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研究认为:“龙升天”是靠外因作用,即强烈的龙卷风,这种激烈的大气对流把龙卷上天去飞行的。古代具有这种思想的学者还很多,很普遍,其中汉朝的王充和刘安就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但我同时又从另外一些史料中看到,古人还记载了“龙升天”的第二种可能性,这就是龙靠自身的内力作用,即龙靠喷气腾空飞行的。
当我们翻开古籍时,常会发现有龙在天上飞行的记载,并且在古代,这种事情仿佛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常识!而在这种“常识”,和“不寻常”的两种史料之间,我最关心的是,龙飞行和天气变化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我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所在。
我从一些史料中看到,古代某天,本来晴空万里,不见一丝云彩,根本没有一点台风过境的迹象,或根本就没有天气将会突变的气象条件。然而奇怪的是,就因突如其来的龙从天上飞过之后,瞬间就发生了雷鸣电闪,狂风怒吼,大雨倾盆的激烈气象。对于这种现象,古人往往认为它是“龙过境”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天气变化。这种短暂的激烈的偶然的气象,也会象台风过境那样凶猛;甚至还会造成拨树毁屋、吸船吸人升天的强烈的龙卷风。这就是古人说的:“过龙”现象!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由于龙有腾云驾雾,无翼升天的尽善尽美的飞行本领,这就令千百年来的古人无不叹为观止,敬佩不矣!可以说,关于龙的种种神话传说,很多都是由此产生的。
例如,管子在《管子·水地》中就明确的记载说: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为神。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入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庄子列传》中又说: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史料告诉了我们,古人确实看见了龙在天上飞行的奇怪事情。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现代研究龙的学者,恰恰都忽略了对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我们要想真正揭开神龙之谜,那就应当从这些难题着手去超越古人。因为我们要研究龙,就不可能回避或绕开“神龙腾飞”这个千古之谜。甚至可以说,它是龙谜中的首当其冲的要害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龙凭什么力量腾飞的问题,那我们研究龙的工作就不算成功,甚至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古人的水平高。
我们从古人观察到和记载下来的史料来看,古人几乎都注意到了龙腾飞与云、雾、雨、雷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说,龙在起飞或在空中飞行时,就会喷出大量的象烟、象雾、象云的水蒸汽的东西。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龙在“腾云驾雾”,所以古人说:龙有际会风云和行云化雨的“特异功能”。
《疏》曰:
“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
《尔雅·释鱼》云:
“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淮南子·天文训》曰:
“夫腾蛇游雾而腾,龙乘云而举”。
然而,这里的“云”、“雾”、“气”、“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从史料记载来看,一般人都会认为它是龙喷出来的“水蒸气”或“气态水”。其实不然,它实为一种有毒的“天然气”。我们看到,关于这个问题马小星先生运用古人的话回答说:
云,大泽之润气也。(《太平御览》卷八引《说文》)
腾水上溢,故为雾。(《初学记》卷二引《庄子》)
雨,水从云下也。(《释名·释天》)
古人的这些直观认识,即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仍是相当正确的。地面的湿润空气升至高处,遇冷而凝结成无数细微水滴,成团浮游空中,即为云。当云里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增大到上升气流已无力支持的时候,就下降成为雨。雾实则也是一种云,不过是近地面的云罢了。
我们既已明白云雾乃是水的气态表现,那就不难理解龙的飞行方式的特殊性质。腾云驾雾也罢,挟风裹雨也罢,所揭示的无非是同一个事实:龙的飞腾离不开水的助力;它惯于在潮湿的空气中活动,而在它出现的地方,往往容易产生较多的水雾。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说的:“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本是真正的大实话,可惜被我们当作“迷信”而忽略了。我猜想,这种能够借水腾跃的两栖动物,会不会是从某种原始的喷水鱼进化而来的呢?
依据古籍所提供的目击者的描述,龙的飞行起动方式,较之乌贼更为复杂。并且飞行的距离更远。它似乎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可利用喷水造成上升气流,或转化为某种电能。尽管我的能力有限,目前无法详细解释龙的飞行机制,但我深信弗兰西斯·培根说的:“在自然的胎宫中还贮有许多极其有用的秘密东西,与现在已知的任何东西都不贴近,也无可比拟”。我们总是以人类能够制造工具而自诩。然而,只要怀着谦逊的态度去看一看千奇百怪的大自然,我们便不得不承认:那些目前尚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其自身器官的发达与完善程度,是我们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马小星先生的这些话,有很多正确的地方,他注意到,并解答了“龙喷气”的问题。他认为:龙这种两栖动物,可能是从某种原始的喷水鱼进化来的,故能喷水造成上升气流,转化为某种电能而腾飞。我认为:马小星先生把“龙理解成一种水生两栖动物”,这无疑是正确的。认为“龙能喷出雾气”,这也不错。但他认为“龙是借水腾跃,或喷水腾跃”,这好象既是事实,但又好象与事实不符!
我们看到,马小星先生用龙喷水的观点,无法同时解释龙在飞行时为什么口吐烈火,身冒火星,紫火烧身,十丈火龙等史料。也无法解释龙嘘气,致人死亡的问题。更无法解释,龙突然出现,为什么就会瞬间造成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倾盆大雨等事实。而稍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龙喷出来的东西真正是“水”的话,那么龙身上就绝对不会出现“火球”,也不会“成毒气”,更不会产生“天气激变”的现象。例如,洒水车也是喷水的东西,但它就不会产生火光、毒气和电闪雷鸣的现象。
这也就是说,不论用喷水鱼,喷水枪,洒水车,还是用喷气式飞机,或用汽垫船都无法同时解释龙喷火、嘘毒气、极寒,这样三个奇迹特征。而这恰恰是马小星先生理论的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因为我们研究龙的问题,绝不应当绕开古人记载或设置的那些主要的事实和条件的,要不然,怎么能说研究和解决了问题呢?
但是,如果我们从龙长期生活于海底、地下河、沼泽和“地下汽田”里生活的习惯来看问题,这就会发现龙早就炼就了一身以呼吸“煤气”、“沼气”和“天然气”等“毒气”为生的“特异功能”。如果我们再从这一事实出发,就可以进一步想到,龙的身体和生理机制很可能就象一部能够制造,蓄藏“浓缩液化气”的“活机器”。这就是说,经过龙吸进去的“气水”,经过它身体里的“浓缩液化气”加工一下,然后再由龙身体挤压喷出来的象烟、象雾、象云、象水蒸气的东西,很可能就不再是我们所能呼吸的氧气了,相反,则可能是剧毒“浓缩液化气”,人呼吸它就意味着死亡。
现在我们都知道“浓缩液化气”的特点,它同时具有极寒、极毒、极易燃烧,这样三个特点。而十分奇妙的是,龙同时也具有能喷火、能嘘毒气、能喷极寒的气体。这样三个特点。从这些事实来看,“浓缩液化气”的性能与龙喷出的气体的性能就完全吻合了。然而这个结论的意义,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它有力的证明了,龙很可能是靠喷“浓缩液化气”腾空飞行的。根据这一研究发现,我们可以看到,马小星先生认为“龙靠喷水飞行”的观点,与众多古人目击报告所说的“龙喷火”、“嘘毒气”、“极寒”的史料不符!
其实,对于“神龙腾飞”的谜案,不仅我们好奇,我们在研究,其实历代都有学者在关注它,就连古代那些“不语怪力乱神”的严肃的孔大圣人和司马迁看到这种奇怪事情之后,也想过这个难题,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该作何种解释。后来,我们敬佩的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刘安先生,也在《论衡》和《淮南子》中讨论过这个难题。然而,在古代学者中,对“神龙腾飞”问题研究得最为深透者,大概要算唐朝著名的学者韩愈先生了。他在《杂说》一文中云: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者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 “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这段关于“龙”和“云”的关系的重要文献,反复强调说:云是龙喷出来的气体,龙依靠云才得以升天飞行。虽然云并不能使龙成为神物,但龙不凭借云就不能上天显示其神力,化云成雨。
很明显,韩愈的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云,这种东西,其实就是龙嘘出来的气。云,虽然没有龙那么神奇。而要知道龙是乘云气飞翔于无边无际的天空的。春天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它在天上飞行,秋天之后,它便潜藏起来;龙既有神奇的功能,并能敏感的知道阴晴雷雨的变化情况,既能在水下烂泥里生活,又能在地上活动。可以说,这都是云这种水气帮助龙显示出来的神奇本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云这种东西使龙神奇起来的。假如龙的神奇表现没有云来帮助,那它就神奇不了。故龙不得云,就没有办法显灵腾空。那就象失去依靠一样,这事是不可不信的!奇怪的是!龙依靠的东西,竟是从自己身上喷出来的气体变化成的云。所以《易经》说:“云是从龙身上喷出来的气”。这也就是说:龙和云是相互依靠的关系。
从这篇短文来看,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真理,即“龙飞天”的动力,原来是靠龙全身皮肤孔洞猛烈的向外“喷气”。韩愈并明确的说道:“龙乘之物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这里的“乘气”,其实就是指“喷气”。而龙不仅能大口的喷气,这一点从上面的“龙喷火球”和“口吐猛火”的史料中可以得到证明;同时,龙还会张开鳞片,从鳞下气孔中喷气,这一点从上面的“十丈火龙”和“紫火烧身”的史料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从各种史料相互映证的事实来看,龙“喷气”飞行的特独功能,十分象现代的“气垫船”,或“喷气式飞机”飞行的功能。故有些飞碟学家误把“龙喷气”或“喷火”飞行,当做外星人驾使“飞碟”飞行。而关于“龙喷气飞行”的史料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看到的事实。
例如,《晋书》云:
吕光(公元338—399年)伐龟玆,军其城南,营外夜有一黑物,大如断堤,摇动,有头有角,目光若电。及明而云雾四周,遂不复见。且视其处,南北五里,东西三十余步,鳞甲隐地之所,昭然犹在。光叹曰:“黑龙也”。俄而云起西北,暴雨灭其迹。
洪迈《夷坚志·龙漩窝》云:
绍熙甲寅(1194年)七月十八日,天大雷雨,白昼晦暝,人对坐不相觌,皆谓昏暮。巳而廓然开霁,日脚御山,视官道傍桑园中一穴,气蓬勃如烟雾。少顷,有从二里外至者云,正见此处一大龙,夭娇几百丈,腾空而升,观者颈宿,惊惧累日始定。
《夷坚志·南安黄龙溪》云:
泉州南安县有溪名:黄龙。乾道四年(1168年),邑令天台陆何趋府归,过学门,闻路人喧呼,轿卒皆驻足惊顾,惊问之,曰:“黄龙溪上龙见”。鹿停车熟视,波澜汹涌中,一物高数丈,崭然头角,出没其间。须臾,雷声大震,烟雾蔽蒙,腾空而上,人多有见其尾者。
雍正《阿迷州志·灾祥·杂异附》云:
康熙癸丑(1673年)七年(1668年,这前后不统一,明显有点差错),沙田起蛟,黑气冲天,雨雹遍伤田苗牛畜。
我们从这些重要史料中可以看到,古人所见的“龙腾飞”的初始情景,有些象我们用火箭发射卫星的初始情景,当火箭一点火,屁股就喷出熊熊烈火和大量蒸气,接着就云遮雾罩什么也看不见了。而古人记载龙的初始腾飞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它先喷出大量象烟、象雾、象气、象云的蒸气,然后腾空而上,接着雷鸣电闪,狂风大作,一会儿倾盆大雨下来。而这些变化是那么迅速的在演进和发展着。
如《晋书》云:“云雾四周,龙遂不见,俄而云起,暴雨灭迹”。《夷坚志·龙漩窝》云:“气蓬勃如烟雾,龙腾空而升”。《夷坚志·黄龙溪》云:“烟雾蔽蒙,腾空而上,须臾,雷声大震”。《夷坚志·涂氏井龙》云:“中有重雾,出气滃滃然,微觉腥秽”。《汲县志》云:“黑雾四塞窗户间,寒凛不可胜。观之有苍龙蜿蜒在气中,起而复堕者再。少顷,霆震雾散,失所在”。《阿迷州志·灾祥》云:“起蛟,黑气冲天,雨雹遍伤田苗牛畜”。《黄县志》云:“龙昼见,朱家村烟雾迷蒙,火球飞起”。《饶平县志》云:“物如蛇,围五六尺,长十余丈,横跨田中,自鸡鸣至微亮犹见。顷之,雾大作,咫尺不辨人,及霁,失所在”。《续夷坚志》云:“龙见,横卧三草舍上,观者数百人。见龙鳞甲中出黄毛,其形如驼峰,头与一大树齐,腥臭不可近。既堕,夭矫不得上,良久云雾复合,乃去”。
而这里的“烟”、“雾”、“气”、“云”、“雨”,这五种不同的记载,其实都是龙喷出来的“浓缩液化气”的表现形式。既使龙吸了“河水”,但只要经过龙的身体“加工”一下,就不再是我们概念中的可以饮用的“水”了,而是一种“极寒”的“浓缩液化气”之类的“毒水”。所以这里的“烟”、“雾”、“气”、“云”都是龙这部“压缩机”制造和喷出来的“毒气”。由于突然有大量的“极寒”的“煤气”迅速和夏天的热气搅在一起,冷热两种相反的气体也就会迅速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这就会很快使空气产生“风”、“雷”、“雨”。而这些事实,恰好又可以很好的解释“龙腾飞”的动力问题,龙腾云驾雾,化云作雨和雷鸣电闪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整个“龙腾飞”的经过。
但这里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古人已经听到或感觉到龙在井里发出“滃滃然”的出“气”声和“水时时震动”的声音。我认为,龙身上发出来的这两种声音,很可能是龙在用鳞下的孔洞进行辅助呼吸,而产生的换气声音。
此外还有一点,即龙喷出来的气体可以忽然改变气候,使盛夏酷暑中的人在瞬间感到“寒凛不可胜”。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龙是一部巨大的天然“空调”。它喷出来的气体具有“极寒”的性质,所以龙喷出的“黑雾气”,就象“空调”喷出来的寒风一样。而这巨量的“寒风”,突然与盛夏热气一碰撞,也就会发生雷鸣电闪的自然现象。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正是“龙行雨施”的关键所在。
而最后一点是,龙要想腾飞起来就必需喷出“巨大的气体量”,使这股“反作用力”能迅速托起龙的沉重身体而升空,并且龙还必需持续喷出这种气体,才能使其进行持续飞行。一旦龙身体里的水量和气量不足了,这就象飞机烧完了汽油一样,那龙就失去了腾飞的动力,自然龙就会堕落下地。这也就是《聊斋志异》所说的“天上行雨之疲龙”。所以,《汲县志》云:“苍龙蜿蜒在气中,起而复堕者再”,《聊斋志异·龙》亦云:坠龙爬入“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看来,这些记载不是妄语!而是古人亲眼目睹的经验之谈!
其次,我在研究龙鳞和其腾飞的关系上,还充分注意到马小星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实在的有益的探讨。他在《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一书中说:
我们知道,鱼类(滑溜)的粘液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减少阻力或摩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润滑剂的)机能,两栖类的粘液分泌(物同样也具有这种减少阻力或摩擦,使自己在水中游动轻松的功能。其实,这就象为了减少摩擦给机器上油是一个道理。同时,它也)是维持皮肤呼吸功能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剖分析,发现它们的肺是一个只有简单分隔的囊,仅能承担一半的气体交换的功能,其余的则是经过皮肤组织来完成的。所以,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布满粘液腺,通透性强,以便进行气体交换。古代两栖类是否也具备皮肤呼吸功能,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古代两栖类身上既然覆盖着象总鳍鱼那样的鳞片,它们就不可能进行皮肤呼吸;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因为通过对某些遗骸的头骨和鳞甲的切片分析,发现上面有网状微血管构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那种叫做“龙”的动物身上,还看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它的鳞片是能动的,甚至可以夹死钻进去的苍蝇。
马小星先生的这段话提出了两个实际问题,一是,龙可能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二是,龙鳞可能是可以自由开关的。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古人记载的龙堕地之后,大多数表现了精疲力尽,一动不动,象晕死过去一样;有的奄奄一息,仅会抖动一下鳞甲弃蝇,很少有龙再作爬行运动,或自己爬回河里。虽然龙有四条腿,却老是趴在原地不动,等下次风暴雨来了再起飞。这种现象似乎可以说明,龙的肺功能相当弱,不能满足它在陆地上的运动需要。这就使它不得不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了。而古人遗传的豢龙经验告诉我们,在盛夏酷暑之际,必须为堕龙搭棚遮荫,泼水增加龙身体的湿润度,这样才能帮助龙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犹如孙家振在《失足龙》中所云:“以清水灌润,欲令藉水力遁去”。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龙鳞是否能够自由活动的问题,其实,古人也早就有过明确的答案。例如,东汉的张衡在《应间》中说:“玄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涉冬则淈泥而潜蟠”。《新言》又云:“龙潜之水,乘云跃鳞”。
冯喜庚对这个问题就说得更加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州(河南潢川县)大旱。忽大雷震,堕一龙于东乡去城十余里某村,村屋崩塌。蛇然而卧,腥秽熏人。时正六月,蝇绕之。远近之人共为篷以避日。久不得水,鳞皆翘起,蝇入而咕嘬之,则骤然一合,蝇尽死。州尊亲祭。数日,大雷雨,腾空而去,又坏房屋以千百计,闻篷席有飞至西乡去城数十里外者。
光绪《永平府志》卷七二亦云:
道光19年(1839年)夏,有龙降于乐亭浪窝海口,寂然不动。蝇蚋遍体,龙张鳞受之,久而敛以毙焉。因覆以苇棚,水浇之,如是者三日夜。忽风雨晦冥,雷电交作,龙遂升天去。
任殿元在《我所看到的黑龙》中云:
1944年阴历八月,任殿元等三百余人,在吉林和黑龙江省交界的黑龙江、牡丹江、松花江三江汇合处,见一黑龙堕于沙滩上,乡民都来帮龙搭棚,浇水。大群的苍蝇闻腥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的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龙的鳞是可以自己抖动的。水边的苍蝇很多,鳞片一动咔咔直响,有时还能夹到苍蝇。
中国有句老古话叫做:“人若过百,形形色色”。这说明了统一人的认识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你还不相信古人的这些记载,如果你还对“龙鳞可动”有疑问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研读下面的这些更重要的史料,你就会发现什么关于“龙鳞可动”的问题,关于“神龙腾飞”的问题,关于龙会“布云化雨”的问题,就会疑惑顿消,豁然开朗了。
例如,光绪《靖江县志·祲祥》云:
顺治五年夏六月十九日,龙见西乡。孙邑谕《研如笔记》云:城西二十里许,飞龙自西北来,去地约二丈,有老农牧牛于溪之北坡,不觉空举于溪南,牛吃草如故。顷旋风大作,骇见龙青色,其首矫举浓雾之内,不可识辨,鳞如蒲扇,片片忽起,爪尾稍一挥动,风云但从鳞甲中掀出,杂雨点大如拳,田间豆苗十余亩,尽卷入空不落一叶,经过一庵时,众僧课经,倏失二僧所在,追寻数十里杳无踪迹,似随龙风卷入海矣。
光绪《靖江县志·祲祥》又云:
乾隆26年秋,龙见东江口。龙潭岗居民见有龙自云雾中垂首而下,两爪腾拿作战斗势,鳞甲翕张吸江水,如白练千缕。是年夏,茶庵殿旁有龙下,鳞甲宛然之历历可辨者。
蒲松龄《聊斋志异·龙取水》云:
徐东痴夜南游,泊舟江岸,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
我们从“鳞如蒲扇片片忽起,爪尾稍一挥动,风云但从鳞甲中掀出”和“鳞甲翕张吸江水”,及“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的记载中看到,在上面提出来的种种问题,其实,在这里都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但古人记载的最重要的史料是:“风云从龙鳞中掀出”和“鳞甲翕张吸江水”,这样两句话。这既揭示了龙飞行的动力是靠鳞下孔洞喷出的“风云”,而这一飞行特点,实在太象气垫船和喷气式飞机了!
(作者:赵自强)
龙——动物中的“喷气式飞机”
赵自强 201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