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龙的关系在史籍中主要有如下载述:”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潜夫论·五德志》)”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帝王世纪》)这些说法,将炎帝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一起,即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或”准龙种”。
另外,民间传说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其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才现出九条小龙的。又说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湖南酃县的龙如愿以偿,并在炎陵山下洣水河边留下了龙脑石、龙爪石等遗迹。
黄帝与龙的关系史籍中载述要多一些:”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淮南子·冥览训》;”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史记·孝武本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论衡·纪妖》);黄帝”驾八翼之龙”(《孙绰子》);黄帝”作龙衮之服”(《轩辕黄帝传》);”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今本竹书纪年》)等。
如果说在以上载述中,龙还是以为黄帝服务的身份出现的话,更进一步的说法便是黄帝变成了龙。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
对上述说法,学界的解释和阐发多种多样。我觉得,起码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信息:炎黄二帝与龙是关系密切的,在他们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龙已经成为崇拜、运用、比附、象征的对象。
考古发现为这样的判断提供着证据:炎黄二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而考古发现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龙已有多件,如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达八千年的石块堆塑龙、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纹龙、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龙、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千年的黄土夯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摆塑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盘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龙,等等。
显然,龙崇拜先于炎黄二帝而出现,在炎黄二帝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原始先民的龙崇拜已经很久,而且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普遍性–从上述考古发现,分布在前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各个文化圈内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就为炎黄二帝将龙选定为崇拜、运用、比附、象征的对象提供了可能。
那么,炎黄二帝为什么要选龙作崇拜、运用、比附、象征的对象呢?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作为原始先民对鱼、鳄、蛇、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经过多元集合而产生的神物,龙的身上已具备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集这些神性于一身,龙的神力就是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炎黄族也崇拜其他动物,如牛、羊、熊、蛇、龟等,但这些现实的单一的动物都比不过神物龙。龙是一种集合,不但集合了种种现实动物,还集合了种种自然天象。强大的炎黄部落当然要选择强大的崇拜对象,所以,龙成为炎黄族的象征,进而成为全民族的图徽标志,可谓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二是龙在集合过程中所体现、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炎黄二帝所干的事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龙的精神可以用多元兼容、开拓创新、造福人类、与天和谐来概括。这四种精神也都体现在炎黄二帝的身上。比如,龙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粗简到精美,是不断地开拓创新的结果,炎帝的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制陶造车、分土建国等等,也是在开拓和创新;龙是水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从而造福人类是龙的天职,而炎黄二帝的一生也都是造福人类的一生;龙是多元兼容的神物,黄帝的统一事业也是多元兼容的事业。龙是先民们畏天敬天与天和谐的产物,炎帝尝百草、黄帝辨阴阳等等,无疑也都是在追求与天也就是与大自然的和谐。
因此,可以说,龙的精神,也就是炎黄的精神;炎黄的精神,也就是龙的精神。显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2年7月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