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龙是重庆人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重庆人正月十五要耍龙灯;二月二称之“龙抬头日”,要熏虫儿,摊煎饼,以示庆贺,并象征阳气上升,百虫复苏;端午节要赛龙舟;窗花、衣饰、被服崇尚“龙凤呈祥”之图案。铜梁人的大蠕龙、璧山人的櫈子龙、长寿人的柚子龙、巴南人的扁担龙、永川人的小金龙、北碚人的板凳龙……真是不一而足。在这样的氛围下,出现了很多个爱龙如痴的人。
一
重庆长江南岸的涂山,相传是大禹居住的地方,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生长在这里。大禹出山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时常站在长江边一块巨石上盼望丈夫。刻龙人康盛隆被这个故事所感染,就想在这山上雕一条巨龙,以祭祀先人,励志后人。
1998年早春,年届50的康盛隆从丰都邀来百名工匠,进山扎营,开山取材,垒石造像,雕石刻龙。在康盛隆的心目中,龙应该有鹰的爪、蛇的身、马的头、鹿的角,故可飞龙在天,也可见龙在田,还可潜龙勿用。如此庞然大物,要在这座巍峨名山上刻物造像,并非易事。山里没有巨石,上千立方米石材只能从山脚往山上搬。可是没车没路,工匠们只能肩扛背托,运石上山。夏顶烈日,冬迎飘雪,日夜不休,垒石不止,镂刻不懈。
2000年深秋,涂山雾霭缭绕。在那植被葱茏的山野里,人们惊喜发现,一条巨龙盘山而起,腾飞欢跃。那硕大的龙头,那自上而下的身躯,连同那富有魔力的巨爪,大有气宇轩昂、威武雄壮、让四海翻腾之势。康盛隆90米长的石刻“中华龙”,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无独有偶。这一年,三春时节,扎纸艺人申学诗5米长的纸扎“中华龙”,在重庆酉阳诞生了。
一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艳阳高照,山川秀美。清溪镇杂花生树,飞鸟穿林。在申学诗老屋前的院坝里,围满了十里山乡的乡民。人们窥见一条巨龙,龙头金角红舌,绿眼紫须,表演者舞起龙灯,脚走“跳步”,表现“云龙翻腾”、“穿龙驱魔”等动作,翻搅奔跃,犹如火龙腾飞,让人啧啧称奇。
这一天,申学诗的纸扎龙灯即将被送往沈阳参加龙灯艺术节。是年,仲秋,申学诗接到艺术节龙灯评委会通知,他那条纸扎精良且富有土家民族风味的“中华龙”,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申学诗的“中华龙”,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人期冀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荣誉“山花奖”的梦想。一时间,清溪镇东林村,山寨沸腾,人们奔走相告,传送喜讯。入夜,镇街上宫灯、牛灯、象灯、狮子灯、鳌鱼灯、红鱼灯、花钵灯、金爪灯、五星灯……龙灯流溢,光彩照人。山寨的人们唱着歌,跳起土家摆手舞,庆贺龙灯首获大奖。
二
年逾八旬的唐志云,是铜梁高楼镇三村的农民。在他看来,龙是呼风唤雨、化雨为虹的神灵。唐志云在孩提时,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舞“菜龙”。到青年时,他用稻草扎成龙像,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舞“草把龙”;用白花扎成龙像,来祭祀亡灵,舞“孝龙”。倘若逢天有旱、逢江有涝,求雨消灾,在山上河滩,舞“黄荆龙”;逢年过节,则用竹编成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纸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能缩,转动自如,扎制“蠕龙”。
儿子唐厚德、孙子唐健也随着唐志云从事这个行当。不过,在后辈们看来,扎龙、舞龙除了祈求岁岁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平安吉祥外,还有别的含义。诸如,新房落成,龙能保佑平安;要“金龙穿屋”,才能“扫瘟得福”;要“龙扫猪圈”,才能“六畜兴旺”。龙能送子,以致实现“抱娃龙下过,小娃无病痛”的夙望。
高楼镇自古有玩火龙、赛龙舟之风俗,有俗语称:“五行中水盈而火亏,宜以火补之,故火龙兴盛。”黄云贵爱龙如痴,舞龙成性。他的儿子、女婿、外孙、外孙女婿,受他影响,也都祭龙舞龙。每次表演火龙,一家七口争先恐后,蜂拥上阵。老者一线舞龙,头顶英雄巾加额条,额头上方立一红髻,项下加一圈绿叶般的项饰,腰下着身短裤。年少者或施放火药筒,或打铁水花,或牌灯,或火流星,或喷花,或放黄烟,或加入打击乐队。
场上,龙头火、龙口火、龙脊火……那些“花”都是火。干花是火药花,它形成立柱花;水花则是铁水,用生铁熔化打向空中。那铁花要么散落在舞龙人黄云贵汗津津的身上,要么洒向舞龙场中央,满场火星飞溅,红霞漫天。在飞转的火流星与喷发的滚滚黄烟中,火与花与烟雾,一同形成浓烈的火阵。此时,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惧怕的。只见舞龙人光头、赤脚、身着短裤,不停地跳跃穿梭于火障之中,俨然人龙勇猛穿越硝烟弥漫、弹飞炮响的战场。真可谓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令人惊叹。
唐志云、黄云贵和他们的儿孙们,每逢元宵节夜晚,都要烧火龙,围观者向火龙嘘射火筒花、拍发铁水花、喷撒松香花。火花包围着龙舞,他们则在火花中穿行,与乡民们共同把火烧得更猛、更旺。用烈火唤醒蛰伏的龙神,与其共欢同乐,并送回天庭司职,既“送龙上天”,让龙行云布雨、福降众生,又以“烧龙”习俗,烧掉晦气,除秽纳福,希望来年吉祥。
三
周均安,纸扎大师,赫赫有名。往年,十里山乡的百姓入府登门,到家来请他去扎物塑像的、祭龙舞龙的、祈福消灾的,可谓络绎不绝。关于龙,周均安言传身教,虔诚尊崇,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孙。周爷爷率儿子周生超、周生全走家串户,后来“周家班子”又多了两个后生,就是孙子周合平、周建。
1999年,17岁的周建有幸随铜梁舞龙大队来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在天安门前,他和同伴舞龙表演。象征九州的九条“中华巨龙”,浩大、华丽、恢弘,它们时而翻云覆雨,时而倒海翻江,时而曼舞雍容。它们或玲珑飘逸,或激越翻腾,或磅礴逶迤,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中国人团结拼搏、合力向上的时代精神。周建与同伴以其雄浑壮阔、大开大阖的龙舞套路,舞出了龙的神韵、龙的灵性。场上,周建热情万丈,豪情满怀,兴奋不已。他强烈地感觉自己与其54米长的龙融为一体,血脉相生,浓情似火,活力四射……
与其说周建“与龙共舞”,不如说“与龙共生”。他“孕龙铸龙”,与龙相生相处,为期数月。
是年,周建与哥哥周合平,以及数10位乡亲,在乡下一处简陋的农院里,闭门扎龙,挑灯夜战,扎龙像,绑龙骨,裱糊布绸,彩绘塑龙……应该说,这是重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扎龙活动,无论扎龙数量,还是扎龙大小,均史上见奇。那2米见方的龙头,造型既非北方龙头的马面样,又非南方龙头的蛇貌状,也一反“哭龙摄虎笑狮子”的铜梁龙传统形态,而取型雄狮大张口,龙头高耸,鼓目突腮,虬角颈健,长髯飞鬃,神态端庄威严。整个龙体由24洞组成,即象征一年24个农事节令,逾百米长的龙体丰满浑圆,丰硕壮实。
到北京舞龙,深深地触动了周建的心,他深深懂得龙是中华民族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高贵精神气质。然而,他从心底立下誓言:把象征中华腾飞的龙的文化事业做大做强,以传承中华龙文化,彰显华夏龙舞精神。从京都返渝,周建回到乡里,与同道赴京舞龙的哥哥周合平商量,决定创办厂子。很快,周建创办了铜梁县龙灯彩扎厂,周合平创办了铜梁县周氏龙灯文化发展中心。
2002年春节,周建带着自己设计的巨龙来到泰国。在庙会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们簇拥着一条巨龙,龙走人走,往来如织。龙,或曼舞穿梭,或腾空前行,或礼拜四方……人们惊诧:龙是中国扎制的,却是泰国人玩舞的,二者合一,居然人龙相合,恰似一统。龙体长200米,分100洞,2米一洞,代表一个姓氏,汇集组成百家姓……观众不禁想到:那么多的姓氏,有自家姓吗?要在那蠢蠢前行、徐徐蠕动的龙的躯体上寻觅,找到自家姓氏,真还令人犯难!于是,锁眉愁苦的、瞪大眼睛的,背孩牵妻,尾随龙后,一探究竟。翌年,周合平设计并制作的工艺龙,被上海市博物馆典藏。
四
2008年,北京。
在奥运会开幕式点火那一刻,大足双龙镇人,属相为龙的刘汉中,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潮湿起来。他眸子里的“中华绕柱飞龙”的点火与北京奥运开幕点火几乎同一,这让这位研发机械龙的普通农民激动不已,心潮难抑。
其实,刘汉中与他的龙,在那一刻,是在重庆奥体中心“世界奥运作品展”的展馆里。在这个汇集世界各国逾千件奥运作品的展览会上,刘汉中那尊研发10年、重达20吨的“中华绕柱飞龙”,夺目耀眼。
人们簇拥在那条长28米、重180公斤的绕柱龙周围,驻足观赏,那上下绕柱、动感十足的飞龙,龙头的转动、龙眼的变光、龙爪的摆动,以及龙嘴的吐火与喷水……使人唏嘘不已。然而,最使人不胜惊喜的是那硕大的龙嘴,竟然还吐出“祝福奥运、祝福北京、祝福中国”的彩幅标语。倏地,会场上,人们雀跃喝彩,掌声雷动。
2011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首届永川龙民俗文化节”拉开帷幕。是日,在永川兴龙湖,人们一大早就开始祈福:恭候颂文、舞龙点睛、赠种启耕、童子开笔、祈福中华。其后,开始民俗展演,龙舞表演、踩高跷、打钱枪、划旱龙船、舞板凳龙……夜幕徐徐降下,人们一边剃“龙头”、品“龙食”、龙凤配、猜灯谜,一边又打铁水、舞火龙……
夜深了,春寒袭人,在人们那虔诚滚烫的心目中依然心底暖融,人们纷纷来到河边,放灯祈福:盛世龙腾,幸福中华。
(邓毅)
祭 龙
文艺报 2012年10月19日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