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壬辰龙首愈轩昂(组图)

2012年02月11日 石家庄日报  

 

Img334400648

Img334400649

开栏话

  本报《周末广场》版曾多期就民俗文化刊发专文,引起读者的关注。为进一步响应时代号召,保护传统文化符号,挖掘其当代价值,构建其传承体系,特开设“说节话俗”专栏,邀请河北师大刘绍本教授介绍重大传统节庆,揭示民俗文化的精彩内涵,敬请读者垂注。 编者

我的母亲如果活到现在,该有100挂零的岁数了。老人家不识字,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是二月初二。因为经常念叨,所以全家五个孩子都熟知那个老话,也是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长大些才明白前两句,是说节气、时令的;后两句则是表达祈使、愿望的。

在长久的农耕社会里,每年过完了农历的正月正,数算着,跨越欢娱热闹的正月十五元宵灯会,迎面便是二月二了。古人十分重视这类“重日”,就像“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一样,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而二月二这个传统节日,标识着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万物复苏,结束冬眠,蛰藏的生命开始活动,预示着全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了。实际上,到了这个日子口,发出的便是伸手劳作的动员令,敲响的便是下地耕种的开工钟。母亲说,这天出生的人,自然天生便是辛劳奔波的命。可对劳动者来说,不论哪月哪日出生,全年都少有闲着的呢。

与众多节日不同的是,“二月二”紧紧地和传说中的瑞兽龙联系在一起。那遥远的故事,表述得十分传神:“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别看龙与凤凰、麒麟等都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动物,但是它的本事极大,不同俗物,历来代表着一种权势和尊贵,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神话中的龙,在天,能腾云驾雾;下海,可逐浪兴波;栖于人间,则呼风唤雨,无比神通广大。仔细端详龙的样子,仰望那刚刚昂起的龙头,竟集合着众多灵物的珍贵部位: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和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剑眉象征英武,虎眼表示威严;狮鼻象征尊贵,马齿昭显勤劳和善良。再加上龙身上的几只爪子表现勇猛,鱼尾般的龙尾象征灵活……一条神龙活灵活现。难怪在不短的时间里龙竟成了皇权的代名词,皇帝佬儿抢占过去,自比为真龙天子。可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一直活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包括生老病死,几乎都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可以说,龙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这不,既然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爷都抬起头来了。从这天之后,雨水自然便会逐渐增多,那么世间就要“耕牛遍地走”了。所以“二月二”,又称“春龙节”、“青龙节”、“农头节”和“花朝节”。

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多是与龙联系着。居家过日子,这天清晨开始便要撒灰引龙入宅厨,室内和庭院都得熏虫避蝎,妇女忌针刺龙眼,忌刀剪划龙皮,老少爷们可去“剃龙头”。走到村里庄外,龙舞,即耍龙灯的热闹场面,从正月里能一直串过来。说起龙舞,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记载,可见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可看成后世耍龙灯的肇端吧。在北方各地,与南方江河密布地带舞龙戏作略有差异。在珠三角地区,有江门荷塘的纱龙、南澳的草龙、河源的凳板龙,还有揭阳的“烟花火龙”;而燕赵地面上常见的则是布龙,成为民间花会艺术中惹人眼目的上品。这舞龙人多则上百,常是七至九人,少则一人舞三条。在赵县范庄镇每年“二月二龙牌会”上,四里八乡赶来的舞龙队伍,有时竟能见到六条金龙并行在村路上,欢腾跳跃。已被评为石家庄市级文化遗产的新华区于底村龙灯,又与别村有所不同:别村龙灯戏的是“珠”,于底龙灯戏的却是“蛛”。视蜘蛛为邪恶的代表,是两条龙捉拿的对象,于是手举蜘蛛的人要一边舞动,一边还要让蛛身里放出代表秽气的烟雾来。其次,这个村的舞龙身长,一条龙要九个人耍,红色火龙和蓝色水龙两条,加上锣鼓班子,总共要四十余人合作完成。有个名叫“钻椅子”的舞龙动作,尤显神奇:龙头从龙尾下面钻起来,这时,举龙头的人便点燃一把米糠和松香的混合物,朝龙头前方空中一撒,扬出一片火花,最为出彩。到夜晚,龙身插上牛油做的蜡烛,因为这种蜡不流蜡液,不易起火,舞动起来烛光忽明忽暗,犹如雾中寄行,点上电灯泡也替代不了这样的效果。

至于“二月二”节庆的食俗,在北方地区多与面食有关。小的时候,在京城母亲常随各家各户有“蒸懒龙”给孩子们吃的习俗。这个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成薄饼长片,分布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一家人分食后,说是可以解除春懒。立春时“咬春”吃的春饼,那手掌大的有韧性的薄面皮,裹上家常菜,如醋烹绿豆芽、肉丝韭菜等,此时仍照吃不误。当然,伴着面食仍有喜欢吃爆米花的,取其“金豆开花”之意;吃猪头肉的,源自“三牲祀神”,后简化三牲之头而来。不过,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天的饮食总爱以龙为名,吃春饼称为“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火烧是“吃龙舌”,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无不寄托着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可别轻视慢待了逢年大节刚过即至的“二月二”,这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都相关的日子。尤其是与龙的形象联系起来,更使华夏子孙们怡情神往。依照天干地支纪年法,今年名为“壬辰”。以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相配,辰龙互对,今年又是“龙年”。龙年里,龙头抬起之日,该是更显昂奋,预示着全年更有所作为吧。

作者刘绍本: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38年12月生于北京东城,自幼受古都文化熏陶,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委会成员、省民俗文化协会顾问。早年曾组织学生至古村名镇进行乡野调查,编著出版多部学术著作。来源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