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梧州“龙母文化”

番禺日报 2007-3-7 一耕  

 

记者 一耕

“龙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珠江流域民间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久负盛名。由于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伴随着西江流域度过,对于西江以及西江流域的龙母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前段时间,全国最高、达38米的龙母圣像在广西梧州揭幕,于是趁春节长假期间前往瞻仰。

出发之前,通过资料了解了梧州龙母文化的一些历史。传说龙母姓温,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广西梧州藤县水东街孝通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的打鱼翁救起并抚养成人。有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细心养护下,里面生出五条小龙,长大后被放归大海。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善良聪明的龙母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她苦学本领,了解各种知识。为了解除百姓病痛,她上山采药尝试百草,精通了各种医术后,经常救死扶伤,服务百姓。为了治理恶劣的环境,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之下率领南越、西瓯的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龙母去世后,秦始皇封其为秦龙母,以示尊宠。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龙母庙。梧州龙母庙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龙母庙原是一座建筑群体,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廊房、角亭等组成。古庙延伸至桂江边,前门壮丽,后殿崇饰。经过投资与扩建,现在的龙母庙,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正殿、后殿、行宫、龟池、商场、停车场、龙母码头等设施。

沿着广佛高速往肇庆方向,不到四个钟头的路程进入了梧州市区,循着热情的梧州人的指点,我们来到了梧州龙母庙。走进气势雄伟的山门,拾级而上,于浓烈的香火气息中,龙母庙正殿雄伟庄严,雕梁画栋,气势壮观,38米高的龙母圣像屹立前方。正殿左侧殿供奉龙太子,右侧殿供奉傅大将军像。正殿后的中座,悬挂着龙母进京巨幅浮雕(这里的京指秦都咸阳),这一幅浮雕,记述了龙母应秦始皇之邀,北上晋见秦始皇的故事。后宫陈列着龙母床和龙太子床。主殿右侧为龙母行宫,宽敞明亮,底层为接待厅和办公室,二楼供奉着关帝神像。主殿的左侧有一清水池,内有一头万年长寿石龟,龟背上驮着一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大型石碑“总府题名碑”,游客到此常以硬币抛给石龟以求好运。龟池后山壁上有一大型浮雕“五龙喷水壁”,是根据龙母养育五龙子的神话传说而创作的艺术精品。

沿着向上的山路,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走向神圣的龙母圣像。到了山顶,高大的龙母像展现在面前,由于山顶位置的限制,四周的空地并不多,游人们只有仰起头才能看清龙母的圣像,她在春节期间,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显得犹为慈祥。眺望梧州城,到处升起的气球洋溢着浓浓的新春气息,西江平静地流淌,福泽着梧州以及西江流域的人们。在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之下,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巨大的民间文化力量,影响遍布珠江流域,流传到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之中,并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传播,成为中原龙文化的一个侧影。我想,龙母的形象、龙母的传说和纪念龙母的民间意识和仪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龙母文化。有功于国,有恩于民,“母仪龙德”的龙母也由最初的源于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逐步演变为水神崇拜,后来又转化为祖先崇拜,人们寄托在龙母信仰上的愿望是复杂而多样的,但是,那种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情结,正是龙母文化拥有众多信众的深层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