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九:“容合”因何成为龙的精神之一?

庞进  2016年4月11日

 

题记:放眼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的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所谓“有矛盾,坐下谈;弃暴力,戒强权;莫急躁,勿狂癫;崇理性,释前嫌;容众异,存多元,谋共赢,求大全”,如此这般,何愁一个和谐地球、一个太平世界不能构建?

人们把文化事象所蕴含、所体现的主要意义、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等称为“精神”。如果把文化事象比作人的话,精神就是“魂”了。
关于龙的精神,笔者用“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八个字来概括(还可简称为“容福谐奋”四个字),觉得这样的概括比较准确、简练,也容易记忆、传播。

“容合”是龙的排在第一位的精神。
“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容合”是笔者创造的概念,汉语词典里,有“融合”无“容合”。“容合”与“融合”意思相通,但强调的重点不同。
“容合”以“容”为前提,首先强调“容”。所谓“容”,就是尊重、维护、延续自然界的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和人世间的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多样性的基础,从而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使人类文明基因多元、表象丰富、活力散射、风光万千,从而为“合”,即创造新的文明提供着更多、更好的选择性和可能性。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龙的容合对象无穷无尽。民俗中的舞龙已有几百种之多,新的舞龙形式还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赛龙舟,即龙舟竞渡,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过去都在江河湖泊里举行,现在已发展到在雪上、冰上、陆地上举行,这都可以说是“容”。媒体曾报道,有人用废旧的易拉罐做龙,有人用塑料泡沫板刻龙,有人用树根雕龙,有人用手印绘龙……这些不同的材质,不光构成了龙的形象,也把材质本身的特点贡献给了龙。
形式往往就是内容。众多的动物和天象进入了龙的容合过程,不仅给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元素,也给龙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品质元素。鹿之机警,驼之耐力,兔之温和,蛇之曲伸,蜃之含纳,鱼之多子,鹰之犀利,虎之威猛,牛之勤劳……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多元一体”的说法。“多元”意味着“容”,“一体”意味着“合”。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砌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砌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骨刻龙、良渚文化玉雕龙;中南区系大溪文化河卵石摆砌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物象根源、自然规律、宇宙秩序、变化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至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观”,更是容合的体现。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点。到了战国时代,孔子将其发展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这样的文化观,一直影响到现在。其实,“容”意味着不同,“合”意味着“和”;“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而“和”,即“容合”。
东汉年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龙也开始了对来自境外的异质文化的容合。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河南巩县石窟寺的北魏佛龛上,出现了口吐莲花的龙的形象。莲花是佛教的主要象征物之一。中国龙不但出现在佛龛上,还口吐莲花,说明了龙文化对佛教文化接纳、容合的态度。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宋代扒村窑黑地白龙正八梅瓶一件。此瓶上部纹饰是一条扬头伸爪的白色走龙,为典型的中国龙形象;下部为楷书“正八”二字。“正八”是佛教术语“八正道”的简称。作为当时佛教寺庙中的用品,此瓶堪称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器物,也是龙文化容合佛教文化的主要见证。
中国龙不光对佛教文化持容合态度,对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也持容合态度。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有一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在当时的大秦寺院中。碑上面共有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字,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朝皇帝太宗李世民,要求在中国传教,获得了唐太宗的准许,从此,景教,也就是基督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此碑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见证,有基督教入华“第一文献”之称。此碑的额头雕刻,为双龙盘顶,碑身也由龙子赑屃驮起——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看来,绝不仅是中国刻碑、立碑的形制问题,而是象征了中国龙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合。
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称为“再兴期”,即再次兴盛的时期,用“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样的人们熟悉的词汇来形容实不为过。而龙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容合之学,它可以容合既包括儒学、道学、佛学,也包括民主、自由、法制、公平、正义、慈善、博爱等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学问的优秀精华,而对其缺点则予以不取、对其局限则予以超越。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和美。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无疑是一个大容合的时代,容合的事实已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饮食,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开的餐厅,各种肤色的人都喜欢吃“中华料理”,可谓一把锅铲把世界打遍,一撮调和敏感着亿万人的舌尖;而美国人发明的肯德基、麦当劳也遍布全球各地。手机的发明者是美国人马丁·库帕,时在1973年,而现在使用手机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连街头收破烂的拾荒族也都在使用。可以这样说,在当今,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团体、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容合的精神,那他就干不成任何一桩事业。
放眼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的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所谓“有矛盾,坐下谈;弃暴力,戒强权;莫急躁,勿狂癫;崇理性,释前嫌;容众异,存多元,谋共赢,求大全”,如此这般,何愁一个和谐地球、一个太平世界不能构建?
这样的设想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起码有两条理由:第一,龙的容合对象,不光中国有,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说,龙产生的基础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只不过是智慧的中国人首先将其创造出来了而已。既然都有这样的基础,接受龙所蕴涵和体现的精神理念就不是困难之事。第二,相信和谐、和平不仅是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的状态和境界,也是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追求的状态和境界,也就是说,龙所蕴涵和体现的容合的精神理念,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所以,笔者曾言,龙文化,对国人,可以致和谐;对世界,可以开太平。
从哲学上看,容合可作为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是容合而成的,地球是容合而成的,地球人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容合而成的;地球人所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容合而成的,与地球人同存共处的山原河流也是容合而成的:容合实在是一种宇宙胸怀。这种胸怀博大而永恒。
容合还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认为,宇宙间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以容合的方法形成的;人类要进行任何创造任何活动,都一定,也必然要采用容合的方法,舍弃容合的方法,任何创造任何活动都不能完成。

2016年4月11日于龙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