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庞进的新作《平民世代》(长篇纪实文学,厚土文丛之一)最近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家族史,有“开启了理解民族文化传统新视域”之评。丰富的信息量、浓厚的民俗文化因子和优美精当的文笔,使其不但具有了“民间档案”的意义,还散发着深沉、细腻、朴素、隽永的人文之美。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都是秦地关中人所特有的:他们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极深;他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伺机报效国家;他们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牵绊一生。书中人物,曾祖父、祖父,尤其是父亲的形象鲜明而立体;母亲虽着墨相对少些,但分量特别重,其人格力量撼动人心。本书的材料来自祖辈遗书、遗物,作者的耳濡目染和实地调查,注重原创性和亲历性。写法上具有史家笔法: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而且不仅仅在于记事,还特别重视揭示人物、家族命运背后的东西。全书357千字,图片100多幅,1/16开本,装帧朴素大方,印制精美。
让历史告诉人们
——序《平民世代》
畅广元
读庞进先生的《平民世代》,我不由得心生敬意。作为一位学者、一位作家的他,经过一番认真准备、周密思考,能以极平常的心态、极平静、极深沉的情绪和极朴实的语言,把庞氏家族的生存、奉献以及代代相传的精神,真诚、真实地展示给世人,其醒世之深远、处世之明智、论事之公允、尽责之大气,都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平民世代》的家族意识开启了人们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新视域。中国人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几乎人人都是阶级论者,“亲不亲,阶级分”;大凡与当时所谓的“地、富、反、坏、右”沾点边儿的人,头等大事就是与其划清阶级界线。那时候,社会畸形,人性扭曲,不结善缘,但行争斗。人们的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已经阶级化了,谁还敢有什么家族意识!然而,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它可以被暴力所歪曲、被谬论所篡改,但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家族是人际间的一种血缘性结构,人们常说的“家园”、“故土”总是脱离不了它的根系。由于它的成员彼此互为其情感投射圈中的关键性的、重要或较为重要的人物,家族中人际间的交往,一般情况下,心理设防处于弱势,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大都呈现为本真形态,因而是观察、理解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心理、文化构建和文化精神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场域。《平民世代》沿着家族脉络和时代演变,从述祖到论亲再旁及自身,一路写来,大到整个历史面貌、社会人心,小到老少爷们间的投足举手、轻声细语,既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又令人悲喜忧患,感慨万端,真是“万里长风卷尘沙,掩去了几多青春曼妙,英杰俊彦!”(庞进《“厚土”文丛导言》)而我们这个民族所创造的、也不时雕塑着我们的文化,就血肉般地融于其中。我一边读,一边感受、体味,个中的世事沧桑自会铭记不忘。
《平民世代》的历史感具有鲜明的平民特色。中国的史书多系官修,属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说,总是以官方认可为准,旨在构建一种有利于其现实精神统治的历史感,还常冒充主流文化。毛泽东当年大反封、资、修,痛批帝王将相历史观时,也力倡讲历史必须讲“三史”,即家史、社(人民公社或农业合作社)史、厂史,否则“等于放屁”。但写“三史”是有严格规定的:家史主要是写血统工人之家,贫下中农之家,写他们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翻身闹革命和解放后怎样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做法虽与封建史官不同,目的却相差无几。说句老实话,中国人民向来没有成为国家的价值主体,他们的命运总在“什么也不是——是一切——什么也不是”的怪圈里循环:统治者的统治相对稳定的时候,人民“什么也不是”;当人民被压迫得忍无可忍,起而革命并取得胜利时,他们就“是一切”;一旦人民把自己的领袖和代表人物推上历史舞台之后,人民又一次成为“什么也不是”了。因此在中国的官修史书上,极少“平民世代”的事迹,它们为人民提供的历史感虽不能一概而论地予以否定,但总能从中见出某种私利作祟下的偏见或扭曲。庞进的《平民世代》的出现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它显然是要为人们提供另一种看历史的角度,要给人们另一种历史感:呈现在平民世代人生历程中的历史真相和他们对历史的深切感受。庞氏祖孙几代,每代人的生活道路各异,人生追求不同,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命运抗争,以不同的价值行为谱写着力做命运主人的奋斗史。他们平凡却不卑贱,拼搏却不张扬,活出应有的人格却不傲视亲朋邻里,犹如通衢大道上的泥土,朴实无华、坚强无比!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脊梁的特征。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平民世代中演进着,它虽然不那么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脚步,能道出社会底层人民最真切的心声,能穿透意识形态调控下的知识樊篱,让历史的本来面目袒露出来。这就是平民的历史感:再难过的日子也要过,再难做人的时刻也要把人做好,世上只有生命的结束没有人过不去的坎儿!
《平民世代》言说的人生价值令人深思。在书的结尾处,庞进不无感慨地向人们发问:“怎么活才算活得好呢?我由庞家的世世代代,尤其是父母亲辛苦、平凡的一生,也由我活过半百的人生体验想到了十二个字——顺天命,尽人事,行大道,结善缘。”我读到此,心情一时难以平静,想得很多。从接受改造世界的哲学,下定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到认认真真地做一个知识人,为社会的进步尽一份自己绵薄之力,我满以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而且实在了许多。却没有想到庞进的这十二个字更实在、更具体、更具传统文化的魅力——被不少哲人、士子和普通百姓的生命实践在不同层面上证实了的魅力。当然,人的一生真要践行这十二个字,的确也并不容易,这“顺”,这“尽”,这“行”,这“结”,向高处说,无一不是人的理性、智性和感性的统一,是一种对更理想的人生境界的期盼。要知道,孔子知天命之年已临半百,顺天命当更在其后啊。往平常讲,这十二个字实际上在平民世代,已重点不同地构成了一种具有弹性的评价人的尺度,它是人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做好人,过好世道的处世准则,也是人们面对阶级斗争和乌托邦致幻的惨痛教训,总结出的生存经验。应该说,从豪言壮语满天飞,横行霸道,弃人事,结恶缘,到发自内心地、自觉地顺天命,尽人事,行大道,结善缘,这真是不小的进步:向人性复归。
我想过,如果没有对自己家族史的诚挚回忆和深刻反思,没有由此而对整个民族命运的痛切思考,《平民世代》能否写出,即使写出了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相信,龙凤文化研究专家的庞进,其历史意识是独到的,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他意识到的历史本身要告诉人们的东西,于是便以“让历史告诉人们”为题,写下这篇短序。
(2008年7月25日)
畅广元:著名文学评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平民世代》后记
写作本书的想法,十多年前就有了,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而开笔,则是在父亲去世后的2002年的冬天。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出版问题。于是,就想策划一套名为“我写我家”或“民间档案”的丛书,力图“通过对若干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的承传变衍、情感纠葛、性格冲突、观念碰撞及民俗风情等等的细致剖析和真切叙写,以讲故事、拉家常、说大实话等方式,反映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及其心理症结、精神诉求等,突出亲历性、资料性和可读性”。而我要写的书就是其中的一种了。
2002年 6月下旬,我赴江苏吴江同里镇,参加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大会。会上与供职于某出版社的小李女士相识,我谈了我的策划,李女士很感兴趣,说她回去后与其老板谈,争取由他们社来出。
会后过了一段时间,就有李女士的“Email”发来,说其老板已同意此选题,让我着手组稿。我便向北京作家阎纲、冯秋子,安徽作家荆毅等发信、打电话,邀其加盟。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这本书的写作。七八个月之后,随着我的书稿的初步完成,阎纲、荆毅两位先生也相继完成了他们的书稿,冯秋子女士因工作繁忙,完成了一部分。这时候,出版社有了变化,说图书市场不容乐观,可先出一本探探路。于是商定,先将阎纲老先生的书稿推出去。话是这么说了,却迟迟没有动静。又过了些日子,李女士突然离开了该出版社,此事也就以“不了”而“了之”了。
好在一开始我对各位作家就没有把话说死,作家们也都理解当今出版之不易;在李女士离开该出版社之后,我也赶快告知各位作家:这个出版社靠不住了,大家自谋生路吧。于是,便相继看到了阎纲先生的《我吻女儿的前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荆毅先生的《一路走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而我的这本《平民世代》,则于2004年秋天,交给了太白文艺出版社。之后的岁月里,又修改、润色了若干遍。
对这本书,我是比较自信的。它是我投注精力最多的一本书,也是能反映出我的文学追求、思考深度和精神走向的一本书。一个作家一生可能作品多多,但总有一两本是他的代表作,那么,这本书就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有评论家认为本书“开启了人们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新视域”,这当然是从大处着眼的评价了。即就是从家族、家庭而言,我的写作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昨天,就会更好地珍惜今天、创造明天。而值得告慰的是,无论上对祖宗,中对同辈,下对后人,我都尽了力,尽管因种种原因,有些内容不能写出来,有些东西写出来了,却不能印出来。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的年届八旬的二祖母、诸位叔父、姐、弟、妹、表哥、表弟及众亲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功德,与本书同在!
我的老师、著名文学评论家畅广元教授阅读了书稿,充分肯定了书的价值,并欣然作序;韩健畅、黄伟兴、车宝仁、杜书文、符红霞诸位先生、女士先后仔细地阅读了书稿,并认真、诚挚地予以评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从事编辑工作的朱媛美女士、姚鸿文先生的智慧!感谢为此书面世做出贡献的所有朋友!
最后,还要谢谢您的阅读,因为您的阅读,也是我创作的一部分。
庞 进
2008年7月29日改定于西安慧雨庐
办理邮购——
定价:47.00元
地址:710002 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电话:029—81017295
邮箱: 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