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文化解读:一脉相承的龙文化

2008年08月14日 辽沈晚报  

 

飞“龙”在天

第一幕

燃放焰火:犹如飞龙在天,鸟巢上空龙翔舞动,形成壮观场面。

第二幕

升起高大龙柱:场周边升起高大的龙柱,显示古代文明的雄伟壮阔。《礼乐》表演过程中,“龙”的形象和元素得到充分彰显。

第三幕

开幕式万人舞动,运动员入场,比赛中运动员竭尽全力为国争光,体现龙之拼搏精神。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现场观众随着倒计时牌齐声计数“5、4、3、2、1”,鸟巢的上空乍放出红黄的牡丹,从鸟巢一直到龙形水系数10个燃放点,在高空中形成一条巨龙,飞龙在天,在看台上激起无数惊叹声。“龙”形象毅然出现在人们脑海中。

龙作为华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中国崇龙习俗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更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我们崇尚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正是百折不挠的龙之精神的体现。

龙:华夏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产物,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密切相关。“龙的传人”来源于古代的图腾和传说。相传,黄帝统一中原以前是以“熊”为图腾的。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黄帝为了安抚归附的部落,使用了新图腾“龙”,根据专家考证,“龙”的图腾实际上是黄帝父族和母族图腾的形象结合。

围绕“龙”还有“感天而生”的传说,说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动上天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动“北斗”而生;尧是庆都感动“赤龙”而生。既然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龙”的传身,那么,中华民族的子孙自然是龙的传人了。

中华民族古圣先王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等,均有龙之态、龙之功、龙之誉,融合、团结、创新、奋进成为龙文化的显著特征。

龙的模样不断衍生,新石器时代的夏代,商周时期至战国发展出许多种龙,到秦汉时龙的样子才逐渐统一固定下来,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其模样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但无论怎样衍生,龙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幻化为人类抗击自然和困难的精神力量。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和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吉祥物。

用舞龙表示欢腾

32个“乐台”带着32名乐师,神奇地缓缓升起,越升越高,变成了高大巍峨的“龙柱”,擎天竖立,气势恢宏。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颇引人注目的一幕。

对中华龙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人们并不感到意外。这是因为,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也渗透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龙也是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中国龙”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曲《龙的传人》风靡全国,随后李小龙以中国龙的身份扬名海外,他们喜欢以“龙”为中国的形象代表,吃、穿、住、行,都有龙的形象为标志。

现在,对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华夏儿女来说,“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强有力的“黏合剂”,现在的“龙”,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2006年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张丹在表演中受伤,但依然和同伴坚持完成比赛,最终拼得银牌。央视解说员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哽咽了,在《龙的传人》的音乐声中,全世界的华人都感到了来自奥林匹克的震撼!

奥运会融入龙文化

2008北京奥运年,龙元素越来越多地成为设计师们的新宠,“龙”的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的视野里。

坐在飞机上从天空俯瞰,为奥运会新建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就是一条卧龙的形状。设计师、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曾经表示,这座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就是一个以东方巨龙为创意的建筑格局。”

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水系设计也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龙形水系。一直以来,媒体关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的描述是:“一条龙形水系跃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龙头昂首于世界上最大的奥林匹克公园主湖景区,龙尾盘着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龙”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特派北京记者 王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