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龙

央视国际 2007年03月11日  

 

[内容速览]有时它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有时它又是凶神恶煞的化身。一个集合了百兽之长的形象,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这个虚构形象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们所知的秘密?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日前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在国内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是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龙;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知道龙是什么。国人尚且如此,外国人对龙的好奇就更可想而知了。于是,无论是出国人员还是人们在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的时候,都会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什么是龙?龙究竟有没有?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是怎么来的?
说来话长,这就需对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追根溯源了。

不断演进、日渐丰满——龙的形象

关于如今龙形象的由来,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认为:龙是黄帝成为中原部族的首领后,将各部族原有的图腾动物取其精华、集于一身——角似鹿、嘴似猪、眼似虎、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大蛤蜊)、鳞似鲤、爪似鹰、尾似鱼、须呈如意形……的一种寓意吉祥、象征美好、代表力量的神兽。但考古发现,虽然龙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实际年代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5000年前)还要早,可历史各个时期的龙与如今已定格在人们脑海中龙的形象的差别是很大的: 在距今8000年~4500年的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龙实际上就是以某一种或两种实际存在的动物如蛇、鳄、蜥蜴等为蓝本,将其意象写意出来的图腾;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时期,是龙的形象上升发展的创意期。这一时期的龙的“部件”已经基本齐全了,包括鳞片、眼睛、犄角等;从秦汉时期到明前这一阶段龙形象的发展,所注重的是细节的完善、姿态的变化和精气神,所综合的动物特点也多了起来;明清时代是龙的形象集大成发展的阶段,包括对龙的“部件”、龙的“姿势”、龙的“行为规范”都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定式,也就是人们如今所看到的最多的龙的模样。
可见,龙的形象自出现至今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是经过不断演进日渐丰满起来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对龙如此情有独钟,在一个虚构的形象上这样煞费苦心呢?

深入生活、传承千载——龙的文化

从8000多年间龙的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龙,这个集百兽之长但结合得非常巧妙、给人浑然一体印象的杂合体的认识和情感,如同龙的形象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最早的图腾崇拜开始,到战国时期开始被神化;从秦汉时开始被赋予象征意义,到明清时成为一种文化内涵的标志,一种合力的象征。而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重大意义在于它全面体现了我们祖先民本思想发展的过程,发展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

据说在明弘治年间,一日朝上孝宗皇帝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大臣李东阳:“龙有没有孩子,如果有孩子的话,都是哪些啊?”说不知道不行,回答不上皇帝的问题皇帝要你何用?说没有也不行,因为皇帝自称真龙天子,等于诅咒皇家无后,犯大忌。情急之下,李东阳七拼八凑地答道:“龙有九子,分别是、嘲风、睚眦、、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仅如此,李东阳还一本正经地列举出了它们各自的爱好:龙子蒲牢喜欢听钟声,就做了钟上的纽鼻(挂纽);睚眦好杀生,就做了刀剑上的吞口;嘲风喜欢登高望远,于是它就坐在了殿阁之上;螭吻属水性,就做了殿脊的兽头,避火消灾;喜欢音乐的囚牛,大多在乐器上能见到它的形象;狻猊喜欢盘绕在香炉上;喜欢驮碑;椒图总是闭着嘴,因此用来衔门环……就这样,总算糊弄过去了。虽然这是急智之下编造的,但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的龙文化。

在流传至今众多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舞龙、一个是赛龙舟,从这两项民间集体竞技活动中,人们就能体会到龙文化的精髓。与西方集体竞技体育项目不同的是,虽同是集体项目,但给个人能力的展示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如,足球前锋的临门一脚、排球主攻的一锤定音等,球星的作用至关紧要。但舞龙和赛龙舟不行,个人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个人的力量要融合在集体的力量中才能发挥出来,个人的价值要在集体的价值中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如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团队精神。从这两个运动项目的渊源来看:赛龙舟往往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历史名人伍子胥、孝女曹娥、白族的节烈女子白夫人等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忠孝的传统道德观念;舞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之一,它虽源于祈雨,但经代代相传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喜庆活动。不久前,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时候,虽不是刻意安排,但海峡两岸都用舞龙送行和接待,表达了两岸中国人同样的喜悦心情,因为龙是团结合力的象征。

然而,在我国一些流传至今的古老神话中,龙却被描写成从来不干好事,制造灾难、荼毒黎民的祸害,成为凶狠、残暴的象征。那么,同样的龙,为什么被人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呢?

这同样可以从龙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先秦时代,人们对龙的认识是比较朴素的,但大约自汉起,随着封建帝国皇权的建立、巩固,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龙成了皇家的专利。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大多数皇帝“荼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以奉一人之淫乐”。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平头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既然皇帝自比为龙,也就只能借龙比“龙”、借龙讽“龙”了。

勇于扬弃、光耀千秋——龙的精神

虽然龙与西方常用作徽标的狮子、老鹰等相比,有着明显的自身优势:龙是博取众长聚合的,而无论狮子还是老鹰都是单一的;龙所代表的是民族的意念,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意象创造思维等,是系统的,而狮子、老鹰所代表的则是一种单一的象征。但是,认识单一的东西比较容易,认识综合的东西(龙文化的深刻本质)比较难。尤其当龙为皇家垄断,隔断了龙文化和民众的联系后,中华民族的危机便出现了:

清代,尽管龙被印上了国旗,成为皇权和国家的象征,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殊荣,但那支龙旗招展的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大舰队却被入侵的日本舰队彻底倾覆了。这一惨痛的教训不仅使东方巨龙跌得元气殆尽,同时也跌去了龙的自信、龙的尊严。以至于半个世纪后的“二战”中,当以何为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命名时,虽有人提到用龙,但却被于右任、劭力子等国民党元老否决,理由是龙没有力量,震慑不了小鬼子。于是,成就了“飞虎队”的大名。

然而瑕不掩瑜,东方巨龙如今再度腾飞,为世界所瞩目,就连一向自我感觉良好、习惯对别人颐指气使的西方人也开始关注有着悠久传承的东方龙文化了,渴望从中汲取西方所不具有的营养,并坚信能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多物合一、多元归一、拼合并包,追求至善完美;大团结、大统一,向心力,凝聚力,永远自强不息。而现在的中华民族,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深刻体会龙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不断发扬光大这一优秀传统,才能傲立于世界,才无愧于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