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体腾跃翻滚,在彩雾中时隐时现;扛阁灵气飞动,在龙体上下腾跃的间隙中穿行回旋。只见一位年长的艺人以“口哨”发出“龙鸣”;指挥者高擎龙珠,龙灯紧随龙珠舞动;扛阁者交叉变换队形,穿行回旋;“扛上”儿童跨鹤登荷,摆动双脚,甩动双臂,时而抚摸龙头,时而依偎龙身,时而欲骑龙体之上。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奔放的锣鼓节奏
,龙走四门,阁排八方,摇曳多姿,呈现出站龙、卧龙、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龙盘玉柱等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
在本届全运会上,记者如痴如醉地观赏到来自沂蒙山的民俗表演“龙灯扛阁”。表演者一下场,记者就跑上前想看个究竟,只见舞龙者与扛阁人个个头系绿色花布巾,额前打结,穿白色红边对襟上衣和深蓝色彩裤。扛上男孩头戴蓝色小生巾,穿蓝色大襟上衣、柿黄色彩裤、快靴,脖子上系一条浅黄色长绸巾;女孩戴红花,分别穿红、绿色镶边无领褂,红、绿色彩裤,穿彩鞋,腰扎红、绿绸带。一位参演的艺人告诉记者,这次参演的双龙名字叫“东海苍龙”,大而长,摆开足有50余米,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表演采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后者节奏快而热烈。追根问底,记者来到“龙灯扛阁”的发源地山东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对民俗颇有研究的机关干部相西桓介绍说,“龙灯扛阁”的民间表演习俗,已流传1700多载。起初人们在祭祀求雨时,扎起一条龙,将孩子举过头顶随龙狂舞,后来人们将民间常见的龙舞和扛阁两种形式融合在一起,由于极具观赏性,逐步作为喜庆节日期间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形式保留下来。它在国内舞龙表演中独树一帜,其特点是粗犷奔放、飘逸潇洒、气势宏大、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达到自娱与表演的统一。2000年10月,参加了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荣获“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两项大奖,在全国参演的18支龙队中脱颖而出,获综合奖项一等奖。2006年12月,被山东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