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灵物。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以鳄、龟、蛇、鱼为主体,又与其它各种鸟兽复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对其进行完善,说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凤雌凰,本身有阴有阳,但当与龙并称为“龙凤”时,凤凰通常被简称作“凤”,具有阴柔的特质。凤是以鸡的喙和冠、燕的颌、鹳的颡、鸳鸯的腮、鹏的翅、孔雀的尾巴等复合而成。
龙凤从起源时起,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而这种包容精神,又与奋进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龙腾云潜渊,善于变化,威武勇猛,呈现出奋发向上的阳刚之美。《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中有“飞龙在天”之句,《象传》解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振甫译为:“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所以自强不息”;曹操说:“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飞龙在天”,喻大人有所作为。古人把“龙”比作君子、大人,寓意其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高尚品德;凤舞苍穹,也给人以乐观进取的精神鼓舞。
在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龙凤文化包容与奋进精神的是古代长安(今西安市)所承载的汉唐文化。
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创造了辉煌的汉文化,思想上对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兼容并包。张骞凿空西域,使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许多外来的事物进入中国,最终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同时,汉王朝的人们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他们奋发有为,使汉文化充满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气息,汉代士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从不言败。如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但仍然没有放弃《史记》的撰写,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龙凤文化奋进精神的体现。
唐代文明高度发达,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代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绽放出璀璨的奇彩。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形成了开放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代国势强大,唐太宗被东亚各族尊崇为“天可汗”。由于国力的强大,唐人有着恢宏的胸怀、雄阔的气度、远大的抱负与进取的精神,形成了青春洋溢乐观雄健的“盛唐气象”。唐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心态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唐代文明。
龙凤文化的包容与奋进的精神,与现阶段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合若符契。在和谐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组成了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包容和谐,幸福相处。诚如龙凤文化研究学者庞进先生所说,“‘和’有‘协调’、‘舒适’、‘和平’、‘和解’等意,‘谐’有‘配合适当’、‘妥帖’、‘匀称’等意,合在一起,‘和谐’的意思就可以概括为‘协调舒畅,配合适当’八个字。在中国,龙凤的形象同‘协调舒畅,配合适当’八个字是吻合的。由众多的动物、天象,容合成一个和谐生动、神奇万方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进而同众多的动物、天象,及人事相和谐,这便是龙凤。”同时,“龙凤是‘容合’的产物,体现着‘容合’的精神。而‘容合’与‘和谐’有内在的一致性———由兼容、包容、宽容,综合、整合、化合,达到‘协调舒畅,配合适当’。”和谐社会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其核心则是人。只要我们这些龙凤传人能发扬龙凤的包容与奋进的精神,昂扬奋进自强不息、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就完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使中华文化再度焕发出奇光异彩。[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