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瓦库”十二问

庞进  发表日期:2010年7月30日  

 

1您到过“瓦库”吗?
答:到过,作家孙见喜长篇小说《山匪》的一次研讨会就是在瓦库开的,我出席了那次会议,还发了言。
2听到“瓦库”这个名号或第一次到“瓦库”,有怎样的感受和认同呢?
答:觉得有创意,有特色。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常常奔着去吃的,都是那些特色饭,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拉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3瓦是有历史的,并且传承脉络异常清晰,在您的理解里,瓦从何处来,又将向何方去呢?
答:从来处来,向去处去。
4您认为“城市精神”与“乡村情怀”矛盾吗?瓦在两者间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啊?
答:既矛盾又不矛盾,看你如何理解和调适。身居闹市,可以有田野情怀、农夫作派,比如辛勤劳作,节俭度日,常喝包谷糁,常吃搅团鱼,噙一个旱烟锅,穿一双老布鞋;僻处乡间,也可以有城市思维、寰宇视野,比如看电视、听广播,通过一根网线,与地球另一面的亲人视频聊天,向全世界发布自己对某某事件的看法。至于瓦嘛,好像还不能构成区分城乡的标志,比如现在,一抬眼,我就看到了窗外沿街的楼房顶上,就苫着绿色的琉璃瓦;而乡村,好多人家盖房子,都用楼板,不用瓦了。
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身无片瓦”;“弄瓦之喜”;“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等等等,关于瓦的成语或名句俯拾即是,在您心中,认同感最强的是哪个成语或名句(不局限于举出的几例)?其中有什么私结或因由吗?
答: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较崇尚,但深知要做到是很难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为瓦全”而活着。相比之下,“添砖加瓦”更可取些: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尽可能地多为社会进步做些好事。
6你所见闻的瓦库和心中的瓦库是否趋同?相向和相背的地方各是什么?
答:我心中原本没有瓦库,也就谈不上相向和相背。
7如果给您一整块时间,坐在瓦库的某个角落,您会做什么?
答:喝一杯清茶,想一些问题。或者带上笔记本电脑,打写一篇有关龙凤文化的文章。
8瓦库还原了一个相对纯粹的世界,在这里,怀旧和想象同在,它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呢?
答:我对瓦当上的纹饰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龙凤纹。
9如果把您自己比如一片瓦?您愿意担承怎样的使命?
答:为夫人和孩子遮风挡雨。
10当最后一条鱼被捕,当最后一条河干涸,当最后一棵树被伐,当最后一片瓦消失,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答:这个问题用不着回答,因为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类了。
11每个人的成长背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您的成长底背里,对瓦有着怎样的认知?
答:儿时,参与夜晚两个街巷之间的“开战”,被对方掷来的瓦片击中头部,鲜血直流,好在父母在医院工作,上了些药,很快就没事了。也曾用弹弓夹着瓦碴击中柳树上安眠的麻雀,看着麻雀落地抽搐几下死去的样子,心里一阵难受,从此再不玩弹弓了。也曾用小瓦碴与伙伴玩一种叫“狼吃娃”的游戏,瓦碴一般扮演“狼”的角色,三个;草棍扮演“娃”,十五根还是二十根,记不准了。
12作为一个瓦之库,它集结了许多不同地域、功用、风格的各式各样的瓦,这种集结意味着什么?
答:龙的精神:多元容合。龙是中华先民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兼容、包容、容纳、集合、综合、化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容合形成的神物高于自然界中原有的动物和天象。于是,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于是,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可以说,瓦库体现着龙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的物象化和艺术化。
2010年7月11日于西安慧雨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