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伟广 通讯员 樊峻岭 韩艳萍) 连日来,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英文国际频道《自然与科学》栏目一直在对邯郸县古石龙景区的“石龙阵”进行14集连播。该栏目以电视语言特有的魅力,通过现代科学视角对古石龙的龙址、龙宫、龙首、龙脉、龙池及王陵等背后的玄机进行了详细解说。由于这个频道采用英语解说,许多观众只能看到画面,却听不懂内容,感到非常遗憾。
那么,这些神秘的古石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此前在民间流传的种种说法,哪个才接近真正的答案呢?记者就此采访了邯郸县古石龙景区的有关负责人和邯郸市文物部门专家。
谜团: “巨龙阵”成因众说纷纭
邯郸县古石龙景区位于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西,景区中已陆续发掘出一大九小10条石龙,以头偏东北、尾偏西南的相同方向伏卧于“卧龙坡”中。正中间为大龙,九条小龙左五右四,以相等距离依次排列,布成了规则的“巨龙阵”。这些石龙由当地村民于1988年2月偶然发现,正好面对着相距1.5公里的赵王陵。
据勘测表明,“巨龙阵”中最大的那条龙,从头到尾长369米,高2.5米,宽4.6米。国家文物研究院专家团考察后认为,该龙属世界上体形最大、时代最古老、结构最复杂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
自古石龙发现以来,其形成原因便众说纷纭,各种猜测和传说不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赵王护驾神龙说。由于在石龙东北方向1.5公里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赵王陵遗址,所以有人猜测称,这些石龙是战国时期的赵王命人所造。目的是当做他的护驾神龙,镇陵之宝。
二是地壳变化自然生成说。由于大龙表面的波纹很像海水冲刷形成的痕迹,而且石龙所处的姜窑村一带经常可以采集到大量的海蛎子、贝壳等化石,因此有人分析说,数万年前这一带曾是汪洋大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海水逐渐退去,沙子淤积上来,再经过漫长的河水浸泡、冲刷、干裂,及日后的黄土覆盖,逐渐生成了岩石。这些石龙其实就是古河道的沙子在自然脱水、固化、收缩的情况下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状的砂成岩结体。
三是动物化石说。因为这些石龙的石质有些特殊,看上去与动物化石有几分相似,所以也有人推测称,数万年前,姜窑村一带生活着一种巨大的爬行类脊椎动物,形似恐龙,但躯体要比恐龙大得多,而且数量较少。因为某些原因,其中的一些“龙”跌伏于泥沙中死去,逐渐变为化石。
揭秘:古石龙大致这样形成
那么,神秘的古石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古石龙景区和邯郸市文物部门有关人士。他们表示,经过详细考察和论证,专家们最后认定,这些古石龙系天然形成的古河道钙化石。此外,他们还推测了这些石龙形成的大致经过:
根据对当地地表土质、土层结构以及石头的质地进行分析,专家们认定这些石龙形成的时间在十万年左右。大约十万年前,石龙所在的地区曾是一条古河道。后来河水慢慢干涸,河道中的沙子开始脱水、固化、收缩,而河道两边的沙子却掺有一些泥土,泥土的收缩率又高于沙子。因此,在沙子收缩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中间隆起,而两边变凹的圆柱状骨头形状,看上去很像爬行类动物的脊椎骨。
那么,这些石龙惟妙惟肖的“骨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圆柱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在它们固化收缩并断裂时,受力也比较均匀,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等距离断开的现象。至于龙爪之类的旁物,其实是古河道中的小支汊。因为这些小支汊里也留有沙子,同古河道中的沙子一起变化,就形成了类似龙爪的外形。
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十条石龙,是因为古河道在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河流每一次改道后,废弃的河道中都会堆满沙子,形成数条相对平行的石龙。河流改道几次之后,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十条石龙。
古石龙的成因之谜,到此终于揭开了。不过,有关专家表示,要想真正确定这个石龙阵形成的准确年代,还需要用测量古地磁以及碳14同位素等方法来进行测算。这些结果也将告诉我们为什么同样的状况在其他地质类似的地方没有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古石龙?
有关专家还表示,在邯郸发现的这个石龙群,对研究我国古代地质状况和研究龙文化、龙起源,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前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等,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