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进《天地苍茫一根骨》再入两选本

龙凤  2009年8月5日

 

本站讯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庞进的散文名篇《天地苍茫一根骨》在数月前被《状元老师评散文》(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一书选中后,最近又被《语言天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选中。《语言天使》称其出版宗旨是“意欲让读者在与大师的交流中,成就自己优雅的情怀,恢弘的气度,高洁的品质。”“意欲让人格的大树上缀上自信、乐观、自由、执着、大度、真诚、坦荡、理智。”“意欲让读者在含英咀华间熏陶渐染,锤炼语言的精美,欣赏的品味,结构的绵密。”《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则以“张扬人间之真爱、人性之善良、生命之美丽,使读者在阅读的震撼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与被爱、学会豁达与宽容”为意图。

《天地苍茫一根骨》发表于1999年,至今已被十多种选集收入;2005年成为北京海淀区高考模拟试题,至今该试题已被二十多个省市区数百家教育单位使用。《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6年6期发表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天地苍茫一根骨〉赏析》一文,作者程鸣指出:“当代著名龙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庞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透辟的认识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文化散文《天地苍茫一根骨》中,他用那枝朴素秀丽的笔,苍凉疏放地构画出司马迁这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旷代雄才的苦倔的形象,含血带泪地倾诉了几千年来文化人的追念和求索。”如今“天地苍茫一根骨”已成一句广被引用的名言,《〈士兵突击〉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就引用了此语;而在Google的搜索框里,打上“天地苍茫一根骨”一语,会有50000多条信息。有网民还在互联网上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上联征求下联,得到的下联有“乾坤惨淡数枝花”、“山川惨淡千条心”、“水火无情两行泪”、“正气浩然万古存”等。(龙凤)

挥笔写苍凉,豪情祭英魂

——庞进《天地苍茫一根骨》赏析

一程

这是一篇司马迁的评传,作者深刻的思考、凝重的语言以及伟人的傲岸人格都赋予了文章震撼人心的厚重感。苍凉书于笔端,豪气回荡心间,司马迁这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旷代雄才在作者笔下再一次引后人无限敬仰,无限追念。

文章由司马迁祠墓中的塑像着笔,在司马迁的外貌描写中着力突出他的眼神和胡须,“双目炯炯”的眼神和“大须飘拂”的长髯表现着他不屈的风骨,也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对于“头向北方偏着”的两种解释中,“遥望北方苏武庙”的说法无疑是对司马迁人格的最好的印证,因为这位和司马迁肝胆相照的僚友,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是备受后人景仰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精神的又一座高峰。但是作者却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着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一方面为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做好了铺垫。

文章对司马迁生前经历的评述作不同于普通传记侧重于写实,此文虽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是采取了文学化的手法,以史为据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再造。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君臣对话还是群臣们的表情,都给予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从“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到“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再到“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司马迁“替叛贼说话”,以致最终“刘彻震怒”,司马迁要遭遇极刑,文章人物血肉丰满,形象可感,真实而有感染力。简要的叙述就把大臣们人格的两面性、武帝的残暴昏庸勾勒了出来。司马迁刚直不阿,刚硬而敢于说直话,不人云亦云的形象便也跃然纸上。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笔下的司马迁不是一个平面的英雄,在塑造司马迁时,既写到了他的骨气、血性、刚直不阿,“就极刑而无愠色”,也写到了他曾对汉武帝“抱有幻想”,“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文人的天真”,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代价让他也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这代价恰恰也成就了司马迁从“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伟理想和“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名垂千古。而这也正是作者穿越时空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启示,当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公正不能为专横残暴的制度所容时,悲剧便在所难免。能在此悲剧中保持节操、独善其身已实属难能,更何况是欲火涅槃、创下不朽功勋呢?这就是司马迁千百年来受人敬仰的原因吧。

本文为评传,作品将史述和评论紧密结合,在叙述的时候经常给出画龙点睛的评论,把作者本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作品中,这些精彩的评论,寄寓了作者情感,升华了人物精神,点染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抒情性。如:“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尤其是文章结尾处,更是通过强烈的语言造势将感情升华到顶点,使主旨得到深化,同时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了题目,“炼狱淬火中,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这个精辟的比喻,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的精神,这一根骨头,是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也是世世代代支撑起华夏民族精神大厦的不屈脊梁。

理解作者笔下的浩然正气自然不能脱离如今时代的背景,这一曲司马迁傲然风骨的赞歌也是对如今“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肝胆”的呼唤。作者就在这含血带泪的追念和求索中把我们对于司马迁和“真正的文人”的认识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附原文: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注:原文长一些,此文为入选模拟试题的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