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龙节又称“龙抬头节”、“龙头节”、“青龙节”、“二月二”、“踏青节”等。是汉、满、蒙古、赫哲、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以汉族为主导)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
关于春龙节的起源,有这样一则传说:一千多年前,玉皇大帝对武则天这位女士穿龙袍坐龙椅看不惯,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白玉龙,即《西游记》中驮唐僧西天取经的那匹白龙马——大概是一路上遍尝了人间疾苦吧,不愿意看到天下百姓因颗粒无收而饿死,就违抗天命行了一场雨,结果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并竖碑一通,刻诗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受惠的百姓多么想搭救玉龙啊!可金豆是什么豆呢?一个老婆婆背一袋包谷去街上卖,不小心撒了,看到一地的包谷粒金黄金黄,人们心头忽然亮堂了:这不就是金豆吗?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奔走相告,约定二月初二这天,各家各户都炒“金豆”,并将炒开花了的“金豆”,供在当院。镇压玉龙的那座山原是太白金星的拂尘变的,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见遍地金豆开花,就将拂尘收起。于是,玉龙重返蓝天,吸卷天河,普施好雨。玉皇大帝得知后,尽管有些生气,将太白金批评了一番,终究无可奈何。从此,二月二炒包谷花的习俗便流行开来。有的还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从提及《西游记》及白龙马来看,这则传说产生的时间不会太早。其可取之处,是将春龙节与龙联系在一起,意在说明:过此节是为了纪念玉龙,而这条玉龙是不畏强权、造福百姓的善龙。
其实,春龙节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蛰者,动物冬眠也,是动物们对冬季寒冷且食物不足的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春二月,天气转暖,春雷渐渐,蛰居了一冬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及许多哺乳类动物都受到了惊动,要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活动活动筋骨了。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龙的容合对象中,不少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如蛇、鳄、蜥蜴、熊等。随着春天的来临,它们从昏睡状态苏醒过来,爬出洞穴,开始寻觅食物。我们说龙的容合过程具有模糊性,这个“模糊”,既表现在容合对象的多元,即取材的多样性,也表现在容合的结果和容合的对象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代。这便是人们既将容合起来的神物称龙,有时又将蛇、鳄、蜥蜴、猪、马、牛称龙的原因。古书上讲的“畜龙”、“豢龙”、“御龙”、“屠龙”、“食龙”等,其龙当然不会是成为神物的龙,而是龙的某种取材对象,如鳄、蛇、马、鱼等等。同理,人们说龙抬头,实际上是说蛇、鳄、蜥蜴等动物抬头;反过来,说这些动物抬头,也就意味着龙抬头。
龙的容合对象,不光有动物,还有天象。云、雷电、虹、星象等,都在龙的取材对象之列。所谓龙抬头,还含有地上的龙和天上的龙相感召、相会合的意思,或可言地上的龙已经昂首起身,就要飞升到天上去了,就要变成滚动的云团、叱咤的雷电、壮丽的彩虹、璀璨的星宿了。而云团、雷电、彩虹等都是和雨水密切相关的天象,这也就是说,龙一抬头,“贵如油”的春雨就要普降大地,润泽四方了,而春耕生产也由此要全面展开了。
有研究者认为,所谓“龙抬头”,抬的其实是“纵贯东方天宇的龙星”。古代的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星宿的轮回来把握季节的变化,以“观天测时”,指导农事。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之连线有如龙形,其中角宿两星(角宿一和角宿二)恰如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之夜,两只“龙角”会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故称“龙抬头”。
据此,可认为春龙节是农事活动启动的标志;而龙,也由此展示出其作为“农神”的一面。
春龙节起源于何时?人们一般要追溯至唐代的“中和节”。中和节是唐德宗于贞元五年(公元790年)颁布推行的,因由是“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故“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旧唐书·德宗本纪》)这个节日里,有些什么活动呢?“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糯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做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
那么,这个中和节与春龙节有关系吗?笔者认为是有的,只是不够直接而已。理由:第一,中和节有除旧、开新、励农之意,春龙节亦有此意。第二,中和节祭祀的是春神勾芒,而这个勾芒,与龙有关。勾芒,亦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言:“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五经正义·月令》曰:“是句芒者,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这“句屈而有芒角”,也接近于龙的形状。
确切记载春龙节的史籍是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这样看来,至晚在元代,过春龙节的民俗就已经形成了。
春龙节起源于何地呢?我们说过,春龙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而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生活在地球北半部温带气候(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我国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依据地球绕太阳运动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创造、确立的。据此,我们可以做出春龙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判断。至于南方长江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的春龙节习俗,当是民俗随着民众的脚步迁徙、流传、演化的结果。
春龙节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比较多,有:1.撒灰引龙、汲水引龙;2.击梁驱虫、燃烛照虫、熏虫;3.祭祀龙神;4.祭祀先祖;5.嫁女住春;6.吃龙面、龙饼、龙糕;吃炒豆、猪头肉等;7.剃头理发;8.童子饰龙;9.开笔破蒙;10.禁用针剪;11.试犁破土;12.举办庙会,等等。这些民俗活动因地域、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北方多吃面食、豆类及猪头肉,南方多吃粽子、糍粑等米食;北方多祭龙神,南方多祭土地神等。
关于春龙节诸多民俗的文化意蕴,可概括出四条:第一,把龙当作水利神、农业神、春之神;第二,把龙当作虫的克星、辟邪神、吉祥神;第三,把龙当做先祖的象征;第四,把人作为龙的化身。每条都可列举例证,如“把龙当做先祖的象征”——相传“二月二”这天也是轩辕黄帝在陕西省黄陵县沮水河畔降龙峡出生的日子,有“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遥远的东方一条龙,龙的祖根在黄陵”之说。于是就有了于此日祭祀黄帝的民俗活动。黄帝祭祀分公祭和民祭两种,清明节一般是公祭,春龙节和重阳节一般是民祭。无论公祭还是民祭,都多有打龙旗、击龙鼓、舞龙、巨龙腾空等表演。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