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凡是华人,无不对中秋节看得很重,而各地过中秋的习俗,则各有各的精彩。在开平,过中秋节除了亲人团聚、外出烧烤、燃放烟花等习俗之外,乡间还有舞龙的习俗。赤坎镇灵源村委会的大梧村、樟村、虾村,每逢中秋,必舞“火龙”,而百合镇厚山村委会的虾边村在中秋之夜,则舞“草龙”。两地中秋舞龙的习俗,延续了数百年之久,既是一种民俗的延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以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开平市文化部门将大梧村舞火龙和虾边村舞草龙都列入了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积极引导和保护,两地的舞龙习俗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今年中秋,大梧村、樟村、虾村的舞火龙活动,虾边村的舞草龙活动,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让当地的群众享受了一场热闹而又精彩的文化盛宴。
1 舞龙习俗传承数百年
赤坎镇灵源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关锡柱告诉记者,每年的中秋节当晚,该村委会的大梧村、樟村、虾村都有舞火龙的习俗,而其中以大梧村最盛,除了中秋节当晚舞龙之外,八月十六的晚上也要舞龙。舞火龙的时候,由穿统一服装的村民举着龙身下的30多条竹把,在村场和村巷中游舞,还伴有醒狮,敲锣打鼓,燃放“山炮”,龙拜社坛,看者云集,热闹非凡。
关锡柱说,大梧村是开平关族始祖荣公的故村,当地舞火龙的习俗是随着当年荣公南迁从中原带来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间断过之外,数百年来年年都舞火龙。之所以叫做“火龙”,是因为舞龙的时候,龙身上要插满点燃的香,而且龙头、龙身、龙尾都以灯饰作为装饰,舞动的时候,整条龙遍体火光和灯光,甚为醒目和威武。火龙的龙头和龙尾是从别处定做的,而龙身是用稻草扎成的,舞龙之前扎好,舞过之后,则又将龙身的稻草卸下,龙头和龙尾则收藏在祠堂里,等来年再用。
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在每年的中秋节,则有舞草龙的风俗。开平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艺术、演出管理科科长廖卫民向记者介绍说,虾边村的村民,每逢中秋,便用150多公斤的稻草,用麻绳扎成一条40多米长的大草龙,以两支手电筒点缀为龙眼睛,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点燃的大香,龙身下用竹枝丫托住,在中秋节的晚上由30多个青壮年男子托着竹枝将草龙舞动,同样伴有龙珠醒狮,敲响锣鼓,燃放鞭炮,而且还游村穿巷,极为热闹。
虾边村舞草龙的习俗,同样已有数百年历史。当年,从中原一路南迁而来的先民们,在虾边村定居下来,开发了这一带的荒地,种植了水稻,同时亦带来了中原地区流传了数千年的龙文化。虾边村的龙之所以叫做“草龙”,是因为制作龙的主要材料都是当地出产的稻草。虾边村的舞草龙活动,与大梧村的舞火龙有所不同,除了在本村村场、村巷中舞龙之外,还要到周边的四条村庄和百合墟游街串巷,舞龙之后,随即将草龙烧化,俗称“龙上天”,这样舞草龙活动便告完成。
2 舞龙活动广受追捧
记者了解到,今年大梧村、樟村、虾村舞火龙活动和虾边村舞草龙活动的规模,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观看和参与的群众数量非常之多。
关锡柱告诉记者,今年大梧村舞龙,吸引了大量在外地工作的人回乡参与和附近数千名群众观看,八月十五日当晚从8时多至晚上11时多,整个大梧村成为了一个欢乐的海洋。八月十六日晚的舞龙,则更加盛况空前,当晚吃“龙饭”时,村场上摆了45桌,比去年多了15桌。吃完龙饭舞龙时,临近村的村民群众也都前来观看,村场和村子周围停放的小车就有四五十辆。今年的舞龙,大梧村还请来了专业的摄影师拍摄录像和照片。
虾边村舞草龙的传承人关泽超告诉记者,中秋节当晚8时多,虾边村舞龙开始了,“草龙”沿村子游行,拜过社坛,拜过村庄,穿村过巷,然后再经过永安村、治安村、东社村、西庄村等村子,周围家家户户的村民纷纷出来,摆上供品,点燃炮竹迎龙。到了晚上11时左右,舞龙结束,村民们将火龙烧化,“龙上天”了,一年的美好愿望也寄托出去了。
关锡柱告诉记者,舞龙活动深得民心的表现,不但在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观看,还在于群众的“热心”。每年的舞龙活动是需要一定经费的,但这笔钱根本不用村干部操心和发愁,大部分钱由村民们自发筹款,也有海外华侨踊跃捐资,比如今年大梧村舞龙活动就收到了16000多元的捐款,已够今年的开支。同样,一直以来,虾边村舞草龙也得到了群众和海外华侨的热心支持。
3 舞龙习俗传承的价值
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图腾。舞龙,既是一种民间习俗,更是一种崇拜图腾的精神活动和传统文化。不论是舞火龙还是舞草龙,都是对中华民族“龙文化”的传承,都具备了吉庆、祥和、祝福、许愿等方面的深刻内涵,都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梧村的舞火龙,虾边村的舞草龙,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之重可见一斑。
廖卫民指出,大梧村的舞火龙和虾边村的舞草龙活动,都是从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农民艺术,是农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不但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龙文化,而且还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两地的舞龙活动,举办于中秋喜庆场合,张灯结彩,舞龙击鼓,祥和热烈,表达了侨乡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狮龙共舞亦鼓舞着人们要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共同奋斗。
另外,舞龙活动在祈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还大大增添了中秋节的热闹欢乐气氛,为歌颂盛世升平,社会和谐,振奋人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锡柱告诉记者,大梧村每年举办舞火龙活动,为海内外游子和长居该村的村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大大减少了村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让大梧村民风纯朴,和谐美满。
廖卫民还指出,两地的舞龙活动,不但龙的造型美观、色彩艳丽,而且具备了运动、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舞动的时候更是具有动态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民族艺术精品,因此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4 保护舞龙习俗正在进行
舞火龙、舞草龙,两种习俗都延续了数百年,今与昔比,都遭遇了一个同样的境况——如今的规模大不如前。
关锡柱告诉记者,据村里的长者回忆,舞龙的规模在以前非常之大,那时候,由于村民群众长居村里的多,参与的人数也就更多,气氛也更热闹,而且龙也做得特别大,要四五十人才能舞动,几乎是如今的两倍,而且,除了大梧村、樟村、虾村有舞草龙的习俗外,以前附近五龙村委会的个别村子也有舞火龙的习俗,如今却只剩下大梧村、樟村、虾村3个村子了。以前,除了中秋节当晚舞龙之外,中秋前后都有舞龙活动,而且还有其他地方请他们去表演,如今,大梧村的火龙已经很多年没有“外出活动”了。关锡柱说,这种变化,主要是在于如今社会发展了,村民群众外出工作的多了,即使是中秋这样的重要节日,外出工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回家过中秋,所以,人气已经没有以前旺了,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了。
开平舞火龙和草龙的民俗,既然遭遇了“今非昔比”的事实,那么,就应该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可喜的是,开平市文化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忧患”,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以期能永远发扬光大。
去年,开平市文化部门将大梧村舞火龙以及虾边村舞草龙都列入了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广泛搜集了历史资料,拍摄了VCD,并在积极向上级申报更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开平市文化部门计划成立“舞火龙”、“舞草龙”历史研究会,并计划联合该市教育局第二课堂开展“舞火龙”、“舞草龙”兴趣小组活动,请老师傅给学生讲课,派出学生代表到现场参观、学习;对符合相关条件的老师傅给予大师的称号,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
□文/伍安平 通讯员 廖卫民 苏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