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精神

2012-01-25 新华网山西频道 张颖 陈昌奇  

 

历史传承

西安城墙灯会中华龙文化展自开展以来,慕名前来的观众络绎不绝。记者看到,通过“龙文化精髓”“中华龙源流”“龙的民俗”“三秦龙腾”等主题展览,既能欣赏到距今久远的“萌龙”“原龙”,也能观赏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祥龙”“新龙”及“龙书”“龙画”。

既能领略到华夏各民族、各地域的“龙貌”“龙俗”,也能看到龙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传衍,浏览形形色色的“龙象”“龙态”。

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龙文化研究专家庞进告诉记者,这个展览是他20多年专心研究龙文化的结晶。“距今8000多年的前红山文化中,就有拿石头块堆砌而成的长近20米的龙形。那时候,龙就是一种崇拜,一种图腾。”

庞进说,人们最早是把各种强有力的动物集中起来,合成了龙的形象,鹿的角,鱼的鳞,蛇的形,鹰的爪,这些特征说明,龙不仅可以飞腾上天,也可以下潜入海,它是一个法力无边、力量无限的形象。

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人们幻化出各种形式,出现在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中,像坐龙、行龙、云龙、双龙戏珠等。

“我们的祖先在艰辛的环境里,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各部落的不断纷争,以及自身生老病死的诸多苦痛,幻想有朝一日超脱尘世,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可以天上飞、地上走、水中游……龙的形象寄托着纭纭众生的祈盼,是普通百姓对自然观察的结果。”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说。

龙还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集中了自然与动物界的力量,令古人敬畏。

庞进说,经过至少8千年甚至万年以上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庞进认为,中国人对龙的感情源远流长,因为龙和我们的祖先关系密切,成为我们人文先祖的象征,所以作为祖先的子孙后代,也就成为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文化符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认为,龙的形象表现了多民族的融合。“各民族有自己的图腾,只有龙把所有的图腾融为一身展示出来,龙的符号是中华大家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充分体现。”

民俗学家认为,“龙”作为一个多种文化的符号,首先富含了文化的多样性,从远古至今,每到龙年,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都会开展各种有关“龙”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如今不论南方还是北方,不少地方会举办“赛龙舟”活动。

曹保明强调:“龙的主题覆盖华夏各民族的心理,而且是一种文化心理,是一种民族历程的心理。”

龙文化已深深地烙在民间传统风俗中。在东北风俗中,从正月十五闹元宵,龙灯漫舞长街,到正月二十五龙凤日,家家户户引龙入仓,再到二月二龙抬头,都有龙的身影。

据施立学介绍,二月二龙抬头,有洒龙道与宰龙尾的习俗,这是关东一种古老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天,人们凌晨起床,日出之前,男人用小簸箕装满草木灰,从水缸底下一直洒到井台,谓之“龙道”。洒完龙道,恰值旭日东升,再打桶水,不回头不说话,倒在水缸里,谓之“引龙入室”。

东北还有许多关于龙的风俗:妇女忌针凿恐剌龙目;忌铡草喂牲口,怕铡草伤了龙头;龙抬头还有大吉大利之意,民间多于此日为小男孩剃头,俗称“剃龙头”等。

精神寄托

“龙年首先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总结,总结华夏古代平民百姓关于自然的发现,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对于人们实现理想的历程记载。其次龙年还是一种和谐、吉祥的象征,龙年是一种祈盼,是一种寄托。”曹保明说,“一句‘龙腾盛世’表达了华夏各族人民借助龙的威力祈盼风调雨顺,这是一种美好的祈盼。”

“龙的形象与中国人所秉持的自强不息、昂扬进取有相通之处。”庞进认为,“龙还是一种精神符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比如龙马精神代表向上、奋腾、强健、阳光。如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日益繁荣,中国在国际上享有颇高地位和信誉,体现的就是一种龙马精神。”

专家希望,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对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全面了解,能够吸纳、秉赋龙的“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精神,热爱中国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