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村龙舟“趁景”
年年端午龙舟水,龙舟竞渡必不可少。广州的龙舟赛早已升级到国际邀请赛。但民俗专家说,端午划龙舟其实分两种,一种叫“斗标”,也就是赛龙舟,以争速度夺冠为目的;另一种叫“趁景”,游龙为主,不排名次。如今“斗标”多为政府主办的大型赛事,“趁景”则存在于珠三角的村庄里。
看惯电视和报纸上百舟竞渡的画面,我很难想像出“趁景”的情景。于是,6月8日端午节早上9点,我前往著名的城中村猎德去一睹为快。
传说:猎德无赛龙原来有段古
眼看临近正午,我不禁疑惑,闹成这样,还有力气赛龙舟吗?还是中午吃过饭歇了再来赛呢?
身边一位阿姨笑说:“不赛啦!要赛就去珠江赛,村里不赛的。”她说,听阿爷们讲,新中国成立前猎德还有赛龙舟,但人们斗胜心强,个个“扒仔”腰间别枪,一旦输了就要火拼。为免出事,村里立下严规,只许游龙不许赛龙。阿姨说得“七情上脸”,多次模拟腰间拔枪的动作。“趁景”游龙不是猎德独有的风景,但猎德以“炮仗龙”著称,其“百炮齐鸣”的盛况甚至吸引到香港的“色友”每年组团来拍照。我愿意相信这个彪悍的传说,愿意相信,是村里长老在千钧一发之际制止了灾难,将鞭炮取代了真枪实弹,更添端午的热闹气氛。
猎德这一天来了近百条龙舟“趁景”,气氛丝毫不逊于拆迁之前。如今的猎德早已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毫无美感的握手楼在CBD中是“活该”被铲除的。但在这残存的半个村子中过端午,我更感觉到传统的力量在城市的进程中顽强求生。
“睇过炮仗龙,一世唔忧穷。”只盼这一年炮仗龙,也能护佑猎德,护佑千百年来的民俗。
镜头:热闹的锣鼓响起来
猎德,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村子,因拆迁而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高楼林立的广州CBD珠江新城中,有一片大工地,大工地中又有一座牌坊,就是猎德牌坊。城与村,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在久雨放晴的这个早上,显得如此扎眼。
工地那边,阵阵锣鼓声和密不透风的人墙吸引我跑过去。一条宽不足30米的狭长河涌,两岸人头攒动,几条龙舟已下了水。河涌另一边还留着半个未拆迁的村子,建筑正是城中村典型的握手楼。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这天化身“龙舟接待站”,门口墙上贴满大红纸,是猎德向各村派发的“英雄帖”和回帖。几位老人淡定地坐着,静等高潮的到来。而年轻人早已按捺不住,“霸定头位”。猎德本有10条龙舟,因拆迁,8条龙舟“寄住”兄弟村,今年只有两条下水,其中一条是夺过200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冠军的花龙,骄傲地挥着冠军旗帜。岸边观众多是本村居民,跟船上的“扒仔”从小玩大,连连招呼,“猎德佬,扒快点啊!”
猎德许多村民已搬迁走,10座清代祠堂已拆除过半,但2008年端午一到,大家还是回来了,龙舟照划,哪怕那窄窄的河涌边,挖土机仍在不休不止地工作。
兄弟村龙舟聚会
船头,举着小旗子指挥的“打头旗”小伙子,随着锣鼓的节奏上下晃动着腰身。船腰的大鼓架位置是龙舟中枢,击鼓和吹哨指挥的往往是白发长者,抓一把大葵扇,指点江山,有的大葵扇还破了个洞。大鼓架前后各有两个锣架位,伴着鼓点敲打。讲究的龙舟,还竖着两顶罗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龙舟则插了两大把五颜六色的花束,煞是抢眼。
河涌里的龙舟渐渐多了起来,除了猎德本村的,还有棠下、车陂、石牌、仑头、土华、寺右、珠村等地的。有的龙舟队服装整齐,连船桨都写上村名;有的龙舟队奥运装上阵,旗帜也写着“中国加油”;有的龙舟队不拘小节,使起劲来也不弱于人;有的则清一色师奶上阵,不让须眉。我逐渐明白“趁景”的意思,就好比是“趁墟”(赶集),各兄弟老表村都撑船到猎德探亲来了。
一个后生仔告诉我,往年猎德不光做东“招景”,也要到各村去“趁景”。去年“趁景”,赶上周末学生放假,他一早5点多去占位,出动了7条龙舟,还是有很多人都没上船。在城市高楼里,有些人连对门邻居都不认识,广州的小河道也早已不行船,这些城中村还保留着传统,很令人感慨。
比比谁的鞭炮响
猎德涌上有两道石拱桥,桥上都用红白蓝塑料布封严了。据说,有龙舟经过桥下时,人不能站在桥上,那叫骑龙,不吉利,船上的人看到了会不客气地扔桨砸、扔鞭炮炸。而这两座桥也划定了龙舟的活动范围,龙舟一般到此掉头。
河道不宽,好在龙舟都够“苗条”,“扒仔”够灵活,龙舟贴身并排走也不会有摩擦。两船擦身而过时,“扒仔”们会鼓起劲争争先,招徕观众喝彩。兴致来了,“打头旗”在船头用力跺船,全船人一起把龙舟荡得上下起伏,溅出一片水花。但这种场面往往只有十余秒,大部分时候龙舟都是扒得慢悠悠的。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另外一种“比赛”———烧炮仗。
这里放鞭炮特别豪气,鞭炮不以串计,而是以篮、以桶计。就在两个锣架位下,放着几大桶鞭炮。鞭炮往一个铁丝篮子里一装,长香一点,赶紧把篮子往外伸,在水上炸出巨大的蘑菇云。烧完马上又续上“弹药”,继续“轰炸”。随着河涌里的船越来越密集,鞭炮也烧得越来越起劲。两船接近时更互送鞭炮,密集“开火”。一位白发婆婆捂着耳朵,看得相当投入,一直攀着栏杆不愿坐下。下风向的河岸更是烟雾弥漫,连楼房和榕树都“消失”了。但看船上的人们十分勇敢,浑身沾满鞭炮纸屑,仍乐此不疲。
岸边的栏杆上还挂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横幅,但端午节网开一面。而且,大家并未失了分寸,只会向几米开外的船“开火”,两船紧贴时是不会动手的,更不会把鞭炮烧到岸上来。水上鞭炮,其实最安全。何况,端午节的起源,不就是要吓跑水里的鱼、保护屈原的躯体么?放鞭炮可谓有效之极。
编辑: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