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龙柱”高耸的意义

作者:庞 进  发表日期:2008年8月9日  

 

32个“乐台”带着32名乐师,神奇地缓缓升起,越升越高,变成了高大巍峨的“龙柱”,擎天竖立,气势恢宏。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颇引人注目的一幕。

对中华龙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人们并不感到震惊。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多种动物和天象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经过长达八千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所蕴涵和展示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正是贯通古今的中华精神。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当然要弘扬中华精神、展示中国元素,深谙中华文化精髓的老谋子和他的编导团队,怎么能放过排在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第一位的龙呢?

我们看到,在奥运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即“欢天喜地庆奥运大型文艺晚会”上,龙就登场亮相了。先是来自云南省石屏县的彝族花腰女子舞龙,4条长龙在120位身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们的舞动下,时而上下翻腾,蜿蜒遨游;时而腾空夺宝,盘旋仰啸……紧接着,伴随着激昂的交响乐,4条金色巨龙在100名铜梁龙舞健儿的挥动下,飞到主席台前的表演区,腾挪翻卷、气势非凡地依次完成了“直线行进、四龙会首、碧波荡漾、曲线行进、蛟龙出海、横扫千军、蛟龙戏水、金浪翻腾、翻江倒海、莲花出海、二环映辉、金龙聚首、金光灿烂、出宫造型”等“奥运龙舞14招”,成为这场晚会最抓人、最让人惊叹的压轴戏,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万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与龙舞的激越奔放不同,龙柱的出场是舒缓的,是平静中凸显出神奇。龙柱的造型参考了华表——古代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其柱身多雕刻升龙图案,其龙由云海中盘旋而升,表达的是腾飞云天、纵横宇内的意念和愿景。有解释说,“龙柱”的出现,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的建筑美学。“实际上是将鸟巢当成了一座宫殿,用夸张的手法,将一座宫殿浓缩于32个龙柱,使得置身鸟巢的观众仿佛回到了中国古代那些辉煌的王朝盛世”。“雕梁画柱间,古典舞演员仪态万方款款走来,仿佛行进在一个中国式的长廊中,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传统也逐渐清晰地走入人们的视野”。不仅如此,“32”还是“4”与“8”的倍数,而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4”与“8”都是神奇、吉祥的数字。“4”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如“四方”、“四极”、“四周”、“四海”等;“8”字不用多解释,北京奥运会选择在2008年8月8日晚8时开幕就很能说明问题;“4”与“8”的联合组词也有不少,如“四时八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等等。

当然,事情也有另一面。三年前,在本届奥运会吉祥物的选定过程中,尽管龙被大多数国人所看好,且已进入少数的候选对象之列,但最后还是令人意外地落选了。什么原因呢?当时的解释有两条:一是“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二是“中国龙过于威严,缺乏亲和力”。之后,到了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又刮起了一场“弃龙”风波,有几位先生站了出来,声言“弃龙”,其主要观点依然是两条:一是龙在西方世界代表邪恶;二是龙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

于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传媒,正反两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经过争论,大家的意见大体上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国人都认同、支持正方的观点。

对龙在西方世界代表邪恶的问题,正方的观点认为:这是将中华龙与西方Dragon相混同所致,而两者无论从起源、形象、文化背景,还是功能、地位,都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象征物,是不可混同的。西方的Dragon是对少数几种动物的集合,具有喷火、吞人、破坏、护宝等神性;表象丑陋,象征暴力和邪魔,主要代表恶。中华龙是对许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产生的神物,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表象神奇,主要代表善。中华龙有神圣威严的一面,更有和悦可亲的一面。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无足轻重;而中华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崇高,其象征性和凝聚力很大且无可取代。

对龙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的问题,正方的观点认为:在中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龙的确曾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也的确起过为专制统治壮胆效力的作用,这当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1,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帝王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帝王皇权要走得多。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帝王皇权的意义,遂以吉祥物的面貌和身份,回到了劳动人民中间。3,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帝王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事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玩龙灯,划龙船,喝龙茶,打龙拳:两种龙尽管有交错、有互渗,却也同时并进了数千年。4,帝王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称龙、用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比称“卧龙”,宋时的李公麟别号“龙眠居士”,江南胡某将自己的儿子依次取名为“元龙”、“跃龙”、“虬龙”、“见龙”等。5,元、明、清三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样的垄断:第一,只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则没有垄断;第二,即就是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并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第三,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6,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龙也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凤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对龙情有独钟的康熙皇帝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版图,等等。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有扬有弃,即弘扬正面的积极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面的内容不放。

纵观中华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先是由最初的自然物(众多的动物、天象)崇拜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再由神物发展至兼备人物符号(指代帝王、喻比人杰)皇权象征和吉祥瑞征,再发展至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华)兼备吉祥瑞征。经过这三个阶段之后的中华龙,已容合、集纳,并昭示、表达着中华文化核心的、优秀的、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东西,如由“容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到“和谐”、由“福生”到“以人为本”、由“谐天”到“可持续发展”、由“奋进”到“和平崛起”。显然,中华龙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它还体现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它以既“承古”又“开新”的姿态,为不断进步的中华民族提供着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同时,不断进步的中华民族也再再地为龙文化灌注、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新的内容。

随着以上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华龙便成为不可多得的既“古”又“新”的“中国元素”,频频地出现在人们的当下生活之中。就奥运而言,国家相关部门发行的“奥运龙金”上有龙,相关的纪念钞、纪念币、纪念章、宝玺、邮票上有龙,迎奥运的大型活动中有龙,奥运奖牌上有龙,运动员的服饰、战靴上有龙,就连北京奥运村也修成了“龙形建筑”,而奥运主会场“鸟巢”则修建在与天安门处于一线的“龙脉”之上;至于民间以写龙、画龙、雕龙、塑龙、编龙、舞龙、唱龙的方式迎接奥运的事象更是多不胜数,直到8月8日晚开幕式上的龙柱高耸,和烟花放出的“五彩巨龙”。

龙柱高耸,巨龙腾空,既是向国人昭示,也是向世界宣告:从悠悠远古走来的中华龙族已奋然崛起,且巍然屹立于地球之东方,雄伟壮阔,豪气干云,新美奔放……

(原载《西安晚报》2008年8月11日;《中国文化报》2008年8月12日)