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原名“凤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黄埔村原本叫“凤浦”,清代时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把“凤浦”说成“黄埔”,后来,“凤浦”反而没人叫了。

本报讯 (记者张顺美 通讯员何桂军)和南海神庙隔江遥遥相望的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已被考古学家们确认为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清代以来广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黄埔村作为明清时期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在清康熙年代已发展成为有数千人的市镇,极具中国滨海古城镇特色。

记者昨日获悉,有关人士计划提交政协提案,建议编制“岭南古埠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成立筹备小组以及旅游区开发建设基金会,整合现成景点,设计旅游线路,把黄埔村打造成为岭南古埠文化旅游区。

除了十三行,黄埔村也是粤商文化的所在地之一,从1757年至1842年,黄埔古港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85年之久。18世纪这里出现了外国商船云集的盛大景象,在村中的陈列馆可看到这类写实画作。据《远东国际关系史》记载:1789年“停泊在黄埔的有英国船61艘,美国船15艘,荷兰船5艘,法国船1艘,丹麦船1艘,葡萄牙船3艘等,在同一时期有6个国家近百艘商船在停泊。据《中国国际贸易史》统计,1817年广东外贸的进口总值为23488440元,其中通过黄埔港进出口值占当时广东进口总值的八成以上。

琶洲街桥联会主席冯国全告诉记者,黄埔村原本叫“凤浦”,清代的时候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反而没人叫了。村中的“左垣家塾”是“十三行”之一天宝行行主梁经国生活过的地方,他和儿子梁伦枢都是广州行商的巨擘。他还说,黄埔直街是当年重要的贸易区,集市一直延伸到附近的两个祠堂门前。“当时商船一到,琳琅满目的货物就送到这里买卖,就像广交会现场一样,然后运到十三行以及全国各地,商业气息浓厚。”记者走在石板路上,宽不过丈,路边有低矮的木棚房子,据称是当时的杂货小商铺。

在黄埔村惇慵街8号,有一座被称为“日本楼”的小洋房,曾住着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日本女人。在日军侵华期间,这一村落少有地未被日军进村破坏。

公元1900年,村民冯作平到日本求学,认识了一位日本姑娘,后来得知这位姑娘是天皇裕仁的侄女。不久二人结为夫妻,天皇裕仁将一把宝刀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他们。这位日本新娘先后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冯国洪、次子冯国太。1924年,冯作平携妻带子从日本回黄埔村定居。为抚慰妻子思乡之心,翌年兴建了一幢三层高、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

广州沦陷后,一股日军来到黄埔村口,眼看村民即将大难临头,冯作平的日本妻子取出天皇裕仁赐给她的宝刀高举过头,怒视日军。众日军一见,齐齐下跪,撤离黄埔村,不敢再进村骚扰。附近村庄村民听闻便纷纷躲进黄埔村避难,又被称为“平安村”。后来,冯作平的长子冯国洪也去日本留学,娶回一位日本妻子,名叫中野朝野,中文名叫“陈四妹”。四妹于1941年随夫回村定居,她诚实友善,勤劳俭朴,深受大家尊敬,直到近90岁高龄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