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和我的电影梦

2008-11-4 心蓝  

 

笔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谈起心中的英雄“李小龙”,儿时从影视上就获知“李小龙”这位神话人物,今天又从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重温了我心中这位“英雄”的感人事迹,该剧刚播出就已纵说纷纭,呵呵,我也是一个影视工作者,人无完人嘛,更何况是一部影视作品,难免也会有些瑕疵,但我是怀着敬意,感谢这部剧的幕后工作者,感谢他们将中国文化(道家、儒家的精华)及中国历史传奇人物“李小龙”的精神再次让国人感动不已!
笔者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或者在外面应酬,或者在外出差,但只要能抽开身,我都会全神贯注地坐在电视机前盯着“李小龙”的身影,每每看到他为了理想,不畏艰辛和困苦,依然执着、热忱、刻苦、坚强、自信地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每一个感动,每一个骄傲,尤其是那场与“劳力士”之间的对决,更牵动着我的心,当看到小龙获胜,他向评审及在场观众高呼“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时,笔者也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小龙的妻子“琳达”从观众席上直接跳进赛场,飞奔向她的丈夫“李小龙”,这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不知欢腾过多少回,真的太让我感动了!谈起我心中的这位英雄,我的脑海里闪过诸多文辞,如武术奇才,艺术天才,重情重义,自强不息,心胸宽广、为国争光等等这些都难以描述这位真正的英雄,当然他的妻子“琳达”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虽然是外国人但却有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在丈夫为理想如痴如狂时,她支持他、理解他;在丈夫跌倒时,她默默陪在他身边,鼓励他、帮助他。这样善良的女子为自己爱的男人付出一切,与丈夫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换成我是李小龙,我也会好好珍惜琳达一辈子的,当然我的“英雄”更是如此,也许是笔者太过崇拜“李小龙”之缘故,自然觉得不论多长篇幅都无法描述他的光辉历史,但笔者相信这部青春励志剧,必能感动千千万万正在创业、或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至少笔者就是!

鄙人的理想,就是想成为一名电影家,是妇孺皆知的电影家!这有点狂人说梦哦,但如果做人连梦想都没有,那干脆“出家”算了,呵呵,听说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不但要有高文凭,还要守诸多的这戒、那戒的,哈哈,凡夫俗子又岂能做到万物皆空,空亦是色、色亦是空?

鄙人虽然没有什么经典的作品问世,但至少还算是一个小精灵,有点思想、有点个性、有点“之乎者也”等等,最近在忙着筹备一部新作品,今日抽闲来此放任一下思想——浅谈怎样立足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表现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念,打造民族电影品牌!

作为电影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内容制作环节的增值能力,取决于品牌。美国、韩国等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外来文化融合,进行创新,将电影商业与电影艺术完美统一,将电影工业与电影艺术深沉妥协,表现人类普世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品牌。这不经让我想起李小龙自创的新拳种及武学体系,在他的武学原理中蕴涵着中国道家、儒家、佛家的思相精华,运拳则简单、快,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一切随心无欲、一切源于自然。小龙汲取众家拳术之所长,结合自己的思想再创新,进而创造了他的新拳种“截拳道”,他的武学理论及新拳种经过实践进而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及好评,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让全世界对李小龙的中国功夫赞不绝口!我在试想,如果我们的电影家们也能做到这样,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立足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博采国内外众家之长,运用自已的思想及所学知识再加以创新,中国电影又将会是怎样呢?呵呵,让那些美国片滚蛋去吧!这样说太狠了一点哦,笔者也看过不少美国片,如若干年前看过的奥斯卡优秀影片《乱世佳人》、《教父》、《泰坦尼克号》,以及近两年看过的《蜘蛛侠》、《哈里波特》、《功夫熊猫》等等,这些美国片确实是很不错的作品,中国人是很虚心的,也很讲究友谊,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吧,就像小龙一样与不同国度的武师们真诚交流,汲取众家之精华,我们电影界也应当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出更多优秀作品,当然中国电影也必然更加繁荣昌盛,不是吗?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通过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电影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段,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转换为表现真善美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念和表现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共同的情感,打造中国电影的标准化产品,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电影品牌。

电影市场竞争已逐渐成为品牌的较量,品牌是现代电影在面临无可逃避的国际化竞争时应该珍视、重点培养、重点保护的宝贵资源。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需要差异性,需要各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本土化。武侠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存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要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无疑是个原点,是条捷径,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摘取奥斯卡桂冠,受到西方人的青睐,也印证了这点。中国武侠大片之所以让西方观众迷恋沉醉,其一,中国功夫在西方受到的“垂青”是有传统的,李小龙是第一位进入西方人视野的武打明星,接下来的成龙、李连杰也先后在好莱坞取得了一席之地。其二,因为它的东方特色。美感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共性的一面,这是人类共同的审美体验,然而人们的向异性又体现在对异域文化的一种心理冲动,渴望了解和知晓,以减少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认识。中国武侠大片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差异化体现得非常明显,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中国武侠大片对画面的追求正是一种极致的审美体验,中国自然风光的美被境头夸大了,在画面中观众看到的是充满震撼力的美,色彩、服装、道具、人物、武打动作相得益彰地配合着,流畅、舒展而惬意。中华文化注重意境,强调天人合一,中国武术融合了道家的阴阳、五行,儒家的仁爱,佛家的忍等各种哲学,并与传统中医紧密联系,再加上侠义精神所寓蕴的人文内涵,足以使西方观众的审美期待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是中国武侠大片的一大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中,电影承载着文化传递的功能。在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就必须用本土化等手段将中国人文自然景观生动展现给世界观众,正确地引导世界认识中国。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排外,中国电影人应该具备一种国际化视野,摒弃单一的视角和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将中国传统文化时置于西方文化语境中进行比照,引起观众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兴趣与思考,叫好又叫座;其《卧虎藏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上进一步接近西方人的习惯,也因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李安对中西文化和中西审美差异的熟稔把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David Bordwell在2000年香港“第二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跨文化空间:华语电影即世界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断:“直率地说,中国电影是属于中国的,但他们也是电影。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国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所接受。”

的确,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片面地强调文化的民族价值观是不能适应世界未来发展需要的。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都应当具备能够与世界其他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接”的普世性。尤其是在文化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寻求与其它国家主流文化的接轨,唯此才能够真正地进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求得发展空间。

用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与西方人所能接受的形式元素进行整合是中国武侠大片走向世界的一种策略。然而中国的武侠大片也有它的不足,总的来说,美而空洞,缺少灵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力图张扬东方侠文化之美好与神秘,结果反而忽略了情感的传达与表现,陷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泥潭。相反,在李安《卧虎藏龙》的叙事里,我们看到了很温情的一面。庞杂又不失清晰、明了的叙事,各种各样的错综关系,人间的善恶情仇在不知不觉中得已流露,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味到一种真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份美好情感,这种体味是潜移默化的,而不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虽然《卧虎藏龙》在视觉画面上没有《英雄》好看,但观众仍会乐于接受一个有血有肉、真情流露的武侠人物,而不是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仿佛深通禅理的世外高手。这个例子证明,武侠大片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克服影像花哨,形式大于内容的老毛病,必须要追求故事的充实,深沉的人文内涵和真实而厚重的情感,情感的力量是可以跨地域、穿透时空的,是一切创造力的核心。

纵观中国这几年的武侠大片,都是在用奢华的包装不断地重复展现古代中国的璀璨神话,这不足以表达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形象,也不可能真正折服西方观众,在一波兴盛过后,必然会经历衰退。单从功利的角度讲,中国大片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既需要本土化的东方特色,也要有让以西方为主导的电影节评委感兴趣且不重复的元素。不可否认,武侠片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存在,但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而且武侠这种明显的优势并不代表永恒,西方人对模式化的东西同样会有“审美疲劳”。

我们不否认中国功夫的魅力,但更相信能够让世界观众眼睛一亮的国粹绝不仅仅是中国功夫。在纵向上,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经社会与朝代的更替,中华民族积淀着优美的传说、丰富的史实与厚重的情感,中国历史上佳作荟萃,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上古神话,东周列国故事,词曲戏剧,明清小说等等可以信手拈来,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具有恒久价值的经典内容进行复制与“拷贝”,如家喻户晓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这样具有励志作用的民间传说,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些具有文学价值的经典巨作。这不,陈嘉上导演执导的《画皮》就是出自鬼怪小说《聊斋志异》,这是一部用东方魔幻外衣概念去艺术创作和商业操作的爱情片,它借“画皮”的皮,讲述爱情的伟大,赵薇扮演的夫人较传统,处处以丈夫为主;周迅饰演的狐妖肆无忌惮,对爱勇敢争取,这都是在传达爱情观——“为了爱,尽管去付出吧!不要考虑自己,不要想为什么要爱他,不要想到我还能得到什么,付出一切能付出的。结果可能你会一无所有,但你会真正体会到爱的真理。”,至于电影的最后结局,没有人死,不管是糊涂的王生,还是中了妖毒的王夫人,亦或是被刺的庞勇,就连狐妖也只是失去了千年道行,打回原形。导演认为,为了爱情而犯傻是可以被原谅的,宽容真的很重要,至于狐妖,让她重新修炼吧。也许过了这一劫,她也会懂得去爱了。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那种为了爱,尽管去付出的爱情观具有人类对于爱情追求的普世性;那种为了爱情而犯傻是可以被原谅的宽容,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吸纳精神的体现。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具备能够与世界其他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接”的普世性,但绝不能缺乏民族主体的自觉意识。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功夫熊猫》是如何对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并将自身的优势放大。在影片中,梦工厂一方面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视野,让他们找到熟悉的共鸣,另一方面,在整个环节和流程上不时提醒观众“这是你们的电影”的概念。做面的细节,殿堂内的设计,中国龙的图案,索桥,中国兵器,富有中国佛学的对白,富有中国神话内涵的剧情,甚至让鸭子做熊猫的父亲,让老鼠和乌龟做高手中的高手,让熊猫和老虎、豹对决,同样是中国的五禽却用动物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让人们在熟悉中又看到了意外的欣喜。观众既可以在里面看到他们对消费者消费文化的讨好,更可以在对白、人物的眼神和语言表达上流露着西方的色彩。他们做了中西文化的合壁,却没有让人感到造作或格格不入。梦工厂采用好莱坞商业片模式中最常用的吊诡方式,在中国熊猫的黑瞳仁外加上两抹绿,这是美国价值的一种人格化体现,重复印证了俗套的美国梦:哪怕只是平凡小人物,只要坚持就能超越自我,实现成功,这个价值一直受到美国主流电影的重述。《功夫熊猫》表面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元素,骨子里却依然坚持美国大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时,不应该弱化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价值,相反更应该增加中国电影中的民族主体意识和“中国性”元素,同时也要具备能够与世界其他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接”的普世性,进而打造民族电影品牌。就像李小龙的精湛武学里,不管招式上有咏春拳、洪拳、菲律宾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众家拳术的影子,但他总是以中国道家、儒家学说为原理,运用自己的思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拳术,这就是中国伟大的李小龙!不仅如此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武术界和电影界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的英雄!希望在未来的电影界里,创造奇迹的是本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