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人民网 2009年12月23日  

 

一、民俗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於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情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俗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俗的传承,另一种是共时性传播,即民俗的扩布。从我国目前民俗传播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历时性传播,还是共时性传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历时性传播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问题。从共时性的传播来看,国外的民俗文化对我们冲击也不小。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著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迁,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传播服务,使民俗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大众传媒与民俗传播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顷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著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正如乌丙安先生在他的《民俗学原理》中曾经提到的:”民俗信息的`传’的传统形式正在与现代大众传播的`传’的形式形成了全面碰撞和微妙的重整嫁接,必然引起民俗学的密切关注。”请
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对现代传媒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作过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於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庆
三、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由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类似於”龙牌会”这样的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应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
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於扩大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琼范庄”龙牌会”被学者称为中华民族龙崇拜的活化石,而正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得发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的民俗活动,可以传播到全中国。
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媒介的报道,可以介绍保护民俗传统的重要性,唤起公众的关注,同时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龙牌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全区域的民间活动。随著大众传媒的介入,如今的”龙牌会”,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参与此项活动的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
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於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尤其是”龙牌会”这种属於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於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
第二,大众传媒会由於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时,会根据政策导向和受众特点选择民俗报道的切入点。比如在对”龙牌会”的报道过程中,会避免民间信仰中的敏感问题,将”龙文化”作为报道的重点。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纸质媒体大都会用较大篇幅描写新奇刺激的”勾龙化白蛾”传说,而电视媒体则选择热闹喜庆的花会表演作为报道重点。对於不能亲身参与”龙牌会”的受众,只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了解这些已经丢失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