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中国人对于龙图腾更是非常重视,从古至今,无论是平面展现还是立体雕刻的邮票、钱币、书画、瓷器、玉器上,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
方寸天地活龙活现
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壬辰年》生肖龙年邮票。设计者陈绍华在其博客上表示,壬辰年生肖龙票的设计,在基本构型上参考了明清蟠龙的造型。这也与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的形式有某种程度的呼应。蟠龙造型是古代龙图形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正宗造型”,甚至连盘绕角度,鳞爪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选取蟠龙造型,正是希望凸显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这一历史事件所带给人民的精神气度。
其实,我国邮票的发行与龙有着深厚的渊源,1878年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诞生。其实,当初曾经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最终还是以”龙”作为了邮票的图案。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
历代钱币有龙则灵
除了邮票之外,钱币上的龙也是讲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银币上的龙约有近千种版别,可分为八个大类别:飞龙、水龙、方龙、座龙、团龙、蟠龙、蛟龙和双龙等。龙图千姿百态,但也有规律可寻,如龙的尾巴基本上朝向左边,凡朝向右边的龙即是反龙,十分罕见(不包括新疆所铸的龙洋),龙的鳞大都呈鱼鳞状排列,较为平坦,凡与此相异的龙鳞,如点状的珍珠鳞就较为少见。
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开始仿香港辅币制造铜元。铜元在清末时期,可说是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朵的紊乱时期。铜元正面中央铸有简称的阴文省名或少数阳文省名,以示区别。背面仍统一为蟠龙纹图案,通称”大清龙”, 其中有火龙、水龙、立龙、坐龙等等之分。
在中国的纸钞发行史上,第一套采用雕刻版技术的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票样,就因为票面上方为巨龙腾空,被称为”大清龙钞”。
龙飞凤舞看点不少
在2011年12月举行的上海宝龙秋拍中,北宋松所的《神龙图》最终以3200万元成交。此幅神龙图为绢本中堂,神龙腾云戏珠,此图呈典型的中轴心特点云成S形,龙成另一S形而交叉,龙头居中是为北宋典型的中轴心构图,龙爪北宋为三爪,南宋为四爪(陈容代表作即为四爪)。线条浑厚,转折有明显的立体变化,而南宋陈容的线则相对秀于北宋画。
相比绘画中的”龙”,瓷器中的龙纹更是大有讲究。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特别是结合传统文化上的解释,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乾隆皇帝晚年,曾不止一次训诫他的继承者嘉庆皇帝,要牢记祖宗教诲,勤勉恪守祖业,以”苍龙教子”为图案的官窑御制青花瓷瓶,所绘苍龙教子图之中幼龙则是皇十五子永琰的化身,其右爪紧握宝珠,昭示其将来嗣承大统之位,苍龙殷切的眼神也折射出乾隆皇帝对永琰的关切和大清江山的思虑。
龙纹雕刻雄劲有力
与在平面展现的龙相比,通过雕刻方式展示的龙,无疑更加雄劲有力。明清时期的玉器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其中的龙纹雕刻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时代特点非常明显。明代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 清代龙纹有仿古代风格的龙,也有本时代风格的龙。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龙头比明代短,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到处乱飞,用”怒发冲冠”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