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布龙传承人陈行国

中国宁波网 2008年02月19日 李广华 马钧  

 

消息是从岳父的电话里得知的。那是个晴朗的下午,他正在家里制作布龙,当时手上有一堆活儿。他说:“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特别高兴。”
47岁的陈行国是奉化市尚田镇条宅村农民,在他人生的多半时间里,主要与土地和布龙打交道。现在家里的田地包给了别人,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打理布龙的事。
奉化布龙和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4个宁波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的本土文化打出一张“国”字招牌,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骄傲不已。目前,宁波地区还有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骨木镶嵌、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妈祖祭典等9个项目和一个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得到重视,是近几年兴起的事,而保护这些项目,需要沿着其发展脉络寻找到传承人,陈行国有幸成为布龙的传承人,并且是宁波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握起的是一根承载无数光阴的接力棒,今后,他的有关布龙的言行,将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舞动———龙腾虎跃

如果从龙文化的角度看,陈行国生在条宅村是幸运的。这个坐落于奉化江上游的小山村,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据专家推测,已有800多年历史,甚至更长的时间。孩提时代的陈行国,听得最多的是大人们谈论龙的话题,看到最热烈的场面也是父辈们舞龙的情景。从那时起,他心底便萌动着一个念头,将来要当个龙头手。
一条奉化江,把那片山水一分为二,也流淌出两岸略有差异的浓浓习俗。布龙艺术以江为界,形成江东和江西两个流派。江东派以机敏灵巧、矫健自如见长,以岳林街道周家村舞龙队为代表,包括岳林街道、西坞街道、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而江西派则以速度快、难度系数高见长,以尚田镇条宅村舞龙队为代表,包括尚田镇、大堰镇、溪口镇、江口街道、萧王庙街道。舞龙,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两派竞争激烈,互不相让,史上曾有过较量,最终难分伯仲。
传统有时像空气在弥漫,不知不觉中,村角旮旯早已布满浓浓的“龙味”。条宅村的男人们个个会舞两手,在这群身怀绝技的汉子中,冒出一两位舞龙高手也不足为奇。陈行国的师傅陈世雄便是其中的一位。陈老先生不仅龙舞得好,还对套路加以改进,整理出许多高难度动作,奠定了今日布龙艺术的基础,他因此成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一个地处偏僻山沟的农民,能拥有如此“名头”,多少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陈行国十多岁开始舞龙,那时只是跟在大人后面学,舞那种稻草扎成的龙,农村叫草龙。爸爸也是一位舞龙高手,见儿子舞得不错,便给他扎条布龙。小行国像是得到宝贝一样,既珍惜,又钻研,苦练各种技巧。稍大,他跟本家太公学,长辈的严管,让他吃尽了苦头,一段时间,直练得他虎口流血,脚底起泡。磨练两年,还只学到入门功夫。后得到舞龙高手范成茂的指点,再后来,投师陈世雄门下,苦练一年,技艺的龙门才缓缓向他敞开。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第五代布龙传承人。
1955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初赛,奉化布龙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晋京资格。汇演前,请来京剧界“活武松”盖叫天对舞龙队做艺术指导,盖先生向舞龙固有的套路里加进戏剧中的亮相和造型艺术,霎时,龙舞生动起来。短短几日,盖先生也深切地体会到掌握布龙艺术的艰辛,他说:“要我来做龙头手,也舞不出你们的水平来。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30年时间才能磨练出来。”
那次北京之行,陈世雄执掌龙头,龙舞队中还有陈行国的父亲陈银康。最终,奉化布龙在这次全国性的大比拼中获得优秀演出奖。获奖后人还没离京,4月3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庆祝“苏军解放匈牙利十周年纪念”大会,奉化布龙应邀在会上表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外贵宾观看,好评如潮。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奉化布龙可以出国演出了。”恰在此时,东欧将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由于奉化布龙的水平和特色,有关部门决定派其参加。
而此时,江南正迎来春耕大忙时节,队员们已离家半月有余,农家少了顶梁柱还了得,种田、掘笋都需要人手,家属们不停地催促男人早日返乡。更有甚者,有人还千里迢迢地寄去代表十万火急的“鸡毛信”。组织者见状,体谅队员家里的难处,只好临时决定由中国青年艺术团顶替,奉化龙舞队将技术传授给“兄弟单位”。队员们既无奈,又荣光,他们用种田的茧手,抚握着双双绵手,手把手地教了半个月。结果,这出“现炒现卖”的节目,获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三等奖,而龙舞的“主人”———奉化舞龙人,却失去了一次在国际舞台展露头角的绝好机会。
自那以后,奉化条宅龙名声大振,让国内同行刮目相看。条宅龙以速度快,变化多见长,基本动作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度动作组成,舞姿变化多端,经几代舞龙人的挖掘整理,形成靠背龙、快游龙、擦身龙、摇船龙、躬背龙、圆跳龙、盘龙、跳龙等40多个。随着时代的变革,舞龙技术也在进步,动作已发展到200多个,名称五花八门。
陈行国透露:“每次大赛前总会拿出几个新动作来,难度大的动作会有加分。”他功底好,脑子灵,经常推出些新颖别致的造型,像荷花式、骑肩双杆、龙门阵、龙脱衣、螺丝结顶、高塔盘龙、蝴蝶式龙船、老鹰、慢八字等,常常在各种比赛中亮相,那真是“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让人赏心悦目。比赛一结束,他的动作造型常常被各地移植过去,成为舞龙中新的套路。
观陈行国舞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快”。“咣咣咣”锣鼓一响,只见龙头抖动,一条彩龙,上下翻滚,或仰或卧,钻来跳去,翻云覆雨,龙腾虎啸,让人眼花缭乱。身为龙头手,他是灵魂,他的一招一式,决定着龙身和龙尾的姿态。一场在八九分钟内需完成的比赛,要展示30多个套路,既要连贯到位,又要控制节奏,期间穿插各种造型。游动中曲卷出的圆形姿势,示意“天圆地方”之理念。顷刻间,人们还没看清上一个动作,龙姿早已变成另外一种。风从快起,千变万化,却始终没有离开龙的魂魄。正如同行话所说“龙飞人也舞,人紧龙亦圆”。
然而,再老辣的江湖,也有失手的时候。想起1995年在上海参加农运会的那场演出,他就懊悔。一开场,前几个动作亮相就博得满堂彩,队员们劲头十足,翻滚跳跃,盘卷曲伸,难度越做越大。突然,第二节的队员一不小心,踩在龙衣上,打了个趔趄,摔倒在地。九节龙一条心,顿时舞姿扭曲,动作变形,龙身塌陷。忆起那一刻,他说:“后面的动作我是对付完的,当时有种轻飘飘的感觉。”那个“跟头”的教训太深刻,十几年过去了,他仿佛还历历在目。
问起他参加过的舞龙有多少,陈行国和妻子陈亚萍竭力回忆,记得最清楚的是参加过五次全国农民运动会,其他的有些含混。
除了比赛,各地开业庆典、节假日、大型文体活动、农村修家谱等常会邀请陈行国去舞龙。十几个省市留下了他和条宅龙的身影,让他自豪的是,   他们已舞遍了浙江各地。
对舞龙,宁波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孔燕认为:“参加体育比赛和布龙的传承还是有区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艺术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强调原汁原味。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奉化布龙的特色不能丢。”

制作———龙出江湖

一双让龙飞起来的手,同时也是制作布龙的巧手。然而,谁能想到,这又是一双患有残疾的手。
十年前的一次事故,搅拌机无情地吞下陈行国右手的四个指头,仅留下一只拇指。那时,吊着绷带,他想:“这下完了,布龙将离我远去。”
然而,“龙”的诱惑使他无法舍弃,慢慢地他适应了手指间新的分工合作。又舞几年,渐渐地他把精力转到教授学员和制作布龙上来。儿时的耳濡目染,父亲制作的技艺无形中熏染了他,等到自己动手时,早已游刃有余了。
他和妻子将家里的承包田租出去,成立个“神龙工艺制作坊”,两人每天全力以赴制作布龙。他制作不是上门推销或开门市,而是等待买家上门。客人地域不同,要求也不一样,订一条,做一条,不能有存货。一条9节18米长的龙,夫妻俩需要做十几天。主要销往安徽、福建、辽宁、上海、江西、浙江等地,去年制作近50条龙,每条3000元至5000元不等,收入还算过得去。
奉化布龙有5节、7节、9节、12节、18节、24节、27节等,长的有100米。场面上,我们看到上下翻滚的布龙,感觉很简单,只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其实,制作一条龙,需要毛竹、鳗竹、钢丝、布料、不锈钢球、假发、染料等30多种材料,要分头制作成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再进行组装。过去制作龙身的花纹,要手工绘制,一笔一笔地勾抹,后来喷漆或用彩纸贴,现在只要设计好图形,拿到工厂便可以加工成布,图案比以前均匀牢固,光泽也好,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龙头是制作难度最高、最复杂、最能体现制作人水平的部件。先把毛竹劈成竹篾,按照龙脸凹进,鼻子隆起,龙嘴张开,眼睛凸出的造型要求,把竹篾烘烤弯曲,穿接扎牢,再进行外表装饰。一般需要一周左右。夫妻俩分工明确,丈夫做龙头和龙尾,妻子做龙身缝纫的活。“龙头的大小是由龙身长短决定的,龙身大,龙头就要大,大小和颜色是根据客户要求定的,”陈行国说:“每个人做的龙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凶些的,有人喜欢善些的。”
“你的龙是什么特点?”
“我喜欢威风、漂亮的龙!色彩要鲜艳,龙身要饱满、轻巧,要牢固,不然舞动几下就散了怎么行呢。”
他家的院里,满地是喷漆模板留下的图案,红红绿绿,层层叠叠。墙根处,堆放着毛竹、篾片和扎成骨架的龙头。制作间只有十余平方米,缝纫机旁堆满了各种材料。
客户的需求还和传说有关。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生九子,颜色各不相同。农村有“黄龙盘谷仓、白龙盘米缸,青龙盘水缸,盘得瓶瓶满,缸缸满,吃勿完,用勿完”之说,制作时就要考虑客户的喜好,指定什么颜色做什么。他常常是做完黄龙做青龙,做完紫龙做白龙,在龙文化中体会着它的丰富性。外出比赛,别人在学奉化龙的制作,他也在观察人家的龙,好的元素吸收过来,让奉化布龙越“长”越漂亮。
龙做好了,也不是卖出去就完事,陈行国还要负责教授舞龙,从基本动作要领,到其中的技巧,他要完完全全地教会,等到人家能灵活自如地舞动,才算告一段落。出自他手的奉化布龙,此刻才可以自由地出入江湖。多年来,他已制作500条布龙。
传承———龙在手上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全国舞龙的地方很多,动作套路也各不相同。1992年国家体委组织舞龙技术专家、学者起草《全国舞龙竞赛规则》,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归纳,最终,规则以奉化9节龙的格局及套路为依据制定。规则要求:人数不超过16人,龙身呈封闭式圆筒形,长不得少于18米;规定套路设计的22个技术动作,也是根据奉化布龙来的。从表演项目,到正式比赛项目,五届全国农运会上,舞龙都成为一个亮丽的看点,哪一次都没少了陈行国的身影。
古老的奉化龙成为国家技术标准,是历代舞龙人、制龙人万万没有想到的。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又成了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与布龙打交道大半生的陈行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这片土地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从田野走出,影响华夏,到头来,还需要回到田野去传承。
上世纪中期以前,奉化境内村村有龙队,乡乡有龙会,男人们哪个都会耍两下。1946年元宵灯节,奉化大桥商会在当时县城最宽阔的县江两岸沙滩上,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百龙大赛”,有108条布龙参赛,壮观的场面,至今令过来人难以忘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奉化境内还有100多条布龙在活动。而今,让人感到焦虑的是,仅能见到20多条了。
近两年,宁波和奉化对布龙文化逐渐重视,在奉港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陈行国也多次到学校去传授舞龙技术。儿子陈亮亮正在上高一,现在是学校舞龙队的龙头手。陈行国和岳林街道周家村的周永根,还被确定为省级文化遗产传承人,奉化文化局对布龙文化的普查整理也在紧张地进行中。
2008年春节前几天,宁波的雪特别大,天气也出奇的冷。得知自己传承人的新身份后,陈行国为一件事很伤脑筋———找不到一块排练场地。一问才知道,他所期待的仅仅是一个20米见方的空地。让人疑惑的是,在农村找如此面积的地方还能成为难事?
条宅村舞龙队原在村小学操场上训练,而今,小学合并到镇里去了,操场盖起了工厂。他无奈地说:“年轻的队员们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集合一次很难。村里和队员们签定了合同,需要时必须回来。另外,训练经费也是个大问题。”
平时,除在家做龙,他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当教练,有偿地教授舞龙技术。一般的要教一个星期左右。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已有千余人。
对制作,他却很少教。一个朴素的想法,恐怕是不想让别人分这块“蛋糕”。
对于他,“龙”无处不在。舞龙时,他将自己视作龙爪,是龙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舞动;制作时,他手上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是上天的精灵,他能体会到一种温暖,嗅到一种气息;传承时,他把兴趣、职责和利益调治到一起,端出的是一杯醇厚的鸡尾酒。
自古奉化产生过多少布龙,没人能说清楚。有多少人承担起传承的职责,也没人统计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奉化龙文化比今天发达,喜欢的人比今天多。陈行国只是一个代表,传承还需要更多双手。

布龙爪印

奉化布龙是个宽泛的概念,代表一种文化,现在影响全国,那是多少代奉化人对信仰、习俗、艺术崇尚的结果。条宅村的布龙是奉化布龙的一个代表,各种套路造型和艺术特色,已成为具有经典意味的模本。沿着陈行国舞动的条宅龙的爪印,可以看到一连串的辉煌。现不完全摘录如下:
1978年,条宅青少年舞龙队参加宁波“龙舞大赛”夺魁,获“一品龙”称号。参加浙江省“华兴杯”龙舞赛,荣获特等奖。
1988年赴京参加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获银奖。
1995年赴京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舞龙比赛,获优秀奖。
1996年赴京参加第三届全国舞龙赛,获三等奖。
1997年参加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赛,获最佳奖。
1999年12月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获银奖。
2002年5月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舞龙舞狮比赛中获舞龙全能、舞龙规定套路、舞龙自选套路第四名。
2004年10月获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龙舞项目第三名。
2006年4月获第六届全国龙狮锦标赛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龙狮项目优秀表演奖……
一步步,龙爪迈得坚实有力。从奉化到宁波,从浙东到钱塘,从浙江到全国,每个时代都有领头人、龙头手,像今天的陈行国,就是条宅龙的龙头手和传承人。(李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