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歌”龙“舞”彰显文化底蕴

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  2008-12-6

 

离西充县城约30公里的路程,在驾车近1小时的青山与绿水之间穿行,司空见惯鳞次栉比的楼房淹没在一阵阵锣鼓声和喧嚣声中。12月4日,笔者一行来到了有名的特色文化之乡——西充县祥龙乡,亲身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龙歌龙舞氛围和奇特的传统文化底蕴。

不唱歌心里就难受

“想吃肉,望过年,望起拢来没有钱。孤儿老弱把饭要,社会黑暗乱糟糟……吃不完,穿不完,种田种地倒拿钱,残废老弱有保障,国家永远保平安。”12月4日,西充县祥龙乡上窄窄的街道围满了一群人,78岁的杜心会老太婆正在歌唱她刚刚创作的《新旧社会对比歌》,她的歌声不时迎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唱了大半辈子歌,不唱歌心里就难受。”杜心会老人笑着告诉笔者。

“我们祥龙乡是西充县有名的‘歌乡’,我们这儿不能唱出几首歌的人那不算是祥龙人。”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平自豪地说。

祥龙乡位置偏僻,处在西充、射洪、蓬溪三县交界的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能得到保存。在该乡张家沟村,村民听说笔者来了解情况,一时间不大的一个院落,被来来往往的村民挤满了。“嘿,今天真是太高兴哟,有吃有穿精神爽哟。”“哥哥你现在有吃穿了,莫忘来自共产党哟。”几位村民在现场马上就唱了起来。

“我们乡的嫁歌、山歌、石工号子,那是非常有名的,我父亲李江廷是上世纪50年代西充的歌王,1955年在全省民歌演唱会得了二等奖,1957年在南充地区第三次民间音乐舞蹈会上获得演出奖。”该乡有名歌手李朝光向笔者介绍。

全民参与,古今合璧

祥龙乡多年前就成立了川剧团、夕阳红秧歌队、老年健身队、老年腰鼓队,逢年过节,或是重大庆典,大家就集体活动,平时由各组负责人带领大家集中训练,锻炼身体。“别看我们东一群,西一堆,我们全乡参与人员有近600人,到了春节参与人员还会增加,我们的节目涉及了古代和现代,可以说是‘全民参与’、‘古今合璧’了。”乡长何长太介绍说。

“别走,等一下。”该乡老年健身娱乐队的队长冯长芬看到笔者一行即将离开,连忙招呼我们,“姐妹们,我们再给他们来一段《社会主义好》。”随着音乐旋律的节奏,笔者再一次看到了“龙乡”的风采。

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锵锵,锵锵锵。”随着一阵阵急促的锣鼓声,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女子龙队亮相了,随着锣鼓的声音,只见五彩斑斓的龙身在这些女子的舞动下,不断地变换着。“我们乡大大小小有10来支龙队,根据他们舞的龙的不同,又分为彩龙队、大蠕龙队、板凳龙队,你刚才看见的是彩龙。”该乡一位在一旁观看的老大爷生怕笔者看不懂,不住向笔者介绍。

“祥龙的龙队是最好的,每年都有人邀请他们到市、县表演,那硬是安逸哟。”提到祥龙的舞龙,车龙乡一位前来赶场的老大爷赞不绝口。

祥龙乡自古以来就是舞龙之乡,每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秋天丰收的时候,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以舞龙来庆祝。“我们乡的舞龙文化历史积淀深,特别是我乡的板凳龙,那是独一无二的,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调演。”李平向笔者介绍,“我乡的板凳龙,有2人、3人、7人和20多人玩耍的。据《西充县志》和居民族谱考查,于明末清初由湖北麻城孝感传入,初时较为简单,现在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乐器和技艺有了较大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了解,板凳龙曾于2004年由南充电视台专题采编,并由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和香港凤凰卫视播放。“2001年,祥龙乡被南充市命名为特色文化乡,2004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四川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党委书记龚国俊对该乡的“龙文化”充满了期待。

来源: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