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女娲文化链的建立,势在必行

—— 在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庞任隆  2008年11月27日

 

陕 西 省 文 史研 究 馆 研 究 员
骊山中华女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庞任隆

各位代表,各位专家、学者:
按组委会的要求,我已提交了《中华人祖女娲文化在国学研究中的意义——以陕西骊山女娲文化为例》的论文。昨天,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潘教授通报了“涉县女娲祭祀”、“骊山女娲风俗”,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今天大会安排我代表陕西方面发言。我着重讲四点:
一、提炼一个核心——女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这次论坛的主题。实际在2005年10我们就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为女娲文化代言人,把女娲的四大功德即“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置婚姻”、“制笙簧”,提炼为“拼搏、创造、合和、乐生”八个字,并在中国骊山“寻根华夏,纪念女娲”大型系列文化活动中宣布,使女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广大市民和群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明确一个年代——女娲生活的年代,应在7000多年以前。骊山之阳的华胥氏陵,被考古界认定为女娲、伏羲母亲华胥氏的陵墓,其华胥生活年代在8000年前后。昨天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桑敬民发言中说到,女娲活动在7800年左右是可信的,那是第一代女娲。史载“伏羲没,女娲代立为皇,其胞氏族部落延续了二三千年,代代袭号”;北师大教授、博士杨利慧认为女娲文化起源于渭河流域,然后向黄河、长江流域,向北方、南方传播是有根据的。
三、阐明一个观点——女娲文化的故乡,骊山当之无愧。位于骊山顶峰“九龙头”上的人祖庙(亦称“三皇祠”、“始皇庙”、“人宗庙”),始于战国,据今2200多年,秦始皇曾在此祭拜过女娲、伏羲。1972年2月在骊山脚下西侧发现的600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出土的“蛙纹彩陶盆”,是女娲氏族图腾的见证;1974年3月又在骊山脚下的东侧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秦兵马俑(有的还附着彩绘),是秦人传承女娲“抟土造人”遗风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再现。
四、发表一个建议——女娲全国文化链的建立,势在必行。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无论是甘肃、陕西、河南,还是山西、河北、山东等,对女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各有特点,各有优势。涉县的保护做的好,涉县的领导远见卓识;我们各地,应积极响应。明年的论坛,力争放在华夏源脉临潼举行。欢迎各位专家,继续关注骊山,为下一步女娲文化跨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顾问
通讯:710002 西安市含光门内广场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电话:02987622848 13319182256
邮箱:pangrenlong@163.com

200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