字地名 全国皆有
本着祈求祥瑞或纪念意义,不少地名中也带有“龙”字。而且,每一个以龙命名的地方都会有一个传说。
黑龙江,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时的黑龙江称为白龙江,由完达山的一条白蛇化成的白龙管辖。有一年,从山东来了一条形粗体壮、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龙。他见白龙江水深流长,便潜入江中与小白龙争夺王位。最终,黑龙击败了小白龙,白龙江便改称黑龙江了。
龙门,位于河南洛阳市城南伊河之畔,是龙门石窟所在地。传说今天的龙门,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青石山口。每到晚春时,就有黄色鲤鱼逆流而上,过了龙门的就变成龙。龙门之下,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跃过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跃过龙门,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除此之外,还有以龙命名的风景名胜,如龙庆峡、龙门涧、白龙潭、黑龙潭等。还有的原是寺庙宫观而演变成地名,如龙王庙、龙泉寺、回龙观等,甚至于湖北省襄阳市有一百多个与龙有关的地名,至今沿用。新报记者 刘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