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十一:“谐天”作为龙的精神意味着什么?

庞进  2016年4月19日

 

题记:对人与天,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三点认识:1,天是人之母,人源于天,是天生的;2,人是天的一部分,整体上看,人的活动遵循着、体现着天的规律;3,人具有智慧能动性,可以利用天,甚至局部地改造天,但整体上看,天永远大于人、胜于人,人不可能大于天、胜于天。这三点,决定了人必须与天相和谐。
在宇宙万物中,人类的生存期限是一个“天数”。与天谐,人类就可能活够“天数”,若不与天谐,就有可能活不到“天数”而提前夭折。

天,即大自然。谐天,即与天和谐、与大自然相和谐。
这是龙的又一个重要精神,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展进步的又一把标尺,也就是说,一个发展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谐天,即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对人与天,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三点认识:1,天是人之母,人源于天,是天生的;2,人是天的一部分,整体上看,人的活动遵循着、体现着天的规律;3,人具有智慧能动性,可以利用天,甚至局部地改造天,但整体上看,天永远大于人、胜于人,人不可能大于天、胜于天。这三点,决定了人必须与天相和谐。
在宇宙万物中,人类的生存期限是一个“天数”。与天谐,人类就可能活够“天数”,若不与天谐,就有可能活不到“天数”而提前夭折。
如今人类的许多做法,都趋向于使人类自己提前夭折。
安徽巢湖位列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媒体报道,多年来,由于湖水富营养化持续严重,每年6、7月份都要爆发不同程度的蓝藻污染。不光巢湖,江苏无锡太湖,湖北武汉玄武湖,云南昆明滇池,等等水域,都能看到、闻到这些散发着浓郁腥臭味的滚滚绿浪。
有这样一个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白龙向往人间,乔装成白衣秀士来到巢州,喝醉酒后以大鱼的形状倒卧街头。巢州人发现后报告州官,州官以为天降美味,下令分而食之。唯有焦姥、焦姑母女将分得的那份鱼肉放入水中,小白龙籍此才得以恢复龙身。为了惩罚人们的贪婪,小白龙发起大水,陷巢州府于惊涛骇浪之中。事前,小白龙曾给焦姥、焦姑母女,让她们逃走;后又对发水之事心生悔意,遂将焦姥化为姥山岛,将焦姑化为姑山岛,将她俩跑掉的两只鞋子化为两座小小的鞋山岛……
小白龙怒陷巢州府是因为人们的贪婪,蓝藻逞凶肆虐,也是因为人们的贪婪。
工业污染,滥排乱放,导致湖水氮、磷含量严重超标,为蓝藻的生长和爆发提供了条件。这当然是科学的说法。
如果以水为龙,那么,就可以说:是人们的贪婪,破坏了龙的家园,滚滚蓝藻,正是龙吸食了大量毒素后,所喷吐的唾涎!
位于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长江之肾”的美称。1992年,洞庭湖被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诗句,将八百里洞庭的波澜壮阔展现在人们面前。
洞庭湖也是龙文化的演绎地。相传唐代凤仪年间,书生柳毅赴长安赶考落第,归家时路过泾阳,遇牧羊女自言是洞庭龙君的三女儿,受姑舅和丈夫泾河小龙的虐待,托柳毅传书给父亲以营救自己。柳毅带信至君山,由一口井下湖传书。洞庭龙君有弟钱塘君,性刚暴,遂发兵杀泾河小龙,救龙女归,欲以许配柳毅,柳毅婉言谢绝。后来柳毅迁居南京,娶范阳卢氏女,入洞房时,方知此女即龙女化身,于是感叹不已。后夫妻同归于洞庭湖,与美景相伴,朝夕晏然。
这个故事很有人情味,遂被戏剧家们看中,改编成各种戏曲剧本,从宋、元、明、清一直演到近当代。
然而,柳毅、龙女夫妇以及龙女的父亲洞庭龙君如果活到今天,怕要面临失去家园的危险。近年以来,泥沙淤积、严重干旱、过度捕捞、大量的工业废水的违规排放,加上为了给造纸企业提供原料而疯狂种植杨树林,已经使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鸟类在这里都难以生存了,龙王、龙女、龙婿们又怎么能活得下去!
飞鸟、鱼、龙呆不下去地方,老鼠却成了灾。据媒体报道,洞庭湖区曾爆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鼠灾,约20亿只田鼠威胁着22个县市区的防洪大堤和800万亩稻田,仅大通湖区就捕杀老鼠九十吨。
哪来的这么多老鼠呢?因为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湖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学建教授指出:“长沙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湖滩裸露时间加长,给田鼠繁殖提供了时间。而田鼠的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也是原因之一,特别是湖南人开始热衷吃蛇后,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几乎被吃光,失去天敌的田鼠大量繁殖,终成祸患。”
蛇是龙的主要的模特儿、容合对象,素有“小龙”之称,“小龙”是老鼠们的天敌,如今,老鼠的天敌都成了饕餮之徒的口中味、肚中物,老鼠们又怎么能不欢欣鼓舞、迅速繁殖以至于成灾成祸呢?
据《论生态文明》一书提供的资料,中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为总数的15%至20%,中国已有近200个特有物种消失,有些已经濒临灭绝。如,几年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就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如,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相当部分是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些土地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如,各类源头废气年排放总量为63.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年要呼吸4.7立方米的废气!而遍及半个中国的雾霾就是以严重大气污染为表现形态的生态灾难……另有调查数据显示:长江、黄河、淮河等中国的七大江河有近70%的监测断面,因污染物的排放而显示水质在不可饮用的级别以下;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如果要找一条没有污染的河流,已经相当困难。而在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中国就占了七个。中国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每年至少有30万中国人直接死于环境灾难。单只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有关,尤其是肺癌,已经成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
西方哲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中国古代的哲人荀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另一位哲人孟子讲得更透彻:“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囊括了与古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众多动物和天象。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龙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谐天”是一种天人观、生态论。
这种天人观、生态论认为:天是人之母,人是天之子,天永远大于人,人永远小于天;人只能谐天,不可能胜天;人若做逆天、悖天、害天之事,必遭天谴。
战国时期出现了龙树纹。将龙与树放在一个画面,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对龙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就有了比较到位的认识。
先哲老子曾有“犹龙”之比。一般认为,将老子比龙,是说老子具有龙的神采、龙的气概。其实,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老子思想的精髓,和龙的基本精神之一具有一致性,这便是“谐天”。
《道德经》五千言,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可以言说,但不是平常讲的道路的“道”或道理的“道”,而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即宇宙万象的根本。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那么,这个“道”又从何而来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说到底,“道”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规律。在人、地、天、道“四大”中,人的构成性地位最低;这就决定了人与大自然只能是顺应、效法的关系,而不是违背、对立的关系。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十六章)自然界的生态是循环往复的,人按生态规律生活,便是“知常”。老子认为,“知常”就是明白人,而“不知常,凶”。这个凶,就是我们讲的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于是老子警告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人放任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当然是“失道”的行为,“失道”,自然要承受“失道”带来的后果,即领受大自然的惩罚。
老子的思想,被称为古老中国的“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也体现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执政实践中。
夏代法规有“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逸周书·大聚》)
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的春季,当草木繁茂生长之时,周朝政府都要采取“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竭川泽,无漉陂地,无焚山林”等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秦代的《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罟和陷阱。”
汉宣帝时颁布有保护鸟类的法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弹射飞鸟。” 。(《汉书·宣帝纪》)
一方面是防止滥捕、滥伐、滥杀,一方面是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在这方面,中国也有很好的传统,如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中,就对植树有具体的规定;明初朱元璋也曾令屯边军士每人植桑百株;近代创建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先生更是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他逝世的3月12日,后来被定为植树节。
2007年3月23日,笔者在《光明日报》发表整版文章,文中一个观点,就是提议创建环保龙。所谓环保龙,就是与天和谐、倡导绿色生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龙。在环境污染以至于持续恶化的今天,对环保龙以深刻的认知、充分的关注和努力地践行,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华民族理应成为环保理念深刻、环保制度健全、环保行为普及的与大自然相和谐的龙族。
生态危机,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破坏首先肇始于西方,后来随着工业文明的普及,才扩展到世界各地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是全球生态危机的六种表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这个组织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持续关注“地球生命力”状况。在《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中,该组织现全世界发出警告:地球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而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不断增长且不可持续。全球物种的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已下降52%,人类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目前对自然的需求。这意味着,人类正在逐渐耗尽自然资源,这将使子孙后代的需求更加难以维持。
我们还可以随处可见的塑料袋为例。
塑料袋发源于美国。1957年,这种透明的小袋子在市面出现,很快,便以其柔软、轻巧、坚韧、防水、耐用等优点风靡全球。
如今,塑料袋的年产量要万亿来计算,而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是塑料袋的主要“消费”地,其使用量占去了全世界的八成。
塑料袋给人们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塑料袋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石油或天然气——一辆汽车跑一公里所用的燃料,仅够用来制造8.7个超市购物用的塑料袋,生产塑料袋的过程要排放危害环境的温室气体,而成品塑料袋的寿命长达千岁——一个人今天使用的塑料袋,可以“存活”到他的十八代子孙出世时。
塑料袋产得越多,用得越多,弃得也越多。有环保人士在南非的开普顿做过调查,平均每公里公路上,就有3000个以上的塑料袋随风飘散或挂在树梢。按2002年的一个统计,全球海域每平方公里平均约有46000件塑料袋垃圾。如果某人在加拿大东岸向海中扔一个塑料袋,这个塑料袋就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在苏格兰的沙滩上登陆。
因塑料袋间接引发的生态灾难时有报道。印度孟买2005年发生全城水浸,导致1000多人死于非命。经调查后发现,塑料袋淤塞排污渠道是造成灾难的元凶之一。
随风飘散的塑料袋,也是野生动物的克星。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亿只海鸟及哺乳动物,因吞下了消化不了的塑料袋而死亡。单是加拿大的纽芬兰省,每年就有10万只生活在海中的哺乳动物被塑料袋咽死。印度是敬牛的国家,但平均每天有100头牛,因吃草时吞下塑料袋而丧命。
还有温室效应,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有一首儿歌叫《种太阳》,歌词是这样的:“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想想看,如果真的如此,这个世界将会多么恐怖!
“人为自然立法”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名观点。这样的观点高扬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和支配性,对人类认识“自我”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它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天人对立”,即认为人是天的主宰,天是人的工具,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点即由此而来——这便是西方近代以来出现严重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了。当然,西方思想家中也有主张天人和谐者,但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推广、弘扬中华龙所蕴涵和体现的谐天的精神理念,对纠正天人对立派的理论偏差,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这样的倡导、推广和弘扬,相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因为保护唯一的地球家园,创建新型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何况由一些有识之士发起的“绿色运动”,已在世界各地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多年。

2016年4月19日龙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