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队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建设,对含元殿遗址以南拆除范围内的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后期工作中又有新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含元殿遗址以南新发现了唐代渠道、桥梁、道路等遗址。所发现的该渠道应是唐代流入大明宫的“龙首渠”,渠上正中桥应是唐皇帝专用的御桥。
发现一处400余米渠道
所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
该渠道叠压于近现代建筑堆积层之下。从发掘的迹象看,渠口道南北宽3.65米~4.0米,深1.6米左右(从唐代地表向下)。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渠底部较平,灰黑色堆积较厚。从东段较浅、西段略深的淤泥面显示的水流波纹等遗迹可知渠道内的渠水流向为由东向西流。
在上述渠道内,清理出3处木桥基础遗存。
中央桥梁北面正对含元殿遗址中央,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桥底柱洞大致可分三组(北组、中组和南组)7排。
西侧桥址北面正对西朝堂,东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8米。从遗存推测该桥亦为木桥,为残留桥梁的木桩洞和桥礅等遗迹。砖砌桥墩依渠道南北两壁而砌,发现4处。在南、北渠岸的桥墩内侧均清理出单排排列的桥梁柱洞遗迹。
东侧桥址北面正对东朝堂,西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9米。该桥梁基础从南沿部分残存遗迹情况来看,特征似应与西侧桥梁基础相仿。
步车道路各有遗迹
道路遗迹分车道和步行砖道遗迹各一处。
车道位处上述含元殿南唐代水渠道的南侧岸上,呈东西向。已发现的道路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米。路面夯实,厚约15厘米~32厘米,路面车辙痕迹非常明显。
步行砖道位于含元殿西朝堂遗址之南,呈南北走向。分布于上述含元殿前水渠道西侧桥梁基础的南北两侧,可见该道路与渠道南侧桥梁是配套使用的。
从地层叠压关系来看,步行道可分早、晚两期。
晚期砖道仅在渠道以北残留,残长28.5米、宽约1.2米。路面铺砌砖大部分已无存,仅存留少量路基垫底砖。路两边的侧立砖和顶缝砖部分保留完整。经局部解剖,表明砖道之下还有一层早期的砖道路面。
早期砖道被水渠隔为南北两段,南段保存较好,走向与晚期砖道同,路宽1.1米左右。路面铺设打磨光滑的青辊方砖,中间杂以莲花纹方砖,路两侧护以侧立砖。
考古者在渠道内出土了砖瓦、石块、螺壳、陶瓷器、铜钱、铁钉以及铁剑等唐代遗物。其中砖瓦数量最多,有长方形砖、方形素面砖、方形花纹砖图以及莲花纹瓦当、板瓦等,一些砖上还带有“……官砖”“安门……”“天玄……”等刻铭。
该渠道被证实是“龙首渠”
考古队负责人何岁利介绍,据清《唐两京城坊考》所载,“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明宫下马桥下。”清代王森木在《汉唐都城图》唐城部分大明宫含元殿前也标明有“今存”的东西向渠道和桥梁遗迹。这次发现的唐代渠道呈东西走向,位置恰在大明宫含元殿前,上又建筑有3座间隔均匀的桥梁,其情况与上述两文献所载较符合,故认为这处渠道应为进入大明宫的“龙首渠”。渠上两侧发现的东西两侧桥梁,应是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而中间的桥梁则是唐皇帝专用的御桥。
何岁利说,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含元殿和丹凤门之间发现的东南-西北走向的所谓“龙首渠”,经过初步试掘和解剖,从其打破唐代路土的地层堆积和渠内包含的明清或更晚时期的遗物以及渠道至宫城中轴线西侧不远即结束等现象来看,可认为该渠应是明清以后所挖。
唐含元殿前新发现的渠道、桥梁以及道路等遗迹,意义重要,为深入研究唐大明宫前朝部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宫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将极大地有助于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工程。文/记者呼延思正 实习生汪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